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9月建校时,我校在校生只有621名。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两个巨大挑战——管理团队不健全和教师队伍年轻化。如何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教师快速融入学校发展?怎样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创造力?这注定我们需要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全新的、打破传统科层制的管
4月18日至19日
以“新时代德育,重塑学校新生态”
为主题的第四届河南德育创新交流活动
在豫南名校信阳市羊山中学举行
来自省内外近500位德育工作者
齐聚“山水茶都”信阳
深入探讨新时代德育创新发展与实践
感受“五育”融合浸润下的校园新样态
交流活动上
信阳市羊山中学党委书记黄洪新
做了题为
《把学校还给教师,把成长还给学生》的主题报告
全方位展示了以“工作室项目制”
探索新时代学校管理创新及德育创新实践
今天
德育君与你分享
黄洪新的主题报告
期待对更多学校的
管理变革和德育创新有所启发——
把学校还给教师,把成长还给学生
——以“工作室项目制”探索新时代学校管理创新及德育创新
□ 黄洪新
信阳市羊山中学创办于2010年,直属于信阳市教育体育局,现有两个校区,在校师生1万余名。
2010年9月建校时,我校在校生只有621名。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两个巨大挑战——管理团队不健全和教师队伍年轻化。如何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教师快速融入学校发展?怎样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创造力?这注定我们需要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全新的、打破传统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为此,我们提出“把学校还给教师”的办学思路,通过“工作室项目制”破解管理难题。
一、构建“项目驱动,工作室赋能”管理育人体系——把学校还给教师
我们构建了“项目驱动,工作室赋能”管理育人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将“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转化为同频共振的共生关系。
所谓工作室项目制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将学校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转化为具体项目,由教师自主组建专项工作室进行攻关。工作室负责人由教师自主竞选产生,让那些有兴趣又有能力做好这些事的教师涌现出来。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自主申请设立专项工作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各个工作室的成效进行评议,不断整改和完善。
这种“自主竞聘,舞台赋能”式教师发展机制,实现了从“行政主导”到“教师自治”的管理革命,构建了“人人有舞台,个个能出彩”的生态型组织。
我们的工作室项目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五年(2010-2015),我们搭建管理框架,称为“扎骨架”
2010年建校伊始,羊山中学除了党委书记、校长是信阳市市政府和教体局选派的,其他所有教师都通过公开招聘考入,市教体局也给了我们高度自主权,不外派一名干部。
在第一个五年,我们初步扎起工作室骨架,主要成立了两类专项工作室。
1.管理类工作室。
在学校发展的初期虽然没有配备管理人员,但是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谁来干?怎么干?我们就在教师队伍中招募对这些工作有独到见解、能解决我们这个新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成立了三个管理类工作室——教务工作室、政教工作室和总务工作室。这几个工作室的负责人虽然是普通教师,扛的却是管理人员的担子。这三个工作室就是羊山中学“三纵三横”管理结构中“三纵统筹”的雏形。
2.激励机制类工作室。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最关注的是自身的成长和切身利益。如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环境?如何让绩效分配得到所有教师的认可?我们成立了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两大“激励机制”工作室。
职称评定工作室在张强老师的带领下解决了当下的痛点问题,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年轻教师专注于备课提升自我,专心打磨公开课,荣誉和表彰按照教学教研活动的结果去分配。同时,职称评定每项业绩不在多而在有,这样老师们不用一门心思攒证书。
因此,建校15年来,我校从没发生一起因职称晋升产生的矛盾。目前,我校有正高级教师7人,先后培育了中原名师2人,另外还有2名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拟于今年进行认定。
绩效工资工作室在袁富强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各年级的教务员,依据教代会通过的方案进行核算并及时公示,校长也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
独立性和服务性是这两个工作室的最大亮点,这些工作室受到老师们的充分信赖和支持。
2012年9月,建校第三年,三个年级的横向管理基本成型。2013年5月8日,时任省基础教研室副主任的李海龙老师带领专家团队前来调研。李海龙老师以“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改进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为理论基础,对“三纵三横+专项工作室”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具体指导,提出这种管理模式正是他所研究课题的典型案例。
“有机适应性组织”的核心特征为:(1)扁平化结构。(2)动态调整能力。(3)持续学习与进化。(4)技术驱动协作。
2014年4月23日,“河南省校本教研教育部规划课题总结交流会”在我校召开,省教研室对我校的管理模式又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指导,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至2015年,羊山中学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专项工作室”的管理架构。
第二个五年(2015-2020),我们丰富内涵,称为“长血肉”
这个阶段我们先后又成立了明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体音美创新发展工作室等22个工作室。
明师工作室的“明”字为“日月之明”,寓意教师应如日月般发光,照亮其他教师及学生的成长之路。
2015-2016年,明师工作室负责人赵春雷组织评选了两届“明师”,2016年10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至此,明师工作室规划了明师成长方向——明德之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
明德之师就是让教师先修养自身品德,然后才能教化他人,最终达到至善境界。
明白之师就是教师能“明晓自己”,对所授知识有着通透的领悟。同时“明晰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明了。
明日之师就是教师既要着眼于当下,还要着眼于对学生未来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这就是学校的第一项治校方略——明师治校。学校先后培养和评选出班主任明师59人、学科明师13人,这些明师构建起了后续的“三横”分级管理体系的主体。
班主任工作室搭建起班主任成长的舞台。我校目前有三个名班主任工作室:梅芳芳工作室侧重班主任的培养,组织班主任成长培训和班主任五项全能赛事;赵春雷工作室侧重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多学科融合”德育校本课程体系;陈晓晖工作室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及体验式活动研究与实践。目前,三个工作室充分沟通协作,对近340名正副班主任定期进行培训。至2025年,我校共举办了三届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
体音美创新发展工作室是我校独具特色的一个工作室。我校自建校以来,七至九年级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大课间。目前全校共有体音美教师67人,其中体育教师49人,担任班主任的有25人。体音美创新发展工作室在钟浩老师的带领下,负责全校特色活动的策划与开展,以及各种社团开设的审核与验收。
2017年12月,《教育时报》对我校管理模式以《工作室:把学校还给教师》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感谢教育时报记者以敏锐的教育视角捕捉到这一模式的创新价值。正如报道中所述,“除了三尺讲台,我们学校还给了教师一个又一个不同的‘T台’,让他们都来秀一秀自己的风采。”
此次报道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将教育时报记者发现的“三尺讲台+T台”现象升华为“双台育人”,从我校的“管理团队会议”到“全体教师会议”,从“各级部教师会议”到“各学科教研会议”,累计让教师展示原创教育项目127个。
第三个五年(2020年至今),我们聚焦文化浸润,称为“赋灵魂”
随着羊山新区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我校的办学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19年秋季学校正式启用级部竞争管理机制,重组明师队伍,把一个年级分为两个级部。2021年秋季,羊山中学东校区建立,我们又把一个年级分为三个级部。三个级部主任带领三个明师团队,开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级部管理模式,这就是我们已经成熟的“三纵三横+专项工作室”管理模式。
2020-2024年这5年间,学校共招聘了新毕业大学生345人。如何让这一批年轻教师带领我们的学生成长?我校对他们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培训夯实专业根基,另一方面以浸润式的文化传承厚植教育情怀。
我们认真总结学校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深挖校园文化的精髓,以“做好中国人”为核心,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治学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素养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理念高度融合。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滋养,这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二、以项目化活动激活学生主体性——把成长还给学生
如今,我校师生人数突破万人,形成两个校区、三个年级、九个级部的体系。为更好地培育学生,我们又提出“以项目化活动激活学生主体性——把成长还给学生”的育人理念。
1.擦亮德育品牌,完善我校第二项治校方略——“三张名片”。
名片1:诵读经典。我们学校的校本经典诵读读本有《大学》《中庸》《论语》和《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等。诵读经典的作用就是“直通心灵,滋养精神;涵养性情,塑造人格;传承经典,受益终生”。
如今,全校1万多名师生每日诵读我们的德育校本课程。诵读经典工作室在李梅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朗读亭,组织全校师生创作发布作品200余期。由于我校师生诵读经典已成为享誉豫南的一张名片,2024年,我校被评为信阳市书香校园。
名片2:光盘行动。我们学校不是寄宿制学校,但是师生中午基本在学校就餐,我们就把中午这顿饭做成体验式德育课程——感恩教育。全体师生就餐时按食取量,践行自我光盘或小组合作光盘。
我们利用耕读园,从种植、收获、入厨、上桌,让孩子们全程参与,体验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利用主题班会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在校三年来,每日就餐来回的路上,孩子们高声诵读感恩词。如今,1万余名师生在校就餐,光盘率在95%以上。
名片3:做志愿者。近15年来,全校师生志愿服务的脚步不停,市博物馆、市图书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都有羊山中学师生的身影。我们的爱心靠近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在信阳市的鸡公山和南湾湖等风景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这些已成为我校孩子们的必修课。
如果老师和学生爱读经典,心怀感恩之心,心存善念,日行一善,每天都能够把饭菜吃干净,那么这个样子就是一个好样子,至少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样子。
2.深化课程改革,形成我们的第三项治校方略——“基于小组合作的美乐智慧课堂”。
我们将孟子的“自得理念”确定为我校“基于小组合作的美乐智慧课堂”的教育行动指南。
我们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内化、方法掌握、迁移运用。构建“自主—合作—发展”三维课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建构知识,获得深层理解与学习信心;以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注重知识内化与方法迁移,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能力。
3.体验式融合育人,打造幸福教育。
(1)在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统筹下,我们学校创设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多学科融合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含“入学教育课程、初中三年六学期常规主题班会课程、体验式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主题策划、离校课程、家校共育方案、主题班会、‘敬能生德’优秀作业评选、五星级学生评价体系”等。
(2)在体音美创新发展工作室的策划下走“社团化转型与‘五育’并举”之路,打造幸福教育。
2021年,随着国家的“双减”政策的出台,延时服务正式启动。学校深化“工作室+社团”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五育”融合。新创立墨韵书声阅读工作室、智造未来创客工作室、剪影华裳非遗工作室、星辉声界校园电视台、声动大别山民歌传承工作室等。我校声动大别山民歌传承工作室的原创作品《螃蟹歌》在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我们学生的演绎让民歌成为流动的乡土教材,唱出了大别山区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
在办好新一批工作室的同时,我们又开设了近30个社团,学生自主选择报名、自主推荐希望成立的社团;每学期开展各学科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快乐成长。
4.成果辐射。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2018年《提升校本教研品质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研究》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展示活动中,我校案例《三纵三横三级“心”管理,体验感悟反思“德”创新》获得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这两次获奖也是对我校管理创新的充分肯定。
2023年省重点课题《新时代初中体验式德育》,以优秀等级结题,2024年“体验式德育活动”案例被央视《东方时空》《新闻联播》报道。
三、经验与展望
未来,我们将重点推进“工作室+社团”双轮驱动模式,在德育管理创新中继续深耕,推动“五育”融合落实落地。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种;管理不是机械控制,而是激发师生的潜能。羊山中学始终坚信,当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教育就有了灵魂;当学生成为成长的主体,生命就有了光芒。
(作者系信阳市羊山中学党委书记。本文系其在第四届河南德育创新交流活动上的报告,有删节)
来源:信阳微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