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漳说关公文化-周仓形象在当阳的具象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01:40 3

摘要: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关羽及其周边人物的故事一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仓,作为关羽的贴身护卫,其形象在当阳两河镇得到了充分的具象化,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一形象的形成与发展,融合了文学、民间传说、历史遗迹、民间信仰和艺术作品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当阳地区独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关羽及其周边人物的故事一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仓,作为关羽的贴身护卫,其形象在当阳两河镇得到了充分的具象化,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一形象的形成与发展,融合了文学、民间传说、历史遗迹、民间信仰和艺术作品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当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追求。

当阳,古称玉阳,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沮漳河畔,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当阳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据点之一。这里发生了许多著名的三国事件,如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初见诸葛亮等,使得当阳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阳的地理环境独特,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沮漳河流经当阳境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阳的山水之间,似乎还回荡着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息,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周仓形象的最初记载出现在元代的《全相平话三国志》,在书中,周仓的角色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他并未与关羽建立起密切的主从关系,而是作为汉将出现在六出祁山的情节中,主要负责打造木牛流马和运输粮食。这一时期的周仓形象较为单薄,主要作为一位勇猛的武将和运输工具的制造者出现。

到了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周仓的形象更为鲜明,被描绘为关羽的部将,并陪同关羽赴会,展现了其威猛和忠诚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周仓作为关羽的贴身随从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间信仰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位与关圣帝君共享数百年香火的周仓,竟在正史中无迹可寻。翻遍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皆不见其名。在三国之后的唐、宋等朝代的野史、笔记、诗文中,也难觅周仓的踪影。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修撰的《山西通志》中提及周仓:“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这条记载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高度契合,进一步丰富了周仓的文学形象。

在当阳的民间传说中,周仓的形象被进一步丰富和生动化。他被描绘成力大无穷、勇武过人,且生性鲁莽却憨厚可爱的人物。甚至有传说称其脚心长有三根红毛,能日行千里,堪称“飞毛腿”。这些民间传说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这位虚构人物的喜爱,更赋予了他超越文学形象的生动性。

此外,民间传说还赋予了周仓诸多忠义之举。例如,在关羽兵败麦城时,周仓割肉给关羽食用,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展现了他对关羽的绝对忠诚。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进一步丰富了周仓的传说体系。

当阳市两河镇的周仓墓是周仓形象在当阳具象化的重要标志。《当阳县志》记载: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当地任姓农民耕田时发现一块石碑出土,上书“周将军……”数字,其名号年月因年深日久石质漫溃,不可辩认,当时县令苗肇岱闻讯前往,经考定为周仓墓碑,遂即培土加封,并刻石曰:“汉将军周仓之墓”树之其前,并让任氏守墓,同时环墓以青石筑围,高约一米。

清乾隆时期,山东王椷任职当阳期间,重视赓续当阳文化传统,大量走访考证、修葺整建当地历史遗迹。乾隆三十六年,王椷访麦城长坂坡遗迹,再次修复周仓遗墓。王椷在《秋灯丛话·周将军墓》中提到,周将军仓在麦城殉节,但其墓在乾隆时期已难以考证。他在任职期间,对麦城古址进行了探访,发现该地在邑东南四十里处,因沮水冲刷已成河,仅存堤塍,名为麦城堤。

如光绪《宁阳县志》卷十《茔墓》即引《秋灯丛话》卷二《周将军墓》为据:汉周仓墓,《旧志》云在县西三十里,黄茂村西北,卧牛山之阳,地名五龙口。仓本村人,随汉寿亭侯殉节麦城,此其葬衣冠处,土人相传墓甚灵异,虽巨涨怀襄不能没,每日夕阴晦时,有骑纛隐现云云。

按《三国志》不为仓立传,其名亦不见于《关侯传》及他传中,爵里事迹正史无可考。《旧志》为之创立一传,列诸忠义,乃仅采之演义、小说,未足为据,故删之以志慎。但既有其墓,又有其里、其寨,故老传闻由来已久,必非无自。兹备列之古迹茔墓门中以俟考证。史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敢意为去取也。《三国志·鲁肃传》肃责数关云云,坐有一人曰云云。关目之使去,明人小说因以其人为周仓。元鲁贞汉寿亭侯碑有“驾赤兔兮从周仓”语,是明以前已有其说。

王椷《秋灯丛话》周将军殉节麦城,而墓无可考,有任生者,梦将军示以葬所,遂告知县陈公。掘其地,得石坟颇坚,乃掩之而树碣以表焉。按宁阳周将军墓前为祠,有碑亦云“梦将军三示其处,乃求得之,为表墓立祠”云云。参核众说,将军墓在麦城,在宁阳,未能指定其处也。

梁章钜《浪迹续谈·周仓》引《秋灯丛话》卷二《周将军墓》:《三国志演义》言关公裨将有周仓,甚勇;而正史中实无其人。惟《鲁肃传》云:“肃邀与关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关云云,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词色甚切。关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之使去。”疑此人即周仓;明人小说似即因此而演;“单刀”二字,亦从此传中出也。然元人鲁贞作《汉寿亭侯碑》,已有“乘赤兔兮从周仓”语,则明以前已有其说矣。

徐兆瑋《杂著七种》黄车掌录卷三将士中有考据:侯终即在临沮,当是马忠等相值,战而遇害,断无束手就擒之理。史谓马忠获侯及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是侯之从难仅十余骑,知名者都督赵累耳。今《演义》云,为侯死者王甫,坠城;周仓,自刎。不知王甫为绵竹令,迁荆州议曹,从昭烈征吴,军败,死于秭归。与麦城无预。若周仓则志无其人也。

《平陆志》:周仓,邑人,家西祁村,今周氏族甚众。有仓庙,其祖、父坟墓在焉。孙扶苍又曰:世传仓汝州鲁山县辛林街人也,地产白牡丹,仓癖好之。后见一石刻关公像,系马远笔,其侍卫周仓,首簪白牡丹一朵,未详何据。

傅尔英《鲁山县志》云:据冉永光《壮穆考》,仓,鲁山辛林人,性好牡丹。辛林即今神林,旧为鲁地。其云鲁山者,亦据后日言之耳。他无所见,姑录之以示知者。案,傅说实出相氏所补,冉本未载所云神林,亦不见于山川街巷等门,惟拾遗载刘大锁耘田于神林山,则山名也。

《周将军墓诗序》。乾隆辛巳岁,自郢中诣当阳,谒关帝陵,南去十余里为麦城故址,城西数里任姓村,旁有周将军仓墓。相传村氓梦将军示兆,循梦求之,得二石土中,状类墓门。遂闻之邑宰,就石开掘。其下砖碱如龛,阶级而进,有塑像,见风即朽。于中得五铢钱数百。村氓仍以土封其处,因让此地,令任姓世守护之。

道教《周将军宝诰》曰:“志心皈命礼。扶天勇将,察地猛神。铁须银齿,黑面朱唇。精忠特立,劲节惊人。稽查善恶,纠察凡尘。冥冥显赫,处处游巡。锄奸除恶,救世忧民。忠臣义士,扶彼超伸。乖儿逆子,不胜怒瞋。维持世教,匡正人伦。斩妖护法,大道常存。最灵真宰,最显神君,护朝护国,刚直忠勇大天尊。”

在当阳的民间信仰中,周仓被尊奉为“周大将军”,是关圣帝君的贴身侍卫,象征着忠诚和勇武。他的形象常被供奉在关帝庙中,与关平一同守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中驱邪保平安的重要象征。当阳地区会定期举行祭祀周仓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周仓的纪念,也是对其忠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祭祀活动,周仓的形象在当阳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具象化。

周仓形象在当阳的具象化,不仅丰富了关公文化的内涵,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忠诚、勇武等品质的崇尚和追求。这一形象的形成与发展,是文学、民间传说、历史遗迹、民间信仰和艺术作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为当阳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周仓的形象在当阳地区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传颂和敬仰的对象,也为我们研究和传承关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现存的周仓墓为圆形土丘,面积约70平方米,墓前立有“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石碑。该墓碑为抗日战争时期重立,原碑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周仓庙原为一荒冢,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宇中供奉的周仓神像,通常被描绘为身材魁梧、黑面虬髯、手持青龙偃月刀,与关羽的红脸绿袍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周仓作为关羽忠诚护卫的形象。

周仓墓现存的这块碑,通高1.5米,宽0.72米,厚0.22米,碑后面有“同治”字样,是日军侵华之时,当阳县伪县长傅作楫立的。1940年当阳县成立伪县政府,县长是当阳脚东港人傅作楫,字光俯。他是清末已酉科拔贡,学过湖北警官学校。学识、书法都很好,平易近人。辛亥革命时期,黎元洪背叛革命,在鄂大量捕杀鄂西和湖南在鄂革命人士,在外阿附袁世凯,放任北洋军肆虐湖北,后来在鄂待不下去,卷了好几年攒的钱,去了北洋军老窝天津做了寓公。因北洋军阀王占元把持湖北时期,不用湖北人,专用北方人,以致傅作楫得不到职位,生活潦倒不堪。

在大革命中,当阳县学生认为他是劣绅,把他投入监狱,不久释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在山东省东昌县做检查官。当阳成立伪县政府后,日军要傅光楫作当阳县长,傅光楫当伪县长以后,还是想做一点好事,以名于后世的。那时他听说赵春珊在朝阳山(即麦城遗址)办学,知道朝阳山是三国时周仓尽节处,他请人买了两块磨好了的石碑,抬到朝阳山,来朝阳山亲手写碑。写碑两块:一块写“汉周将军讳仓殉节处”九个字,立在朝阳山五重古庙前;一块写“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立在朝阳山附近周仓墓前,落款“邑人”。

解放后周仓墓保存完好,规模宏伟,墓高2.1米,周长22.5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墓周由青石砌成的五十公分高墓包基座,基座为宽1.5左右的青石板,人行道绕墓包一周,墓前有高低、大小排列有序,四周有常青树。墓西北方向50米处排列着华表。遗憾的是文革中,朝阳山五重古庙被毁,立在朝阳山五重古庙前“汉周将军讳仓殉节处”碑自然不复存在了,而周仓坟仅剩下一个小土包了,碑不见了,围墓的青石也没有了,树自然被砍伐殆尽。墓包周围的道路及场地被开垦成了农田。后来发现碑被当地农民范开容弄去搭桥了,追索后,遗憾发现碑帽已消失无影。

台湾宜兰县“中华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主席吴朝煌先生,于2001年捐资60余万元人民币,以周仓墓为中心,建起了周仓庙,被海内外朋友传为佳话。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