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在太原举行,农民作家马慧娟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故事。
“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在太原举行,农民作家马慧娟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故事。
△农民作家马慧娟在现场念起《在春天》的诗,这是她自己创作的诗歌。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慧娟是一位农民作家,忙时种地务农,闲时读书写作。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她牵头成立读书社,带动和鼓励农村妇女识字读书,在外界看来,她用智慧和乐观的文字,让文化清风吹拂乡村沃野。
马慧娟从小就喜欢读书,更渴望有一天能去看看书里描写的外面世界。但仅仅因为一场庄稼的歉收,她16岁就辍学了。从此,学校里少了一个读书的女孩,麦田里多了一个种地的村妇,那时的马慧娟以为,自己读书和远方的梦想,已经化为麦田里的一声叹息飘散。
然而,当时代的春风吹来,梦想终会萌发出新的芽苗。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马慧娟想读书的念头就像春风萌出的野草在心里蔓延。大风刮来的半片报纸,路边有人发放宣传小册子,街角的广告标语与报刊亭……点滴印象让书与远方的记忆扑面来,让马慧娟一下子泪流满面,乡村和农民的故事谁来记住,谁来讲述?
想到这,马慧娟重新开始读书了,她还想写农民自己的故事。马慧娟知道,三十岁的农村妇女要读书写作,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你想啥呢,农民的日子,种好地,喂好牛就行了,读书是读书人的事情,跟我们有啥关系?”
马慧娟反驳不了大家的观点,但她还是觉得,人生不仅仅是眼前的吃饱穿暖,还得有书和故事。她用打工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部手机,开始在手机上看书,在QQ空间写短文,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在田间地头,在细碎的光阴里去阅读写作。2014年,结婚不久的马慧娟随丈夫搬迁到红寺堡镇,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她用手机当笔,一个字一个字记录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历程中的感人故事,写出《走出黑眼湾》一书。这本书正式出版后,被新华社拍摄成同名纪录片。十余年来,她坚持用手机“拇指写作”,按坏了13部手机,按出了300万字,出版了八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代表。
日复一日耕种土地也播种文学,马慧娟用写作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在泥土里孕育的书香也影响和改变了更多人。2018年,马慧娟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带领农村妇女识字读书。
马慧娟还开通了自己的文学公众号“马慧娟的农闲笔记”,并发起了梦想征稿,向全国网友征集自己曾经失落的梦想。一时间,网友纷纷响应,稿件纷至沓来。许多尘封的梦想被讲述出来,大家说,是马慧娟的文字唤醒了许许多多农村被束缚的女性,使她们走出了村庄,展望村外的世界,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随着全民阅读,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开展,随着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农民读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故事了,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书本,读远方的故事,也写自己的故事。马慧娟说,“写作让我有沉甸甸的使命感,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我的作品能给读我文字的人带去一点进步和改变,让我觉得辛苦写作是值得的,我乐在其中。”马慧娟发自肺腑地说。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来源:潇湘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