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阅读一本书 爱上一座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21:53 2

摘要:太原,一座深植华夏文明根脉的古城,千年历史如汾河奔涌,激荡出无数传奇。3月29日,作家王宏伟新书《锦绣太原城》在太原市图书馆首发。创作过程中,他用双脚丈量太原,以作家的视野与思考,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如星斗缀连,既沉淀着太原的厚重历史,亦

▲《锦绣太原城》书影

太原,一座深植华夏文明根脉的古城,千年历史如汾河奔涌,激荡出无数传奇。3月29日,作家王宏伟新书《锦绣太原城》在太原市图书馆首发。创作过程中,他用双脚丈量太原,以作家的视野与思考,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如星斗缀连,既沉淀着太原的厚重历史,亦展现出今日的勃勃生机,为讲好太原故事注入厚重而鲜活的力量。

王宏伟,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太原诗词学会会长。曾任山西省作协主席团委员、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评论集《空谷余音》,诗文集《晨雨夜话》,文化散文《走进太原》,音乐故事《旋律中的红色记忆》,报告文学《万众一心守护家园》,历史散文集《锦绣太原城》等。参与影片《决战太原》(曾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撰稿。微电影《渡人》(2018年荣获中宣部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展播三等奖)编剧,5集广播剧《钟楼街》(荣获2021年度山西广播影视二等奖)编剧。

古有太原府,今有太原市。千百年来,太原的确是一座城市的名称。然而,秦以前太原又的确不是城市的名称,而是一个地区的域名。史书上记载,在远古时候,太原是一座平原的意思,那个时候叫大原,即黄土高原之上较大的平原,其实是大的盆地。如何称呼比大原更大的平原呢?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于是,比大原更大的平原就被称为太原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天下设36郡,其中就有太原郡,太原从此成了城市的名称。

台骀治水留美名

大约距今 50 万年前,太原地区已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却长期面临水患灾害。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派遣台骀治理水患。史书载:“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意思是:台骀接受部落首领委派后,忠于职守,率众疏通汾河、洮河,修筑堤坝阻挡洪水,在大泽之地开辟出适宜居住的平整土地——这片由大水冲积形成的平原,便是早期的太原盆地。因治洪功绩卓著,他得到颛顼的嘉奖。当时北方气候极端,不是久旱不雨就是洪水泛滥,汾河河道紊乱,每遇水患便“阴气滞积,水道壅塞”,百姓苦不堪言,只能暂迁丘陵地带避灾。

接到帝令后,台骀实地勘察水源地形,参照天上的星辰布局及运行规律来划分地上的水陆疆域,并依此制定治水策略。“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 的记载,印证了他在大禹治水之前便已经使用先进的方法来疏导水患,安定民生。传说台骀率众疏导汾河时,屡遇高山阻隔,白天开挖的一丈河道夜晚即复原,但他毫不懈怠,率众人挖山不止。这样的精神感动了附近乡民,纷纷自发加入治水队伍。年迈体弱者无法下河劳作,便用河岸边的芦苇叶包裹黄米与红枣蒸煮,置于竹筏中顺流而下,送给治水者充饥。这表明吃粽子的习俗北方也早有流传,南方粽子是为纪念屈原,而北方粽子则与纪念台骀相关。

在百姓支持下,台骀圆满完成治水使命,受封“汾神”。史书上还载有一则传说:太原至忻州一带的东山为台骀山,相传台骀大战黑龙获胜后坐化于此山,黑龙则坐化为西山。后世官方与民间均对其奉祀,如今在太原的晋祠、晋源王郭村等地仍存有台骀庙。

大禹平患担大任

大约4000年前,治理水患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大禹的肩上。他汲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仔细勘察地形与水系分布,制定周密的治水方案,注重发动民众力量,动员百姓参与治水工程。通过疏浚河道、治理水土,顺应自然地势,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山西中部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以太原盆地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因山洪暴发形成了一个超级巨大的湖泊,南至灵石霍山脚下,北抵太原忻州一带的系舟山,东达太行余脉,西至吕梁山支脉。庞大的晋阳湖使得当地百姓无处安身,只能到半山腰凿穴打洞维持生活。随着洪水上涨,百姓辗转退居高山。肩负治水重任的大禹,有一天乘坐大船沿晋水进入晋阳湖,正当他思索如何使晋阳湖退水,还百姓良田宅院时,忽然发现湖中有一位年轻女子驾驶一叶小舟独身而行。当时风大浪急,小船摇摇欲坠,眼看将被风浪吞噬。情急之下的大禹立刻前去救人,并询问女子:“你为何独自驾舟于风浪之中,何况舟小难抗风浪?”不料,女子的回答颇为奇特,她说:“有舟自稳,无舟也稳。”大禹深感她非同寻常,便与她攀谈起来。得知大禹正为退水犯愁,驾舟女子随手弹出一枚石子,击穿大禹身边的酒坛,酒水便从破洞中缓缓溢出,而酒坛洞孔正对晋阳湖南岸的灵石山口。大禹茅塞顿开,领悟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再看那女子,已不见踪影……原来,那位女子是女娲下界,为大禹指点迷津。

此后,大禹带领乡民开山劈石,疏通河道,打开灵石山口,逼退晋阳湖水,还百姓田地沃土,帮助民众重建家园。

剪桐封弟叔虞祠

晋祠最初是为了纪念唐叔虞而建造的祠堂。值得注意的是,唐叔虞并不姓唐,而是姓姬。那么,为何人们称他为“唐叔虞”呢?原因在于叔虞曾被周成王分封于“唐”地,因而得名。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也是周成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因年幼,由其叔叔周公旦辅佐处理国家大事。

▲晋祠圣母殿

一天,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皇家花园中嬉戏,兴高采烈之际,成王捡起一片桐树叶,削成玉圭的形状,赠予叔虞,并说将来会将他分封到古唐国为诸侯。这一幕被史官记录下来。待周成王亲政后,史官便请成王选择吉日,正式分封叔虞至唐地。成王起初回应说,那不过是儿时戏言,不必当真。然而,史官却严肃地指出:“天子无戏言。”周公对此也表示赞同,认为天子的言行,史官有责任如实记载,而成王也应履行承诺,并将此事写成奏章颂扬,谱成歌曲传唱。

最终,周成王择良辰吉日,按照礼制将唐地分封给叔虞,由此诞生了“剪桐封弟”的典故,这一故事在多部史书中均有记载。唐地位于黄河与汾河的东畔,方圆百里,即今日的太原。“唐风晋韵,锦绣太原”一说,因此而来。

叔虞担任唐侯期间,不负重托,励精图治,政绩斐然。他带领民众兴修水利,改良农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燮父继承其位,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并将国都迁至新田(今侯马市),由此揭开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历史序幕。

孔子神交窦鸣犊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深忧“礼崩乐坏”,毅然决定赴各地游说。于是,55岁的孔子不顾年迈体弱,舟车劳顿,周游列国,旨在劝导各方诸侯恪守周礼,和谐共处,终止战乱。然而,当时忙于会盟的诸侯国根本无人理会其呼吁,更无人信服其政治主张。孔子辗转各国,屡屡碰壁,夙愿难酬。那些无心维护周礼的诸侯,对孔子的到来漠然视之。有的虽表面客套,实则敷衍了事;有的冷眼相向,直接驱逐;有的甚至派兵围堵恐吓。

13年后,孔子已至68岁高龄,得知晋国有一位极力维护周礼的卿大夫,名为窦犨,字鸣犊,孔子视其为神交知己。怀揣最后一丝希望,孔子直奔晋国,同时,他还想拜会另一位实力派人物——晋国正卿赵简子。明代马中锡曾撰写寓言故事《中山狼传》,其中追捕中山狼的猎人正是赵简子。戏剧《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原型为赵武,赵简子就是赵武之孙。198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晋源区金胜村考古发掘一座春秋古墓,出土随葬品达3000余件,其中包括国内最大的青铜镬鼎,以及规模庞大的车马坑。专家依规格推断,此墓应为赵简子之墓。

▲窦大夫祠

令孔子遗憾的是,当他抵达黄河边,闻悉窦犨、舜华两位贤大夫已被赵简子逼杀,不禁悲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虽此地风光旖旎,却非吾所留之处,命中注定无缘再见知己。痛心疾首的孔子,遂调转车马,愤然离晋……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在鲁国受到重用,派人接回恩师。后来,孔子为纪念窦犨和舜华,创作了琴曲《陬操》。相传,至今黄河边仍存孔子回车之处。

刘恒尝汤侍母后

在太原,有一座名为皇后园的村庄,尽管如今已无任何历史遗迹可寻,但从其村名便可推断,这里曾居住过一位皇后。相传,她便是随儿子刘恒治理代国的薄太后。汉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封为代王,领地位于今山西一带,薄太后陪伴儿子来到代国国都太原。她信奉黄老思想,教导子孙崇尚天道与人伦,秉持仁爱与礼仪。在她的影响下,其子刘恒及孙子刘启在登基为帝后,推行轻徭薄赋之策,与民休养生息,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首个盛世——“文景之治”。

薄太后陪伴儿子治理代国长达17年,其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深受百姓爱戴。刘恒继位后,薄太后不幸患上重病,历时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刘恒日夜守护在母后身旁,据史书记载,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成后,总会先尝一口,以确保汤药的温度与口感适宜,才双手奉上给母后服用。此举在朝野中广为传颂,众人皆赞誉其为仁孝之君。有诗赞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后人为了纪念汉文帝的仁政,尤其是他的孝行,将其“亲尝汤药”的佳话收录于《二十四孝》之中,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

玄奘礼佛游太原

一般来说,人们对玄奘法师的了解主要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书中,他的形象被塑造成除了执着于西天取经外,并无太多亮点,甚至被认为是忠奸不辨、好坏不分、胆小懦弱、糊里糊涂的人。然而,他的弟子孙悟空却以火眼金睛著称,一路降妖伏魔。历史上的真实唐僧玄奘,实则是一位敢作敢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博学多才的高僧。玄奘法师在佛学界享有崇高威望,既是佛经理论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的西行之旅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誉为七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国际旅行家和佛教翻译家。唐贞观三年(629),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历时17年,于唐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其间,他辗转数十国,行程数万里,带回佛经520箧657部。而后,又经过19年的努力,共译出各类经论75部1335卷,开创了中国翻译史的新纪元,并创立了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在陕西铜川玉华寺圆寂,享年63岁。

▲龙山童子寺燃灯塔

那么,唐僧玄奘法师与太原有何渊源?玄奘在西行前曾游历多地,其中包括太原龙山童子寺,并在那里弘法礼佛。他游览晋阳城,登临童子寺,对太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赞叹不已。据《英藏敦煌文献》第一卷记载,玄奘法师在各地游历时写下了五首诗作,这些诗作在敦煌石室中尘封近千年,后被劫至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沉寂了近一个世纪。其中一首《题童子寺》写道:“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诗中描绘了从童子寺俯瞰晋阳城的壮丽景象,悬瓮山下的湖水和城中河流波光粼粼,穿城而过的汾河如一条清澈的碧绿丝带,为当地居民带来无尽欢乐。童子寺位于太原龙城后山半山腰,坐西朝东,三面环山。据史书记载,该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由高僧弘礼主持兴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

不仅玄奘曾到访太原,协助他翻译佛经的大弟子窥基法师也曾踏足此地。据日本高僧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窥基法师曾于唐咸亨四年(673)亲赴太原弘法,并完成《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

“三气州官”显神通

永宁(今吕梁离石)州官被贬,怨气郁结,突发奇疾。家人延请当地名医王珸前来诊治。王珸诊断后,发现此怪病唯有其同行好友傅青主方能治愈。他深知傅山素不与官府往来,遂决定亲自前往太原,恳请傅青主出山相助。为防傅山拒绝,王珸计划以整理民间药方、为乡民治病的名义邀其前来。恰逢傅山有意到当地的柏洼山静修,便随王珸一同来到永宁州宁乡县(今吕梁中阳县)。

傅山抵永宁的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前来求医。一日,州官遣仆役登门求医。仆役急匆匆叩拜傅山,不顾傅山是否愿意,先将州官病情详述。未等仆役说完,傅山便怒斥道:“州府衙门难道无人了,竟派你家奴来传话?”

遭傅山一顿痛骂,仆役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回府复命。见州官病情加剧,仆役欲言又止。州官追问傅山为何不来,仆役只得实言相告,傅山非但拒绝,还破口大骂,指责州府怠慢。州官闻言,气得瞪眼昏厥。家人一面安抚州官,一面商议对策。夫人认为,州府上下素来通情达理,未曾开罪傅山,此事必有蹊跷,或许仆役有所怠慢。但救人要紧,决定再派主簿前去请傅山。

吸取前次教训,主簿骑高头大马,携四人呢绒官轿,前往傅山下榻之处。得知傅山同意见面,主簿喜出望外,上前作揖拜会,并告知州官因被傅山痛骂而昏厥之事。

傅山冷言道:“听闻主簿大人骑骏马而来,是你骑还是我骑?”主簿忙答:“先生也可骑马,或乘坐四抬呢绒轿。”傅山讥讽道:“四抬轿谐音‘死抬轿’,乃抬死人之轿,还是留给你家主人吧!”主簿觉得傅山无理,欲争辩,却被逐出院门。

主簿垂头丧气回府,州官听闻傅山不仅拒诊,且咒骂愈甚,气得暴跳如雷,毒火攻心。稍缓后,夫人再劝其息怒静养,并命主簿携八抬大轿,隆重邀请傅山。

主簿再赴宁乡县,向傅山赔礼道:“前次多有怠慢,今以八抬大轿相邀。”傅山依旧不允,淡然道:“我仍不能上轿。”主簿不解其意。傅山正色道:“州官患病,为何不亲至,反派你来?”主簿急问:“若知州大人亲临,傅先生可愿诊治?”傅山答:“那也不一定!看尔等能否遂我愿。”

主簿询问其愿,傅山直言:“我不要金银绸缎,只需你家小姐续姻缘。”

州官闻傅山欲娶其女,气得口吐白沫,昏厥在地,醒来后胡言乱语。一个时辰后,州官逐渐清醒,怒斥傅山辱没门风,下令捉拿问罪。夫人见夫君气力恢复,精神转佳,忙制止道:“夫君,你觉病愈否?”州官答:“神智清醒,气息顺畅,病已痊愈。”突悟道:“啊呀,我明白了,傅山‘三气三激’正是为我治病!”遂命备礼,起轿,前往拜谢傅山。

王珸听闻此事,向傅山拱手一拜,感慨道:“我明白了青主兄的高明,‘身病用草药,心病用心药’。”

国宝回归锦绣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大的亮点是,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国宝终于回归故土。天龙山石窟被盗佛首正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国宝。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历经北齐、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雕凿佛龛25窟,佛像500余尊。其造像既继承了犍陀罗艺术,又兼具中国传统雕塑特点,标志着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过渡时期。这些造像既崇高大气,又温润纯美,形成了体态丰盈、姿态优美、神态高贵的中国式造像特征,成为后世佛教造像的典范,并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天龙山第8窟佛首

然而,鸦片战争之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疯狂侵略与掠夺。天龙山石窟正是在这一时期惨遭劫难。天龙山几乎所有石窟造像的佛头都被列强盗走贩卖,有些造像甚至全身被盗割,与原属地天各一方。这些文物或被日、英、美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或几经辗转倒卖后流入私人藏家手中。2020年回归的佛首属天龙山石窟的第八窟,是隋开皇年间开凿的。这座石窟的开凿,与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有关。

杨广于隋开皇元年(581)被隋文帝封为晋王,兼任并州总管,驻守太原。在任期间,他主持修筑了北齐晋阳宫外周长七里、高四丈的宫墙(后称“新城”),又于西城新建仓城,奠定了晋阳城“里三城,外三城”的基本格局,为隋唐时期太原成为“国际大都市”城市奠定了基础。

据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内《石室铭》记载,杨广于隋开皇四年(584)命人主持开凿天龙山第八窟,旨在为父母(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祈福积德。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拍卖“唐·天龙山石雕佛头”,经鉴定确认为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初步确定是第八窟被盗佛首。我国相关部门随即向日本发出《关于停止拍卖天龙山石佛头》的函件。拍卖行旅日华侨张荣先生积极配合,与文物持有人谈判洽购,最终促成流失文物的回归。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回到原属地,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阐发文物追索中国主张,彰显中华儿女团结力量,助力文物保护利用新征程。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