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为”!办好银发课堂,厦门有何法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19:00 2

摘要:为什么要立法?厦门市人大法制委主任李明哲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职责,强化经费保障和部门协同,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为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月3日上午,厦门老年大学春季学期开学。(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4月11日,“国家老年大学康乐中国行·国医名师课巡讲”首场安排在厦门分部——这也是国家老年大学成立后首个地方分部。

为什么是厦门?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说,厦门的老年教育在全国的老年教育里是一张名片,是走在前列的。

过去一年多,这张名片在法治引领推动下更加亮眼。去年3月1日,福建省首部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为什么要立法?厦门市人大法制委主任李明哲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职责,强化经费保障和部门协同,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为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规定》的引领和保障下,厦门老年教育持续上新——厦门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全市老年大学基层教学点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进一步健全完善……也就在这一年,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国家老年大学厦门分部正式揭牌,厦门老年大学、思明区老年大学双双跻身首批“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

在老龄化率已达15.3%的厦门,这部全国鲜见的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益加显现其深远的意义。

法宝1

破解师资荒的法治密码

过去一年,厦门老年大学新增课程超60种。教师从何而来?《规定》实施后,这个曾经给学校教务处带来较大压力的问题减轻了不少。

“一下子有很多人主动找到学校,请缨当老师。有的直接打电话咨询,有的托学校老师、工作人员来询问,其中还有不少是年轻人。”厦门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戴志刚说。过去学校经常要忙着出去找老师,主动邀请、劝说他人来校开课,而如今的老年大学不仅少了师资的忧愁,有些课甚至还要竞争上岗。

业界普遍把这一变化,与《规定》出台后厦门各界对老年教育的认识提高联系起来。一年多来,厦门老年大学的门槛快被来参观的单位或机构“踏破”了。他们不仅参观,还带着资源和人才来。厦门理工学院运动健康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黄彩华就是其中之一。

“我很惊讶,厦门在市区中心能建这么一所硬、软件都非常强的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开展得也非常丰富,和我之前对老年大学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厦门引进人才的黄彩华,被校园里老年学员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所感染,和校方一拍即合,为学校开设新课“有肌运动与健康”。

越来越多师资正在被老年大学“留住”,且层次越来越高。根据《规定》关于“建好市、区老年教育师资库”的要求,市教育局会同厦门老年大学,在原有老年教育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并积极推动各区同步建立师资库。目前,市级库已有各类专兼职教师9650人,覆盖多种专业领域。

市教育局介绍,师资不仅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厦门也在多方拓宽老年教育师资来源,比如结合“能者为师”行动,引入社会各界优秀人才。以湖里区师资库为例,152名教师中,社会化选聘教师就有142名。去年6月,市教育局还从我市高校、老年大学遴选33位专家,组建全市老年教育专家库,为厦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对老年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投射”在老年群体身上,是背起书包上学堂的爷爷奶奶越来越多。以翔安区老年大学为例,去年3月到今年3月,该校就新增教学班20个、学员527人次。全市老年教育的硬件建设也稳步提升。去年,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拥有76间不同功能的教室,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员上课。思明区老年大学、海沧区老年大学近两年也都进行了扩容升级。从校园变大到教学设施智能化的提升,现代化的老年大学已成为今日厦门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法宝2

基层老年教育的“破壁”实践

69岁的刘萍住在祥店社区,每周都要去位于后埔的江头街道老年学校上两次课。“走路10分钟就能到,非常方便。”

此前,湖里区老年大学也办在后埔,但2017年搬到枋湖后,离江头街道的老年居民远了。“老学员们一直反映能不能在家门口再办个学校。”湖里区老年大学党支部副书记郑道节说,“2023年我们看到《规定(草案)》,就决定乘势而为,把这件事做起来。”

一边有湖里区老年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一边有江头街道党工委对场地、管理、经费等的支持,再加上专业社工组织的进驻,当年10月,江头街道老年学校就揭牌成立,并于《规定》实施后,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学员数翻番。

“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是《规定》一个重要的立法着力点。”厦门市人大法制委备案审查处处长陈贤贵告诉记者,《规定》从扩大覆盖面和强化供给切入,致力实现老年教育的普惠化、均等化,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江头街道老年学校便是《规定》这一立法方向的受益者。

把老年大学办到家门口,厦门有一个让业内津津乐道的做法——推动老年教育与文明实践的融合发展。这同样被写进《规定》中。2022年3月,厦门启动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2023年已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584个基层教学点,实现老年教育在区、镇街、村居的全覆盖。《规定》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基层教学点的建设与发展。

“基层教学点资源有限,但《规定》实施后,我们得到了邻近镇街、社区更多的支持,实现了资源联动。”这一年,海沧区天竺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负责人陈泽感到“墙”被打通了。教学点的老师可以带着学员,借用邻近的硬件条件更好的东孚街道文化中心上课。在天竺社区内,教学点还实现了与辖区内培训机构专业场所的资源共享,比如拉丁舞课、合唱课等。

在翔安区,过去一年已有7个教学点实现了与区老年大学同步招生、同步教学、同制管理。“《规定》为我们推进基层教学点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学点的积极性、配合度更高了。”翔安区老年大学副校长陈飞访告诉记者,此前区校对基层教学点的指导支持,主要是按需派师资,开启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后,和区校同制度管理的教学点已经实现了师资全部由区校下派,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我们目前也在积极推动其他教学点朝这个方向靠拢。”

规范化建设是教学点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抓手。厦门市委文明办介绍,《规定》实施以来,这项工作一直在提速,着力推动教学点实现‘六个有’,即有一个组织协调机制、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支师资队伍、有一个教学工作计划、有规范的学员学籍管理、有办学经费保障。去年底,厦门市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学堂优质教学点工作经验交流会,首批30个优质教学点在会上受表扬,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已经在开花结果。

更多老年教育资源也在向基层下沉。去年11月,厦门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致力统筹全市老年教育的数字化教务与教学系统,实现市、区老年大学与街道老年学校、社区老年学堂、学员手机终端等的互联互通。目前,市校已接入该平台,各区校的接入工作也在推进中。

法宝3

银发红利的二次开发

洪绸春画的孔雀可以卖到2000元。

2015年,这位农村阿姨经人介绍到翔安区老年大学学国画。如今,64岁的她办过画展,有了名气,作品也走向了市场。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从现在到2035年的10年左右时间,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新进入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经验丰富、健康状况较好、社会参与意愿强烈,老年人力资源禀赋突出,形成了新的“银发人才红利”。

在厦门,今天的老年大学已不仅是老年朋友的“兴趣班”,越来越多的银发人才正从这里走出。

他们是我市志愿服务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厦门老年大学目前已建立11个学员社团组织,汇集了2000多名老年学员,他们活跃在厦门文明创建、文化传承、关心下一代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是逐浪人生下半场的追梦人,有学员学会操作无人机,参加110无人机义务航空队;有学员啃下摄影技术,开办个人摄影工作室……因为老年教育,他们过得比年轻时更好。

“办好老年教育既为人民所需,也为社会进步。做好老年教育工作,依法行政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认为,厦门市为老年教育立法很有前瞻性,有利于老年教育的长远发展。

带着对激活老年人力资源的思考,依据《规定》对“市、区老年大学应当根据老年人学习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厦门各级老年大学在教学端正在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今年,厦门老年大学首次推出“一个学期就毕业”的短学制班。短学制的课程有个共同点,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知识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的需求,比如手机AI应用实操、魅力形象塑造等。“早期的老年教育课程,多以娱乐性为主,现在已逐步向文化和技能学习的方向做转变,现阶段我们推出的大都是学习型课程,这也是当下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戴志刚告诉记者,厦门老年大学已有部分优秀学员,成长为基层教学点的班干或教师,“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从这个方向努力,帮助更多老年朋友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为’。”

一年来,市人大法制委及相关专委会也在持续跟踪《规定》的落地落实。李明哲说,如何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满足老年群体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老年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变,这将是《规定》实施下一步重点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涉老立法需求愈加迫切,今后要加强这一领域立法研究,用法律制度构建起全方位的解决问题机制,依靠法律手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期待每位老人都能找到佳座

●郭睿

今天的老年教育自带流量,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羡慕它,媒体的镜头文字青睐它。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中度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老年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刚性需求。

在这场“银发求学潮”中,厦门的探索创新实践颇具示范性。当一些人还在用“兴趣班”的思维看待老年教育时,厦门已通过地方立法,将其法治化、系统化。

不过这项银发事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实背景下,大众对老年教育认知的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老年人的年龄跨度大、需求差异显著,比如“新老人”可能想学习智能手机应用,年纪更大一些的则更关注健康养生,需要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开设差异化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教育中来,为老年教育提供更多学位和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

当3亿老年人与教育相遇,我们期待每个人都能在这堂课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佳座。

市教育局会同厦门老年大学,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并积极推动各区同步建立师资库。目前,市级库已有各类专兼职教师9650人,覆盖多种专业领域。

去年,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拥有76间不同功能的教室,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员上课。

思明区老年大学、海沧区老年大学近两年也都进行了扩容升级。

2022年3月,厦门启动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2023年已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584个基层教学点,实现老年教育在区、镇街、村居的全覆盖。

根据老年人学习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厦门各级老年大学在教学端正在进行不断创新实践。

有学员学会操作无人机,参加110无人机义务航空队;有学员啃下摄影技术,开办个人摄影工作室……因为老年教育,他们过得比年轻时更好。

来源:厦门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