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日报4月24日讯(文字/视频 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洪源)近日,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在当地成功救治了一名突发肺栓塞的华人矿工。面对近乎“盲诊”的困境,医疗队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
湖南日报4月24日讯(文字/视频 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洪源)近日,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在当地成功救治了一名突发肺栓塞的华人矿工。面对近乎“盲诊”的困境,医疗队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救治”。
清晨,某企业矿场一位工人突发晕厥、心脏骤停。现场人员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后,紧急送往中塞友好医院救治。接到求救电话后,援塞医疗队医疗组长彭礼明立即组织急救小组准备紧急救治。当患者抵达医院时,心跳虽已恢复,但仍面色青紫、大汗淋漓,胸痛呼吸困难让他几乎无法言语。由于该院缺乏快速检验及CT等影像检查手段,诊断陷入艰难困境。
“高度怀疑肺栓塞!”彭礼明通过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利用仅有的心电监护和心电图捕捉生命体征细微变化,在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后作出了判断。若患者血氧持续下降,随时可能再次心脏骤停,而当地医院连常规溶栓药物都无储备。彭礼明果断组织全体队员参与救治:超声组紧急床旁评估右心功能;护理组立即给高浓度吸氧,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补液维持生命体征及心肺复苏后治疗。医疗队队员还拿出自用的溶栓药物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溶栓。
随着治疗稳步推进,患者胸痛、气促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随后,中医组积极发挥中医优势,辅助针灸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医疗组再次根据外送的检验、检查结果给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全体医疗队员的治疗和照顾,患者第3天已能自行下床活动,5天后平稳出院。
这场没有实验室证据支撑的“教科书式救治”,展现了医疗队高度负责任的担当和扎实的临床救治能力。据统计,非洲地区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不足2%,而急救知识的缺乏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大大降低救治成功率。医疗队队长刘龙飞表示:“医疗队接下来将深入当地社区、中资企业开展心肺复苏培训,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留下带不走的急救力量。”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