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锡城街道芹菜塘社区黄精种植基地,只见翠叶层叠的田间,红色钟状花朵随风摇曳。街道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主任吕云金介绍,这些黄精是前年春天种下的,如今迎来盛花期,标志着黄精植株进入成熟阶段,“我们将加强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产供销信息的
近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锡城街道的2500余亩黄精迎来盛花期。为提高黄精产量和品质,种植户正抢抓农时加强水肥管理。
走进锡城街道芹菜塘社区黄精种植基地,只见翠叶层叠的田间,红色钟状花朵随风摇曳。街道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主任吕云金介绍,这些黄精是前年春天种下的,如今迎来盛花期,标志着黄精植株进入成熟阶段,“我们将加强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产供销信息的协调对接。”
近年来,个旧市以生态资源为基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贯通产业链条、激活多元价值,让土地生金、农民增收,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驱动、三产融合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典型代表,锡城街道以黄精种植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链条延伸与模式创新,将传统农业升级为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锡城街道种植的黄精生长周期从5年缩短到3年,每亩能种下的黄精幼苗从4000棵提高到现在的10000多棵,亩产翻了三倍。黄精种植户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户155亩发展到200多户2500余亩。
黄精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的背后,是农技团队全程护航——从播种到采收,分片包保、精准施策,确保稳产增收。“今年气候适宜,黄精长势良好,预计10月迎来丰收。”吕云金信心满满。
产业兴旺,离不开价值链的延伸。过去,新鲜黄精多以每公斤10元左右低价外销。为改变这一状况,锡城街道去年底建起自动化黄精初加工车间,一气呵成地实现清洗、切片、烘干等全流程运行,让新鲜黄精变身干片、粉剂后,身价跃升至每公斤百元以上。
“黄精初加工后便于储存和运输,价格涨了十倍,还能开发压片、颗粒等深加工产品,对接电商拓宽销路。”当地一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文忠说。该车间投入运营至今已加工黄精超过8吨,当地也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产供销闭环,群众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程参与,共享产业链红利。
此外,因为黄精的根、花、叶可入药入膳,当地农家乐还依托黄精产业推出黄精煮鸡、黄精花炒鸡蛋、黄精花过桥米线等特色美食,成为文旅产业的“舌尖名片”,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探寻“养生滋味”。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通讯员:李金春 龙江
责编:袁熙
审核:李兴文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