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当地多领域舆情事件中频繁出现的删帖现象引发公众关注。从安全生产事故爆料到民生政策落实争议,网络平台上的负面信息常以极快速度消失,这一异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治理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一些当地多领域舆情事件中频繁出现的删帖现象引发公众关注。从安全生产事故爆料到民生政策落实争议,网络平台上的负面信息常以极快速度消失,这一异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治理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据观察,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涉事细节的网络讨论帖在发布数小时内便大量下架,导致公众难以获取完整信息,不实传言随之扩散。在民生领域,关于老旧小区改造进度滞后、惠民补贴发放争议等帖文,同样面临“秒删”命运。多位网友反映,此类删帖行为已非个案,涉及多个部门与事件,信息流通的人为阻断引发强烈质疑。
删帖行为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一方面,公众知情权被直接剥夺,难以通过网络渠道监督公共事务。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民众了解社会动态、参与治理的重要窗口,强制删帖切断了这一通道,削弱了社会监督效能。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遭受冲击。当负面舆情出现时,简单粗暴的删帖替代主动回应,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公众对事件真相的猜测,引发对职能部门处理问题诚意的质疑。
剖析删帖乱象的成因,错误的政绩观与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成为关键因素。部分公职人员将负面舆情等同于“政绩污点”,试图通过删帖掩盖矛盾,营造表面和谐;而部分部门缺乏系统的舆情处置机制,面对突发舆情时,未及时核实信息、公开回应,反而依赖删帖“灭火”,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
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多方着手。首先,职能部门应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将负面舆情视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契机,而非风险。其次,建立健全舆情响应机制,在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核查事实,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关切,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此外,加强对网络平台删帖行为的规范管理,明确删帖权限与流程,杜绝权力滥用,确保公众言论自由与信息传播秩序的平衡。
本地删帖风波不仅关乎信息公开,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能力。唯有正视问题、积极作为,以透明的态度与高效的行动回应公众期待,方能重塑信任,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来源:华子星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