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前行者|由近及远,为了共同的明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6:36 2

摘要:2024年10月,南方周末发起「让eye无碍」系列专题,通过科普条漫、微纪录片等内容,启发公众对眼健康的认知,呼吁不让白内障等眼疾成为幸福生活的阻碍。在医疗技术持续革新与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白内障诊疗事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实现从“看得见”到“

2024年10月,南方周末发起「让eye无碍」系列专题,通过科普条漫、微纪录片等内容,启发公众对眼健康的认知,呼吁不让白内障等眼疾成为幸福生活的阻碍。在医疗技术持续革新与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白内障诊疗事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好”的华丽转变。

#追光前行者#专栏中,我们通过三篇文章,从患者全生命周期需求变化、优质眼科医疗资源下沉、数字化发展助力诊疗创新等不同视角,呈现我国白内障诊疗事业发展过程中,医护工作者、患者、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为更多人实现清晰视界与美好生活而不断追光前行,撬动更多人对眼健康的关注,为中国眼健康事业未来发展汇聚更多光亮

用眼过度、视觉疲劳,已然成为当下数字社会的“时代症候”。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我国近视人数高达7亿,2016至2020年仅4年时间,就迅速从5.4亿增至6.6亿1。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度近视人数已超7000万,由其引发可致盲的并发性白内障亦呈现出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不仅影响患者的长远人生,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重的疾病负担。

为了更精准地诊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帮助患者破“障”前行,始于临床一线的个性化需求正越来越多地被医疗进步与技术革新满足——从超声乳化到飞秒激光技术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赋能,从AI辅助高度近视白内障智能诊疗一体化到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对人眼复杂光学系统的优化——多方合力的“追光”行动,托起了患者“由近及远”的视觉期待,更为众多困于“黑核”白内障的年轻人点亮了明天。

蒙上白雾的年轻“视界”

身处数字社会,我们的生活似乎已无法离开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类电子设备,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眼睛几乎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电子屏幕强光刺激下。尤其是求学少年和职场打工人,因学习和工作需要长时间、近距离、高强度用眼,更成为近视主要“攻击”的人群。

近视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其影响。但如不及时、正确防治,度数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发展成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大于26毫米)。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监测数据,高度近视占近视人数的10%左右,在部分大城市甚至接近20%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长、白内障与晶状体屈光手术学科主任竺向佳教授介绍,从发病率来看,到2050年,我国高度近视患者数量或将翻倍,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疾病负担。

▲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长、白内障与晶状体屈光手术学科主任竺向佳教授

高度近视不仅常伴有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还会显著增加患白内障、青光眼等致盲性并发症的风险,影响的将不只是“视界”的清晰,更关乎患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感知。

在近20年的临床工作中,竺向佳教授深切感受到,高度近视导致的白内障发病正呈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四五十岁是平均发病年龄,而如今,30至35岁的患者群体已不在少数,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干预。对于正处于黄金工作年龄的患者而言,一是发病早,二是白内障程度往往更重,对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都是蛮大的。”竺教授表示,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效果较好,但成年近视人群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还不够,面临更多的并发症风险,亟须高度重视。

一位才50岁出头,眼轴却已超过30毫米的画家患者令竺教授触动颇深。“超过30毫米是什么概念?正常眼轴才23-24毫米,他的眼轴快接近正常的1.5倍大小。”这位画家年轻时已是高度近视,前大半人生几乎一直处于“糊里糊涂看不清的状态”,直到白内障越来越严重、快要看不见时,才终于决定来医院检查并手术。“当时他是摸着墙走进诊室的,眼神一片茫然。”竺教授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即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检查后确诊他的白内障已发展至五级核。

五级是白内障最高级别的核硬度,原本应为透明的晶状体已变成又黑又硬的“黑核”。“高度近视白内障尤其容易发展为黑核。”竺教授解释道,“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晶状体核的密度逐渐增加,仍有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患者常常能隐约看见一些轮廓,就会一直‘撑着’不就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常常导致诊治延误,一旦出现“黑核”,不仅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风险,还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图/竺向佳教授为患者检查眼部

不同程度的白内障与各类眼底病变相互叠加,导致高度近视白内障的诊疗面临着比普通白内障更为复杂、脆弱的眼部环境。这不仅要求医生作出精准的治疗决策,也对手术操作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部分患者可能要先做眼底手术,有些需要联合手术,而且高度近视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后,也更容易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囊袋收缩等并发症,所以决策治疗往往非常依赖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设备的辅助支持。”竺教授细心解释道。

“我们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眼部状态和术后诉求,再决定保留何种屈光状态。尤其对于年轻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手术设计和人工晶状体的选择,甚至有可能实现比术前更理想的屈光状态,使患者受益很多年。”竺教授将其形象地比作“对房子给出个性化的精装修方案”。

各类新技术的出现,正为蒙上白雾的年轻“视界”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扎根临床一线的同时,竺向佳教授带领团队也不断深入科研前沿,探索眼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为白内障,尤其是高度近视白内障的智能精准诊疗寻找新路径。

脆弱眼睛上的精准破“障”

在一次医疗援疆的经历中,竺向佳教授遇到一位因白内障术后视力不佳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了解病史后,她发现问题出在术前测算不准,导致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无法准确矫正其散光状态,进而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由于之前的仪器对数据的采集非常有限,医生无法全面查看患者的散光形态和分布。”她感喟于医疗条件受限,是医生与患者共同面临的无奈与挑战。

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而言,屈光度的测算准确与否,是实现精准诊疗的第一前提。竺教授表示,“给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很多时候目标屈光度是接近于零,如果术前测量不准确,‘过矫’成一两百度的远视,人工晶状体发挥不出应有的光学效果。患者从长期的近视状态突然变成远视,也会非常难受。”

▲图/竺向佳教授为患者检查眼部

为了给患者精准破“障”,竺向佳教授带领团队和计算机领域专家跨界合作,基于医院的高度近视白内障大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人工晶状体精准计算的AI公式,并建立了高度近视白内障智能诊疗一体化平台。竺教授介绍,一体化平台覆盖了术前测算、手术决策设计、人工晶状体选择,到术后随访的完整诊疗流程,显著提升了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诊疗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

面对画家患者的超长眼轴,除了采用国际上现有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竺向佳教授还结合团队自主研发的AI计算公式进行综合评估,为他选择了最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并顺利完成五级黑核挑战下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术后两周,这位患者到门诊复查,带着一幅亲笔绘制的题为“赠给竺向佳教授”的画作,只留下了一句话:“一辈子没有看得这么清楚过!”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竺教授。她感慨道:“医学破的,不仅是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中的‘黑核’,更是其长远人生中工作和生活所要面对的‘黑盒’。”

回望自己“从小医生起步”的成长经历,以及亲历白内障诊疗不断演进的全过程,竺向佳教授深感技术革新为临床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眼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高度依赖新设备、新技术。在眼睛这么小的器官里,我们常常肉眼很难判断病变程度,需要借助各种设备放大每一个细节,才能实现高精度的操作。”

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已从以“复明”为核心的传统阶段,逐步迈入以提升视觉质量为目标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阶段。手术不仅关注患者“看得见”,更注重满足其各式各样的屈光需求,不再是单纯植入一枚普通人工晶状体。随着人工晶状体的功能和材质不断迭代升级,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已可同步矫正近视、老花和散光等多种屈光不正问题,从而实现对眼部光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超声乳化技术和飞秒激光技术的出现,为满足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精准需求创造了条件。“做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最重要的就是超乳仪。”竺向佳教授形容,“就像开车,车的性能稳不稳,决定了你的速度和安全性。”由于白内障手术在表麻下进行,术中眼压与前房稳定性尤为重要。一旦术中眼内环境波动明显,就可能导致仅有4微米厚的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手术将变得更为复杂和危险。“从INFINITI到新一代的CENTURION超乳仪,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眼压和前房稳定性的精准维持,大大提升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体验感。”

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而言,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尤为突出。“这类患者的眼球由于眼轴过长,就像被吹大的气球,眼内结构更加脆弱,视网膜更薄弱,手术中液流和眼压的波动更易导致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在竺教授眼中,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眼睛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每一个组织都很脆弱。

▲图/竺向佳教授耐心聆听患者诉求

技术设备的迭代创新,无疑为如此脆弱的眼睛搭建起了更坚实的安全网。“这些新技术都是为了让白内障手术越发精准和微创。”竺向佳教授介绍,做超乳手术时先用飞秒激光技术把白内障的核预分割成小块,医生就可以用更少的能量完成手术,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损伤。

一面是复杂脆弱的眼部环境和繁复多变的诊疗挑战,一面是患者对术后“视界”越来越高的期望,“精准”已然成为贯穿诊疗全流程的核心关键词。在医学、技术和社会等多重合力下,患者追光前行之路上的一道道“障碍”正被精准破除。

为了明天,“从加法到减法”

“医生不能只考虑手术当时的效果,一定要替患者长期的人生考虑。”如何让技术创新与医疗进步为白内障的精准防治赋能,真正惠及患者的长远人生,是竺向佳教授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中始终思考的命题。

由于国际通用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及亚洲地区高度近视人群的眼部特征,竺教授便希望建立一套针对高度近视的计算模型。“我国高度近视患者比例较高,尤其在面对极端高度近视时,传统公式的测算精度会明显下降,误差增加,容易造成远视漂移。”这不仅会影响到术后的屈光状态,也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在联合人工智能专家研发AI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竺向佳教授深切体会到,医疗技术每一步由易至难的进步,都离不开各方角色的协同努力。“医生基于临床需求提出创新想法后,技术团队把想法变成现实。”通过修正,公式的准确性从50%提升至接近80%。为了进一步提升精准度,竺教授团队又迭代出第二代AI计算公式,相关研究成果已被眼科权威期刊收录,人工晶状体精准选择原则也被写入国际眼科临床指南,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白内障精准诊疗的标准化与普及化进程。

“我们计划近期成立一个算力中心,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地方基层医院在精准计算中有争议的,或者在个体化手术规划中遇到复杂疑难病例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实时技术支持。”竺向佳教授表示,这正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医疗精准赋能。

▲图/竺向佳教授正在手术

“技术的发展不应只是不断做加法,更关键的是在不同治疗选择中,替患者多走一步、看得更远。”竺向佳教授指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除高度近视外,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以及糖尿病等代谢相关因素,均是白内障的重要高危因素。当白内障开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视觉问题,更成为阻碍其人生前行的一道障碍。

在高度近视和白内障发病率持续上升、呈早发趋势的当下,“精准”不仅意味着以技术创新满足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代表着医疗进步对白内障防治的精准发力,即用最小的干预,实现最优的效果。

“从做加法到做减法”,正如竺向佳教授所言,是白内障精准诊疗从技术创新到理念革新的进步,更是“由近及远”,真正从患者的长远明天出发。那位画家患者术后欣喜地说出:“一辈子没看得这么清楚过!”没有了眼中的“黑核”, 他也走出了人生的“黑盒”,重拾画笔,在清晰“视界”中描绘远方——“在看得最远的地方,迎接第一道曙光。”

同样是理念的进步,电影《还有明天》中那束光,穿透黑白光影,唤起了公众的共鸣与行动,也照亮了无数人对未来的希望。对于广大白内障患者而言,朝着精准诊疗努力的共同行动正成为这样的光源,照亮每一双眼睛的明天,让eye无碍,让“视界”的未来清晰可见。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