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明珠的“间谍言论”被人称为“权力焦虑”,她发这样的言论并不稀奇,这些言论如一把刀架在了格力的脖子上。
有人疯起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董明珠算一个。
董明珠的“间谍言论”被人称为“权力焦虑”,她发这样的言论并不稀奇,这些言论如一把刀架在了格力的脖子上。
从格力手机世界第一,到挖人是小偷行为,再到中国汽车粗制滥造等,董明珠语出惊人。
她深谙“争议即流量”这样的传播法则,所以常会用出格言论来制造话题,对她来说这或是家常便饭。这样既实现了自我造血,又为格力引流并强化了其个人IP与格力的关联性,这些基本符合其长期依赖个人影响力打市场的营销策略。
董明珠都有过哪些雷人语呢?不妨看一下:
一、叫板竞争对手的言论。
1. 美的和小米两个骗子在一起,那就是小偷集团。
背景:2014年美的和小米合作时,董明珠称双方为“小偷集团”,并称美的曾因专利侵权赔偿格力200万元。
她的话引发了法律界对“商业诋毁”的讨论,被认为是打压竞争对手的典型策略。
她错了吗?至少她不承认。
2. 我说雷军是小偷,他不敢告我。
在2015年的北大活动中,董明珠指责小米抄袭专利,并称雷军不敢起诉。
这被很多人解读为其用非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利用舆论战压制对手。
3. 格力利润最低,因为不敢赚太多钱。
2016年,董明珠宣称格力“让利180亿给市场”,这让珠粉们感动泪流。但是,格力的同年财报却显示,其空调毛利率竟然高达36%,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
董明珠的这番言论被质疑故意混淆“让利”与“营销策略”,引发了消费者对格力的信任危机。
二、关于格力手机的争议性豪言。
1. 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必须是我,这是尊重消费者。
因为开机画面为董明珠个人照片,格力手机遭吐槽,董明珠为此回应称,此举是为了“表明创始人身份”,并表示:没人建议去掉照片,只建议换更漂亮的。
她的这番言论被批为突出个人形象,不惜凌驾用户体验。
2. 格力手机是世界一流,敢卖五六千。
二代手机还未面世,董明珠就宣称格力手机的定价将具高端市场水平,称日本导购评估的价值为4800元。
但有爆料称其一代手机的配置仅相当于百元机。
当然,结果是格力手机的市场反响惨淡。
3. 供不应求根本不对外零售。
格力手机销量遭遇质疑,为此董明珠多次强调是“产能不足导致供不应求”。但如何供不应求,格力始终未公开销售数据,有人调侃称这是格力的“内部员工专属福利”。
三、对员工与社会的激进观点
1. 员工跳槽应立法赔偿培训费。
董明珠建议立法,要求接收跳槽员工的企业需赔偿原雇主培训费。这一番言论被社会痛批,认为这是忽视员工的自主择业权。
对于董明珠的这一观点,公众与马云的“离职是因为钱或委屈”的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90后开网店是国家隐患。
2016年,她批评年轻人热衷电商创业导致了实体经济受损,称此“危害社会发展”。
有人批董明珠止于学习,脱离了互联网经济现实,称“网店的背后仍是实体生产”。
3. 格力没有亏待你们!5年不分红又能怎样?
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因收购银隆议案遭中小股东反对当场发飙,质问投资者:格力凭什么给你们分红?这暴露了其“强人治理”下的股东关系正趋于紧张。
四、营销话术与自我标榜
1. 你不买我的空调不是有病么?
在经销商会议上,董明珠宣称格力空调“可能不要电费”,并以此反问消费者“不买我的空调不是有病吗?”
因为该言论违背物理常识和商业伦理,所以此言一出董明珠被众所嘲讽。
2. 成龙代言的企业都死了。
董明珠借“成龙代言魔咒”炒作,她强调了自身代言的正当性,却无法回避格力早年同样使用成龙代言的历史。
所以这话是不是要说明“为什么成龙代言的企业只有格力没死呢?”
3. 我的决策没错,错在员工执行力。
近些年,面对格力不断下滑的业绩,董明珠将责任归咎于团队执行不力。她断然否认非战略失误,以强势作风拒绝反思,只认为下面的人在领悟能力和执行力上不行。
所以透过以上的雷人雷语,不难看出董明珠引发的争议本质与深层逻辑之间究竟是什么。
这些雷语绝不是偶然,而是多因素交织形成的必然结果。
首先,董明珠需要通过争议言论来维持舆论热度,她将个人形象深度植入格力品牌,以此来实现个人IP与品牌的深度绑定。
其次,这是转型焦虑的宣泄效应。在格力进行多元化经营但屡屡失利的背景下,面对市场压力, 她需要用极端言论来转移社会对其业绩压力的关注。
第三,这是强人领导的文化惯性。董明珠身披强人色彩,更愿意推崇“斗争式管理”,她或许认为,尖锐表态可强化内部凝聚力,然而,却忽视了对外部生态的起码尊重,因而结果导致了反向而行。
所以,虽然这些言论在短期内制造了话题赢了流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可能极大损害格力作为科技企业的专业形象。
然而,在惯性使然下很难平衡个人风格与企业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此下去,董明珠的“权力焦虑”就如一把刀架在了格力的脖子上,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局面。
来源:半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