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山某公司招聘对话截图疯传网络的凌晨,数百万打工人在屏幕前集体破防。这场价值"两天休息"的尊严之战,撕开了中国职场最赤裸的伤疤——我们究竟在用怎样的标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骂“下等人”没资格双休?公司被曝光,人社局回应,摊上大事了
当双休成为奢侈品,打工人连要求休息都成罪过了吗?
"想要双休?你也配!"
佛山某公司招聘对话截图疯传网络的凌晨,数百万打工人在屏幕前集体破防。这场价值"两天休息"的尊严之战,撕开了中国职场最赤裸的伤疤——我们究竟在用怎样的标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一、聊天记录里的阶级宣言
那张让全网血压飙升的截图里,藏着职场PUA的经典话术:
- **人格贬低**:"下等人"标签直接否定个体价值
- **权利剥夺**:将法定双休污名化为"奢求"
- **权力威慑**:"有工作就不错"的生存威胁
最刺眼的是那句"国家规定不是给你这种人的"。劳动法专家指出,这种言论本质是僭越法律的企业霸权,把劳动者权益异化为"特权赏赐"。
二、招聘市场的权力失衡
事件暴露的招聘潜规则令人心惊:
1. **学历歧视**:非985简历直接进回收站
2. **年龄歧视**:35+求职者被自动过滤
3. **性别歧视**:未婚未育成"原罪"
4. **休息权歧视**:要求双休=不够拼搏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3%的岗位注明"接受加班",56%的HR承认会淘汰"过分关注休假"的求职者。这种系统性压迫,正在制造新型职场种姓制度。
三、"道歉"背后的傲慢逻辑
品牌总监王某明的危机公关,堪称反面教材:
- **午夜道歉**:选在23点降低传播热度
- **情绪甩锅**:把辱骂归咎于"一时失控"
- **公司切割**:迅速下架招聘信息装失忆
这种"认错不认罪"的套路,反而坐实了职场霸凌的普遍性。就像网友说的:"道歉是因为被曝光,不是真心觉得错了"。
四、法律维权的现实困境
人社局"民事纠纷"的定性,暴露维权困局:
1. **举证困难**:聊天记录易被篡改
2. **成本高昂**:诉讼耗时耗力
3. **惩罚乏力**:最多道歉了事
4. **隐形报复**:行业黑名单威胁
北京某律所统计显示,近三年职场侮辱案中,获得实质赔偿的不足12%。那个被骂"下等人"的求职者,最终可能只收获一纸空文。
五、打工人的文艺复兴
觉醒的年轻人正在用新方式反击:
1. **玩梗反击**:全网自称"下等人"消解侮辱
2. **信息共享**:在脉脉等平台建立"避雷百科"
3. **集体诉讼**:针对行业潜规则发起联名投诉
4. **创作抵抗**:用短视频解构职场PUA话术
广州00后创建的"仲裁者联盟"社群,三个月内帮助137人成功维权。这种新型职场自卫,正在改写强弱博弈的剧本。
当那家商贸公司的玻璃门贴上封条时,写字楼里其他HR悄悄删除了招聘信息中的"接受单休"。这场始于一句辱骂的风暴提醒我们:职场尊严的觉醒从不靠施舍,而是靠每个普通人的较真。
下次遇到"牛马"论调时,愿你记得那个说"不"的佛山求职者——他摔碎的不仅是某个总监的傲慢,更是整个畸形职场文化的遮羞布。毕竟,打工人的腰杆挺直了,企业才能真正学会做人。
来源:学神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