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央视《面对面》节目播出了一期专访,镜头前的年轻作家“当年明月”侃侃而谈,讲述自己如何靠写历史赚了四千多万。而就在同一时刻,某机关食堂里,一位领导盯着电视屏幕,突然惊讶地说:“这不是咱们单位的石悦吗?他咋能赚这么多钱?”
2009年,央视《面对面》节目播出了一期专访,镜头前的年轻作家“当年明月”侃侃而谈,讲述自己如何靠写历史赚了四千多万。而就在同一时刻,某机关食堂里,一位领导盯着电视屏幕,突然惊讶地说:“这不是咱们单位的石悦吗?他咋能赚这么多钱?”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位领导不知道的是,他口中的“石悦”,正是风靡全国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让人意外的是,石悦的低调程度超乎想象——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那个红遍网络的“当年明月”。
公务员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低调到极致的成功者
石悦,1979年出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考入广东顺德海关,成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安静的人,不爱社交,下班后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没人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会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历史写作的革命。
2006年,石悦以“当年明月”为笔名,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连载《明朝那些事儿》。他的文字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历史写得生动鲜活,很快吸引了大量读者。后来,这些文章被整理成书出版,销量一路飙升,最终让他狂赚4000多万版税。
然而,即便名利双收,石悦依然保持着公务员的身份。在央视的采访中,主持人问他:“你现在赚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辞职专心写作?”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爸说,再出名也不如有份正经工作。”主持人追问:“作家不算正经工作吗?”他平静地说:“在我眼里,不是。”
这种态度让很多人不解。毕竟,在那个年代,无数人梦想着一夜成名,而石悦却选择隐于体制内,继续朝九晚五的生活。
石悦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从小酷爱历史,大学期间就通读了《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等著作。工作后,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甚至在别人打游戏、刷剧的时候,他还在研究史料。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我能熬。”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坚持——在浮躁的时代里,他选择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日复一日地积累,最终厚积薄发。
《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通俗易懂,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历史观。石悦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堆砌史料,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还原了明朝皇帝、大臣、武将、文人的真实面貌。他笔下的朱元璋、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石悦没有选择明朝灭亡的悲壮时刻,而是用徐霞客的故事收尾。徐霞客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不求功名,不畏艰险,最终写下了《徐霞客游记》,成为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石悦借徐霞客之口,说出了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句话震撼了无数读者。在功名利禄至上的社会里,徐霞客的选择显得格格不入,但他活出了真正的自我。石悦也是如此,尽管他的书让他名利双收,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拒绝被“畅销书作家”的标签束缚。
主持人曾问他:“你希望人们怎么称呼你?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他的回答是:“我希望人们忘了我。”这种超然的态度,让他在名利场中显得尤为特别。
《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让石悦成为现象级作家。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公务员的工作,反而在体制内步步高升。三十多岁时,他已经成为副厅级干部,这在同龄人中极为罕见。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网络作家一样全职写作?他的回答很现实:“写作是兴趣,工作是责任。”在他看来,公务员的身份给了他稳定的生活,而写作则是精神上的自由。两者并不冲突,反而让他的人生更加平衡。
石悦的故事,像极了《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那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了精彩。
他曾说:“在历史长河里,每个人都很渺小,一时的风光很快就过去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悟,也是他对自己的清醒认知。
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是被多少人记住,而是能否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安静地走完这一生。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言: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石悦,或者说当年明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来源:来杯白开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