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徐霞客笔下的药灵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20:00 2

摘要:药灵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它既是徐霞客这样的地理学家眼中险峻的山脊,是历史学家心中充满故事的文化地标,也是普通人心中感知自然的诗意符号。

在滇东的大地上,有一座山,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座山便是秀崧山、尧林山,也就是后来的药灵山。

徐霞客眼中的药灵山

药灵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它既是徐霞客这样的地理学家眼中险峻的山脊,是历史学家心中充满故事的文化地标,也是普通人心中感知自然的诗意符号。

徐霞客的邂逅

徐霞客,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在他的《滇游日记七》中与尧林山有着两次难忘的相遇。

徐霞客游嵩明

第一次相遇充满了偶然与严谨。当时,徐霞客来到寻甸,登高眺望,他看到东边七八十里外的一座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山在当时的州志中竟然没有名字。徐霞客并未就此罢休,他沿着山势向西前行,途中遇到一位老人,经过询问,才确定这座山就是尧林山。“南望而见之,皆在七八十里之外……执而问之,果尧林也。”这简单的描述,生动地展现出徐霞客对待地理考察一丝不苟的态度,同时也侧面反映出这座山在明代地方志中的被忽视。

仙气飘渺的药灵山

雄峙嵩明坝子东部的药灵山

第二次考察时,徐霞客深入嵩明腹地,再次将目光投向尧林山。此时,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尧林山险要的地势。尧林山踞河口之北,为下流之砥柱,它扼守着嘉丽泽海子,也就是古时的嘉丽泽高原湖泊,在嵩明八条河流的交汇处,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成为滇东水系与军事要冲的天然屏障。徐霞客的这两次考察,如同揭开了尧林山神秘面纱的一角,让这座山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他对药灵山的定位不错,“嘉丽泽海子中汇焉:其杨林所城当锁钥,其北尧林山扼河口”。然而,他却产生了误判嘉丽泽,其实嘉丽泽海子不是北盘江的源头水系,而是牛栏江的源头水系,汇入金沙江,最后流入长江。

山名的更迭

药灵山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枚文化的印章,深深地印刻着这座山的地理与人文交融的痕迹。

兰茂先生眼中药灵山下的嘉丽泽

在明代,它被嵩明州志记载为“秀崧山”。这个名字有着独特的含义,“秀崧山”意为“高峻如崧山”,这里似乎暗含着与嵩岳文化的某种联系,仿佛在遥远的古代,它就与中原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三国时期之前,嵩明的少数民族在秀崧上歃血为盟、永罢刀兵,并在嵩明县城修建了古盟台。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相传诸葛武侯在秀崧山七擒孟获,与南方少数民族在嵩明结盟,也就是清代袁嘉谷状元所说的“药灵一山奠南服”,封建王朝的烽烟止于崧盟。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尧林山(今药灵山)

到了徐霞客的时代,“尧林山”成为人们对它的通行称呼。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着诸多的猜测。也许是因为“尧”字象征着贤君,像尧君一祥静静的坐落在嵩明坝子东边,有点君临天下、巡视群林的感觉。无论如何,这个名字都给这座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古老的色彩。

直插天表的药灵山

而“药灵山”这个名字则诞生于明清时期。这是因为这座山盛产药材,明代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曾在此山中采药,并著成了著名的《滇南本草》。据说,书中记载的140余种药用植物大多出自此山,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屁股坐下去就有三棵草药”的谚语,生动地形容了药灵山药材的丰富。

仙气飘渺的药灵山

不仅如此,这座山还留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像药灵山顶上的一校场、二校场和三校场,传说就是孟获的三块练兵场、奇峰寺下边有孟获洗甲池的遗迹,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清代状元袁嘉谷登临此山后写下“瑶玲一山奠南服”的《瑶玲山歌》,更是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山的历史意蕴,让药灵山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汇聚之地。

已经消失的奇峰寺下边有孟获洗甲池的遗迹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2024年修建光伏发电站的项目开始,这些历史遗迹基本面目全非,药灵山身披承重的光伏板,像一位身披铠甲的老人,继续为家乡的后续发展发挥余热,逐光逐日,金光闪闪。

独特的地理风貌

徐霞客笔下的药灵山,是一幅险峻与灵秀完美融合的画卷。它的险峻令人惊叹。主峰海拔高达2627米,山势“嵯峨如锥”,仿佛是大地之上高耸的尖塔。从牛栏江镇河西仰视,山顶却平阔的药灵山形如“睡美人”,比昆明滇池之滨的“西山睡美人”还要好看。药灵山雄毓秀似一口铜钟,嘉丽水泽柔美如一面明镜,浓缩出“嵩秀泽明”的嵩明山水格局。

药灵山睡美人

药灵一山独尊,它的“尧林”之势,似尧君巡视群林。坝子东西两面的群山如参拜君王,它与生俱来就是“五岳之尊”的嵩明泰山气派,这种独特的地貌形成了农耕时代当地人看云识天气变化的“阴晴表”,流传着“药灵山上一戴帽,倾盆大雨必定到”的民间谚语,徐霞客在游历的时候也亲身经历过这里的暴雨,而且浑身湿透,可惜徐霞客不知道看看这座山势就是当地天造地设的“气象站”。无雨顶上光,药灵山风采依旧,那肯定不会下大雨。它的顶上如果没有乌云覆盖,那是晴天,它让你尽情地欣赏它的自然美。有雨天边亮,如果药灵山顶被乌云覆盖,那么你连跑都跑不了。只要你看到山顶乌云滚滚,那么一定下大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大雨就追过来了,药灵山上的雨,来得比气象站的播报还快、还准。

尧君巡视群林的药灵山

月圆之夜苍穹之下的药灵山

仙气飘渺的药灵山

药灵山日出

红日喷薄破云的药灵山

然而,药灵山又不失灵秀之美。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奇峰寺附近仿佛是仙境一般,天晴是这里是嵩明看日出最佳的位置,犹如置身九霄天阁,俯瞰南天门外风云变幻,一轮红日喷薄破云而出。在晴日里,站在山顶最高处曾经的三脚架上甚至可以看到滇池波光粼粼的美景。它“秀插霄汉”的气势,在清代被列为“秀崧晴霭”八景之一。

地名背后的文化宝藏

药灵山的地名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核,从徐霞客的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山证史”的独特视角。

杨凤林画笔下的药灵山

首先是地理补全。徐霞客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弥补了州志中对山名的遗漏,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一座山名的认识,更是一种严谨的地理研究态度的体现。他还揭示了山脉走向与水文的关系,嘉丽泽湖水经药灵山北麓汇入牛栏江江,这一发现让人们对药灵山和嘉丽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药灵山和嘉丽泽不仅仅成就了“嵩秀泽明”的山水格局,而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药灵山是嵩明人的“父亲山”,嘉丽泽汇入的牛栏江是嵩明人的“母亲河。”

日照金山落日后的药灵山

其次是文化层积。从大禹导山、庄蹻入滇、诸葛亮南征、徐霞客游历,到兰茂采药、白斋师傅悟道、袁嘉谷赋诗、红军长征路,这座山的名字背后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地理的交融。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像是一颗文化的种子,在药灵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了一层又一层丰富的文化积淀。

光伏覆盖下的药灵山

最后是生态理念。药灵山的名称与《滇南本草》的流传,展现了古人“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古人在这座山上采药治病,利用自然资源生存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云南作为“天然药库”的生态价值。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生态文化遗产。后来靠开山放炮大搞建设,再到后来靠光伏太阳能发电,都离不开“靠山吃山”的生存理念。

光伏覆盖下的药灵山

今日,药灵山上的光伏工程让生态学家感到惋惜,但它作为滇东“第一山”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就如徐霞客当年所见:“环州之山,惟此为最耳。”这座山是嵩明的“群山之首”,将继续承载着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多重意义,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屹立在滇东大地之上。

作者:李云飞,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河东裴氏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