摘要: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地球日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绿色行为。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围绕主题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地球日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绿色行为。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围绕主题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宣传活动,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鼓楼分局联合鼓楼区科协、区教育局等单位,以“书香润泽心灵 共护美丽地球”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充分依托辖区高校资源,整合院士智库、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校园三大平台,实现“院士领衔-场馆赋能-学校落地”全链条协作。
活动上,中国科学院方成院士、杨经绥院士向中小学生代表赠送科普书籍,寄语青少年,并开设院士讲堂,带来《地球深部之谜》主题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密地幔柱如何影响大陆裂解。通过天文仪器展、天文书画展、球幕影片等宣传活动,向中外学子共同发出“共筑地球梦,青春勇担当”倡议,传递爱护地球的理念。鼓楼分局、鼓楼区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五方结对共建党建联盟,共建“星航育梦”科普党建品牌,形成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在党员教育、学术交流、科普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形成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科教宣传新格局。
栖霞分局通过“政策赋能+科普实践”双线系列宣传活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分局中心一所联合栖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部门在栖霞山开展地质研学活动。活动中,专家将课本知识与自然课堂深度融合,结合栖霞山地质特点向青少年家庭讲解关于栖霞山地质演变历史、生物化石形成等相关知识;在区委党校举办《南京市栖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培训会。会上,专家围绕《南京市栖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度解析,厘清规划实施路径。栖霞分局相关负责人系统解读了土地利用相关政策,结合实践案例,剖析政策要点及操作路径。
六合分局通过设立宣传拱门、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开展主题宣传,依托商场户外多媒体屏播放世界地球日宣传视频,进一步提升公众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局工作人员在街道、村社悬挂宣传横幅,同时到各村发放百余份《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手册和《世界地球日》专刊,倡导大家从点滴做起,携手保护地球,共享美好家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溧水分局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在院墙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在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大屏滚动播放世界地球日宣传标语及海报;在市民之家不动产大屏及区城市展示中心电子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片。携手区融媒体中心精心设计主题宣传海报,在体育公园、弯子口等人流聚集地,用创意宣传海报点亮户外大屏,让生态保护理念“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成功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世界地球日的认知度,营造了共同关心和爱护地球的良好氛围。
高淳分局在濑渚路悬挂宣传条幅,在高淳城市形象展示中心、高淳市民中心规划资源行政服务窗口、不动产服务大厅等多处设立咨询台,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口号,向办事群众宣传国情国策,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分局各国土所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及标语,持续营造浓厚活动氛围,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及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砖墙国土资源所党支部在港口村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党日活动。向村民发放世界地球日宣传折页、爱护地球科普知识手册、宣传扇等各类物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现场讲解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绿色行动。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开展世界地球日系列宣传活动。线上依托“南京不动产”微信公众号发布《【法润登记】爱护地球,绿色同行》专题文章,全面介绍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两山”理念的发展历程、守护地球的行动倡议等内容。线下通过在大厅滚动播放宣传海报,增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中携手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来 源:综合自然资源部、科技处、各分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号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供交流学习。若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敬请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来源:南京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