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0支机器人队伍同场竞技,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最终,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冠军;松延动力的“小顽童”、卓益得机器人旗下的行者二号,则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一场马拉松赛事,将国内人形机器人的遮羞布彻底撕掉。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0支机器人队伍同场竞技,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最终,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冠军;松延动力的“小顽童”、卓益得机器人旗下的行者二号,则分别获得亚军、季军。
图片来源: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官网 |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冲线夺冠
对于夺冠,天工技术团队或许并不觉得意外——早在开赛前,团队便早早定下了相应目标。
“这次参赛前,我们定了三大目标,分别是冲刺冠军、用一个机器人跑完全程、3小时内跑完。在比赛中,‘天工Ultra’圆满完成了所有目标,使用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途中换电3次,最终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成为首个完赛半程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夺冠后,天工队技术总负责人唐剑对媒体说道。
抛开上述预期,天工Ultra背后站着的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或也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天眼查显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分别由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优必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亦庄机器人”)持股28.57%、28.57%、28.57%和14.29%。
值得注意的是,亦庄机器人背后实控人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而该单位也是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共同主办方之一。这不免让外界浮想联翩。
01
高预期下表现“拉胯”
“表现很拉胯”。
这是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留给外界最直观的印象。与此前宇树机器人在央视春晚上扭秧歌、接手绢,以及其多番展示的侧空翻、鲤鱼打挺等炫酷动作相比,差的有点远。
例如,起跑即“翻车”的宇树G1机器人,尽管迅速做出双手撑地起身动作,还跟观众举手打招呼,试图化解尴尬 ,但出师不利的表现还是令人大跌眼镜。
宇树科技也及时发布声明称,公司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宇树的机器人,比如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
言下之意,宇树机器人表现不佳与官方无关。
同样,来自钢宝队的幻幻机器人,作为全场唯一的“美女”机器人,刚出发不久就“罢工”,直接瘫坐在地,腿部疑似“骨折”。其“柔弱”的表现与赛前的期待形成鲜明反差,也让人们对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状况百出,人形机器人的滤镜被彻底击碎。甚至有网友直言:“和造电车一样,炒秀大于实用,这种活动就是一场闹剧。”
不过,业内并不能接受这样的否定。“我还是比较认可这次比赛的。无论跑马拉松这种比赛与未来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有多少相似度,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场景,让所有的人形机器人厂家,可以在相同的场景下去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也让各家的产品可以在同一个场景下接受测试和考验,一较高下。”机器人高级产品经理梁凯翔对源媒汇表示。
同时,梁凯翔指出,通过此次马拉松比赛,也确实反映出各家机器人公司的水准。运动控制本身属于机器人四大核心技术之一,通过马拉松比赛上各家机器人的运动状态,能直接看出相应的运控水平,侧面也反映出各家公司的产品水平,“各家产品水平参差不齐,与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还是很相似的。”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卢瀚宸,也向源媒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
卢瀚宸认为,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让大众近距离接触到人形机器人的真实状态,暴露出人形机器人稳定可靠性、真实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细节问题,让从业者更加清醒。
“一方面表明人形机器人距离商业化落地仍有差距,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卢瀚宸说道。
人形机器人概念图 | 源媒汇制
同时,卢瀚宸还指出人形机器人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人形机器人厂商展示的高能力、大众对人形机器人能力的高预期,与人形机器人真实能力之间的矛盾。人形机器人走向场景的应用是必然要迈出的一步,2025年将会是这一步的起点,于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从视频炫技到场景操作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在一片嘈杂声中,天工Ultra反而成了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最大赢家。
02
优必选埋下“冠军”棋子
“2小时40分,比很多人类都快了。而且我觉得,在那么多机器人里,天工真的很强了。”谈及夺冠对象时,现场观摩完人形马拉松比赛的资深观察员四夕对源媒汇夸赞道。
这般正向热度下,作为大股东之一的优必选自然不想错过。
4月21日,优必选宣布,将在北京亦庄成立行者天工机器人全资子公司,负责行者(Walker)系列、天工系列及天工行者(科研教育版)等系列人形机器人的全面商业化及全球销售。
不过,对于优必选的商业化能力,市场其实一直抱有质疑。
一是优必选亏损多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优必选的营收从7.4亿元上升至10.56亿元,年内亏损却从7.07亿元扩大至12.65亿元;2024年亏损虽收窄至11.6亿元,但却暴露出公司的商业化困局——仍未能找到一条可进行规模化落地的“自我造血”路径。
截图来源于公司财报
二是公司交付能力弱。据披露,优必选2024年人形机器人收入约3500万元,共计交付10台人形机器人。
虽然优必选强调,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将批量进入汽车工厂——东风柳汽将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另外,乐观预计,2025年工业人形机器人、全尺寸科研级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仿真人形机器人将实现规模化订单交付。但结合前面的交付情况,不禁令外界质疑其实际交付能力。
并且,从当前工业等主流应用场景来看,更加强调手眼脑协同的精细化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企业眼下更注重的是上半身的能力,而非天工Ultra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下肢能力。
“人形机器人必须在真实场景应用中有突破,不能满足于娱乐场景,这会限制想象力。跑得快、蹦得高,这些功能在绝大多数场景落地的价值不大。无论是工业场景,还是家庭场景,更多需要的是稳定可靠。”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问题,卢瀚宸分析道。
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一个仅在赛场上初步验证了略微“能跑”的机器人,并且还是在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星动纪元、逐际动力、银河通用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缺位的情况下完成,含金量如何暂且不谈,可谁会愿意为一个所谓“冠军”天工Ultra买单?
这难免令人怀疑:优必选所言的天工系列人形机器人,全面商业化及全球销售的底气来自哪里?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过去一年还是眼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确实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计发生71笔融资,同比增长274%;涉及金额约84.5 亿元,同比增长226%。
可高涨的热情背后,也有资本泼来的“冷水”。此前,知名投资人朱啸虎便对媒体表示,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并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企业。
而本文开篇提及的亚军松延动力,便是朱啸虎退出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之一。这让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问题上:还需多久才能摆脱“花拳绣腿”,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面商业化?
对于很多业内人士而言,想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也很容易。难的是,从眼下这群马拉松人形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距离外界预期的“听得懂人话、灵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还很远;容易则是因为,企业可随口抛出一个预期数字,至于能否按预期完成不重要,毕竟也仅仅只是一个预期。
不过,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一二级市场倒是抱有较大期待。即使是在人形马拉松上选手们展现出的水平“一言难尽”,可在比赛结束后首个工作日,人形概念股还是喜提了一波上涨。
业界对于行业的未来同样不乏看好者。
“我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我相信人形机器人的舞台在于综合性任务,而不是专用性任务。本次机器人跑马拉松,只是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梁凯翔对源媒汇直言。
卢瀚宸则认为:“未来三四年,硬件方案的收敛大概率会到来。当硬件方案收敛之后,一些创业公司的护城河会大幅降低。如果那时候能力仅仅停留在本体层面,没有大小脑、应用等能力,而巨头亲自下场开发人形机器人,那么这些以机器人本体起家的创业公司将不可避免面临较大风险。”
伴随着越来越多巨头的入局,人形机器人这艘大船未来将驶向何方尚不可知。但优必选们,想要继续在这艘大船上站稳脚跟,少玩“花活”、尽快商业化,无疑是唯一出路。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源媒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