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少年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屯昌县融媒体中心自即日起在“屯昌发布”客户端、“屯昌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红色记忆·屯昌印迹》专栏。
编者按:
为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少年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屯昌县融媒体中心自即日起在“屯昌发布”客户端、“屯昌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红色记忆·屯昌印迹》专栏。
星火,燃在西坡——
屯昌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
在革命事业如火如荼、革命斗志昂扬高涨的年代,西坡党支部的主要创建者——黄瑞三正在澄迈中学就读。黄瑞三在就读期间主动学习革命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在择师运动中表现突出,因此在1926年6月中共澄迈邓仲(即海南话“澄中”的谐音)支部成立之初便被吸收发展成为共产党员,随后便积极地投身于澄迈的学生工作和农民运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掀起了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反革命逆流。随后,4月22日,国民党琼崖当局也以“清党”的名义将屠刀对准了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发动了反革命事变 (简称“琼崖四二二事变”)。据统计,在琼崖四二二事变中,全岛被捕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达2000余人,被杀害的有500余人。整个琼崖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力量受到重创,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宣告失败。
在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农运骨干和进步学生的澄迈四二五事件中,与黄瑞三素有积怨的王光炜对其格外“关照”,亲自带兵前往西昌庆云村搜捕黄瑞三,在搜捕未果后还焚毁黄瑞三家3间房屋以泄私愤。
在屠杀和搜捕中得以逃脱的黄瑞三,在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逃亡中,没有被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所击倒,更没有因自身境遇而懊悔,而是以坚决勇毅的姿态再次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在琼崖地委六月紧急会议(在乐会县第四区的宝墩村李氏祠堂召开)后,琼崖特委派出琼崖讨逆革命军总司令冯平前往澄迈、临高、儋县指导开展武装斗争工作。在完成临高的工作任务后,冯平来到澄迈。他指示邓仲支部要以农村为阵地,重振旗鼓,恢复和壮大农村党组织。邓仲支部根据这一指示,将支部党员分派到各区参与农村工作,其中,党员黄瑞三、王锡让、陈明仁等人被派到西坡一带活动,开展农村建党工作。他们白天在当地山林里驻扎休息,晚上则潜入村庄,与村民谈心以启发村民觉悟,宣传革命思想。为了尽快站住脚跟、打开局面,黄瑞三实事求是,从农村存在浓厚宗族氛围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活动,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动员各宗族中有名望的人物参加革命,以带动其他人参加革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27年的秋日夜里,黑漆漆、阴沉沉的天笼罩着山区,一间破旧民房,一盏昏暗的油灯旁,围坐着几个黝黑精瘦的男子,“对,建立我们的组织!”“敌人打不垮我们!”“革命一定会胜利!”微弱的火苗随着他们言语时振奋的呼吸摇晃跳动,点点星火时不时从油灯中迸发,划破房中的黑暗,映出几个男子脸上刀刻斧凿般的坚毅曲线。
黄瑞三、王锡让、陈明仁等革命青年在澄迈县西昌乡庆云村(今属屯昌县西昌镇)建立了当地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澄迈西坡支部,由王锡让任支部书记,黄瑞三任支部委员,燃起了当地农村革命工作的星星之火。
西坡党支部成立后,多次召开支部会议,讨论、研究和部署具体工作。西坡党支部一边安排支部党员秘密发动各乡村的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参加农会,参加革命,开展更加艰难的对敌斗争;同时大力发展新党员,到当年年底,又在西昌乡建立起大坡、大武、旧村、南田4个党支部,促进了中共屯昌地区农村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为屯昌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以黄瑞三为主要代表的琼崖共产党人,在见证了大革命的烈火迸发出划破长空的光亮又消逝于黑暗后,仍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敢为人先的牺牲,以一腔热血在西坡燃起点点星火,并用一生坚守将西坡党支部的这簇星火,在脚下的屯昌土地上绵延播撒。
而在那个年代,笼罩在黑暗中的琼崖,正是因为有黄瑞三这样的共产党人不断涌现,有西坡党支部这样的点点星火不断燃起,才能让人看见希望,从而守着一面红旗二十多年不倒,而那一点星火,也终成燎原之势,焚尽了污秽,照亮了琼岛的每一个角落。(赖克坚)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