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2月19日,一架歼-6战斗机意外坠落在云南的大山中,飞行员及时启动了弹射装置。
1987年2月19日,一架歼-6战斗机意外坠落在云南的大山中,飞行员及时启动了弹射装置。
因为有跳伞装置的保护,飞行员没有受到很严重的伤,可这片区域他不熟悉,根本不知道要怎么走出去。
就在这时,他遇到一个放牛娃,幸好有他的帮助,他才得救。
回到部队后,飞行员对这个放牛娃始终念念不忘,29年后,他终于找到了恩人。
这个飞行员是谁?他为何会意外坠山?他又是如何在放牛娃的帮助下回到部队的?
这个意外坠山后获救的飞行员,名叫徐勇凌,他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飞行员。
徐勇凌上初中的时候,部队到学校来选拔飞行员,当时,他和许多同学一样,怀着对蓝天的渴望和憧憬,兴奋地参加了初步选拔。
可是,由于徐勇凌身高不到160厘米,体型偏瘦,第一关的筛选就将他挡在了门外。
这次失败对徐勇凌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听说通过跑步锻炼可以让身体更强壮,身高也可能有所增加,徐勇凌就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去操场上跑步,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锻炼。
从此,跑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无论风雨无论寒暑,他都坚持跑完那一万米。
在跑步的过程中,徐勇凌的耐力和体力不断提升,带给他更多的自信。
终于,到了高中,部队再次来学校招飞行员,这一次,徐勇凌幸运地进入了省里的飞行员考核。
尽管还是因为身高稍微不足被淘汰,但他并未气馁,他回到学校后更加努力地锻炼身体,仍然不放弃任何机会。
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进了航天学院,虽然他所学的专业和飞行并无直接关联,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飞行梦想。
大学期间,徐勇凌不止一次去参加飞行员招募的考试,但每一次他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淘汰。
直到有一天,他得知飞行学院再次进行飞行员选拔,而这一次,徐勇凌毫不犹豫地再次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这一次的选拔中,他凭借自己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不断积累的飞行知识,终于通过了各项严格的考核。
经过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徐勇凌成功地成为了飞行员队伍中的一员。
成为飞行员后,徐勇凌每天都非常刻苦地进行训练,很快就在飞行员队伍中崭露头角。
1987年,徐勇凌跟随飞行队来到云南元谋进行训练,2月19日这一天,他像以往一样,开始了训练。
今天,他与副团长朱广才一起,将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双机超音速编队飞行。
在高空飞行时,编队飞行是一项需要高度默契和协作的任务。
两架飞机要在万米高空中并排飞行,保持固定距离,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两架飞机的碰撞,甚至丧命。
而在这项任务中,徐勇凌需要时刻保持对指令的高度敏感和反应速度。
在飞行前的简短准备会上,朱广才详细地讲解了任务要点,提醒每位飞行员保持冷静,不可掉以轻心。
飞行开始后,徐勇凌驾驶着歼6战斗机,紧紧跟随在朱广才的长机后方。
徐勇凌的任务是保持与朱广才的飞机在精准的距离内,并根据朱广才的口令进行相应的飞行调整。
就在飞行进入高潮时,意外发生了,天空中同时有多架飞机进行同样的编队飞行训练,空中指令的频繁发出让飞行员们都显得有些紧张。
由于广播电台的频繁干扰,徐勇凌误听到了来自另一编队的长机口令。
当他听到“360加力”的命令时,误认为这是朱广才发出的指令,随即加力加速,飞机迅速冲向云霄。
但朱广才在这时调整了飞机的飞行轨迹,改变了原本的飞行姿态。
两架飞机的飞行路径已经急速接近,距离越来越短,眼看着就要发生碰撞。
徐勇凌在这生死一刻,才意识到自己听错了指令,尽管他本能地调整了飞机的姿态,试图拉开与长机的距离,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两架飞机在空中发生了剧烈的碰撞,随之而来的是一声巨大的爆响。
徐勇凌感到整个机舱仿佛被猛烈摇晃,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身体也因为失去控制而开始剧烈旋转。
飞机的控制系统彻底失灵,徐勇凌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控制这架飞机。
他迅速拉动了飞机的逃生装置,座舱顶部的弹射装置立即启动,随着一声“咚”的响声,他被弹射出座舱,整个人飞快地冲向空中。
距离地面越来越近,徐勇凌打开降落伞,巨大的阻力让他猛然被拉住,身体瞬间停顿了下来。
徐勇凌试图调整伞绳,想要控制降落的方向,但强烈的风力让他很难做到完美的操控。
几分钟后,随着降落伞轻轻触地,徐勇凌落在了云南的一片原始森林中。
虽然他身体没有受伤,但从剧烈的坠落中恢复过来后,头脑还是有些昏沉。
按照常规的救生规定,他需要立即寻找附近的村民或者过路人求助,通知部队来接应自己。
站在森林中,徐勇凌环顾四周,除了成片的密林,什么也看不见。
尽管身心疲惫,徐勇凌依然不放弃希望,朝着一个山头爬去,准备寻找一线生机。
随着体力的流失,徐勇凌的行动变得越来越迟缓,如果不能尽早找到人,他可能要在这片陌生的森林中迷失一整夜。
在走了约六个小时后,徐勇凌感觉到越来越疲惫,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传来阵阵的疼痛和酸软。
他继续往前走,寻找着任何可能的出口,但森林几乎看不见尽头,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了无尽的绝望,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逃脱这个险境。
就在他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前方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土地,徐勇凌撑着最后的力气走到开阔地,发现地上有一根木棍。
那是一根用来赶牛的木棍,似乎是一个牧牛人留下的痕迹,徐勇凌的心跳突然加速,他大声喊道:
“有人吗?有人吗?”
他的声音刚落,突然,从石头后面探出一个小男孩的头,徐勇凌愣了一下,看到那个小男孩后,心头一阵激动。
他连忙走上前去,这个小男孩显然也很吃惊,他从石头后探出头,盯着徐勇凌看了一会儿,似乎有些害怕。
徐勇凌忍不住加快步伐,靠近了他,虽然不懂当地语言,但他看着孩子,拼命用手势示意自己迷路了,想要寻求帮助。
可这个男孩听不懂他说的话,幸好徐勇凌看到他身上带着纸和笔,就拿笔写了下来,让小男孩带他去村公所。
小男孩接过纸条,明白了徐勇凌的意思,他点了点头,然后背起了自己的小书包,示意徐勇凌跟着他走。
徐勇凌有些疲惫,但他知道,这可能是唯一的希望了,于是紧紧跟在小男孩的后面。
一路上,小男孩带着他穿过了几个山头,越过了几条小溪,经过漫长的跋涉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一处简陋的土房子,应该就是小男孩的家了。
小男孩带着徐勇凌走进了屋内,迅速拿出水和食物,先为徐勇凌倒了一杯水,递到他面前。
徐勇凌一饮而尽,小男孩又转身去生火,开始准备食物。
徐勇凌则坐在一旁休息,尽管身体仍然疲惫不堪,但内心的绝望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感激。
不一会儿,小男孩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蛋炒饭,徐勇凌狼吞虎咽地吃完,终于感觉自己的胃好受一点了。
吃完饭后,小男孩带徐勇凌去了村公所,走到那里时,徐勇凌用电话与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及时回到了部队。
回到部队后,徐勇凌继续着自己每天的飞行训练,时间年转瞬即逝,他已经退役。
这些年来,徐勇凌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小男孩,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未解的遗憾——未能正式向他道谢。
2016年退役后,徐勇凌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寻人信息,向大家求助,希望能找到那个当年在山间救了自己的孩子。
他知道自己当年和部队取得联系的地方叫“雷稿村”,就以为救他的那个小男孩姓雷,于是他在网上寻人时都是用“小雷”来指代小男孩。
通过社交媒体,他连发了十条寻人信息,表达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这一信息迅速传播开来,网友们纷纷转发、呼吁,帮助徐勇凌寻找那个曾经给过他生命希望的人。
仅仅两天后,云南省元谋县物茂乡派出所的民警主动联系了徐勇凌。
民警告诉他,确实有一个叫“雷稿村”的地方,但这个村子里没有姓雷的人。
徐勇凌觉得有点失望,可还没来得及开口,民警就表示,雷稿村虽然没有姓雷的人,但当地的长辈们表示,他们曾记得当年有个小男孩帮助过一名飞行员。
消息一经传出,徐勇凌心中一阵激动,紧接着便做出了决定:亲自前往云南,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那位恩人。
几天后,徐勇凌一路风尘仆仆,经过飞机、汽车的辗转,总算来到了雷稿村,见到了自己的恩人,原来他叫尹正海。
29年过去,尹正海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小男孩,而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
徐勇凌到他家时,尹正海早已在门外等候,他微笑着伸出手,徐勇凌也毫不犹豫地走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我喊你小雷,你不会生气吧?”徐勇凌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泪光。
“不会,不会。”尹正海笑着回答,他的脸上满是温暖的笑容。
在这次重逢中,徐勇凌送给尹正海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架歼10飞机模型,以及一幅亲笔写的字画。
字画上写着“正气如山,情深似海”八个大字,这正是尹正海名字的缩影。
徐勇凌希望通过这份礼物,表达自己29年来未曾表露的感激之情,也希望这份情谊能够传承下去。
徐勇凌与尹正海的重逢不仅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也彰显了军民鱼水情的伟大力量。
他们的故事,也将继续传递下去,成为新时代人们心中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来源:钎城墨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