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夜色正浓,我突然接到了表侄打来的电话。这孩子刚刚读完研二,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他沉重而无奈的一声长叹:“小姨,我们专业第四次调剂都招不满人,连研一新生都在打听转导师的流程。”这话语犹如一记重锤,砸得人心惊。
昨晚,夜色正浓,我突然接到了表侄打来的电话。这孩子刚刚读完研二,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他沉重而无奈的一声长叹:“小姨,我们专业第四次调剂都招不满人,连研一新生都在打听转导师的流程。”这话语犹如一记重锤,砸得人心惊。
要知道,他师兄去年为了找工作,投递了多达 96 份简历,那过程可谓是艰辛至极。历经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望,最终才勉强拿到一个 offer。然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其起薪竟然比本科室友还低 2000 块。如今,整个实验室都被一种惶恐不安的氛围所笼罩,连导师开会时,也不再着重谈论学术研究的进展,而是苦口婆心地劝学生“早做职业规划”。
要说这背后的真相,就如同多米诺骨牌连环倒下一般,环环相扣。首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既不在繁华的北上广深,也不在那些备受瞩目的网红新一线城市,而是位于某三线地级市的工业区。在这个地方,交通不便,校门口连地铁规划图都难以寻觅。再者,专业名称更是让人如坠云雾之中,每次亲戚好奇地问“智能材料与器件”到底是做什么的,表侄都得绞尽脑汁,搬出“手机屏幕涂层技术”这种通俗易懂的案例,才能勉强解释清楚。
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无疑是那残酷的就业数据暴击。去年毕业的 15 个硕士,7 个满怀希望地考公,却最终以失败告终,无奈转行去了教培行业;3 个在半导体厂日夜颠倒地三班倒,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剩下的 5 个至今仍然处于灵活就业的状态,前途未卜。有网友言辞犀利地评论道:“考研选错赛道,比不考研更可怕!”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我倒觉得,危机之中往往隐藏着转机。就像现在,连 985 硕士都在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而拼命卷实习经历,表侄他们实验室的学生反而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搞副业。例如,有个研三师兄凭借着自学 Python 接外包项目,在毕业前就成功攒够了创业资金。我赶紧让表侄把 CFA 二级证考下来,再跟着导师蹭两个横向项目,说不定在明年的秋招中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在当今社会的舞台上,这届年轻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其实早已将其中的门道看得通透无比:与其在“冷门专业+普通院校”这样犹如泥潭深陷的死亡组合里苦苦挣扎、勉力硬撑,倒不如果断地早早行动起来。就如同在黑暗中勇敢探寻光明的行者,点亮跨界技能树,为自己的未来拓展出更为广阔、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
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历贬值的现象就如逐渐蔓延的阴影,日益凸显且愈发严重。信息的传播犹如汹涌的洪流,越来越透明、无孔不入。在这样的双重冲击之下,考研这场被众人视为改变命运的豪赌,是否还值得我们毫无保留、倾尽全力地投入其中呢?这无疑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反复琢磨的关键问题。
回首往昔,过去学历宛如一把能够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备受尊崇与追捧。然而,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传统观念中对高学历的顶礼膜拜,在残酷现实的就业困境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愈发激烈残酷。单纯依靠学历这一单一的筹码,已经难以在这激烈的角逐中确保一份理想的工作,难以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所以,对于考研这一关乎人生走向的重大抉择,我们或许需要以更加冷静、理性的态度去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综合考量自身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等诸多因素,从而做出最契合自己实际情况、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明智选择。
来源:蝴蝶花雨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