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78年接受采访,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忙扯他的衣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7:43 2

摘要:1958年粟裕大将被戴上一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帽子,成了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

核心提示:1958年粟裕大将被戴上一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帽子,成了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

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

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

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

三是说粟裕“告洋状”。

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马鼎盛:为什么说粟裕是开国大将军?解放军十员大将,粟裕排名第一。中共打江山的三大战役,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战功卓著。

最难得的是粟裕敢于对毛泽东的命令提出不同意见,多次犯颜直谏,有古大臣之风。

粟裕在红军反第一次围剿,消灭了国民党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毛泽东填词以作纪念。

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中共中央的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么高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绝无仅有。

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使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解说:1947年,蒋介石对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奋力迎战。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争夺战。

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全美式机械化装备,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也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师长张灵甫出发前曾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粟裕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决定突破惯用手法,实行牵制战略。

粟裕(原声)我们那时候发动十几个纵队,只用了五个纵队来消灭这个七十四师,其他纵队都担负牵制,这也是不合乎常规的。

常规都是牵制队少,突击队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牵制队不多,就不可能打这么一个迁灭战。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

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

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解说:74师的四周是5个华野的主攻纵队,而在外边有国民党的10个整编师援军。战争到了第3天,74师发起疯狂进攻。

粟裕(原声)打孟良崮,开始敌人很凶,而我们是仰攻,敌人是居高临下,我们也是很吃力。

但最后六纵占领了垛庄,把他的后路切断了,把张灵甫的后勤机关打掉了,这时敌人军心动摇了,援军也没有希望了,这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转折。

解说:总攻命令下达后,华野主攻部队攻上孟良崮,击毙师长张灵甫。

粟裕(原声)七十四师太骄傲了,突出前进,我们就把他这个突出来的,就将了他的军。

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恨死那个部队了,我们也是打红了眼睛,非把他消灭掉不可。

解说:张灵甫到死都没有想到,那个没有受过科班军事训练的小个子粟裕,竟有如此胆量,敢拿他和他的王牌军开刀。

整编74师全部被歼,粟裕也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声名大振。

马鼎盛:1928年他参加湘西起义后上井冈山。

在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击溃敌人后仅带3人乘胜追击,俘虏一百多敌人。

朱德夸他是“青年战术家”,因屡立战功,粟裕一路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粟裕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他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为残疾。

马鼎盛:1943年,粟裕率领数千人在苏北车桥歼敌军一千多,其中包括毙伤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官兵。

打败伪军不稀奇,能一口气吃掉四五百日本鬼子,那已经接近“平型关大捷”的档次了。

捷报传到延安,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预言说: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右)和陈庚

一代军神刘伯承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解说:也是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被毛泽东赞赏的人,曾经两次直言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失误。

一次是在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为扩大战果,中央决定将内线作战改为外线出击。由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回电说,不要到淮南去了,还是先在内线打好处多,天时、地利、人和,对我们都有利。

粟裕(原声)古时候就有这样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

高级指挥员不仅是熟练于在战役方面进行指挥,而且应该懂得一些战略问题,要研究战略问题,有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民情。

解说:最终毛泽东被说服了,同意先在内线打。结果,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

在何时渡江问题上,粟裕再一次与毛泽东起了争执。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用了整整40天的时间,反复思考精心谋划,最终他向中央发出电报,并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

粟裕(原声)我带三个纵队下江南,其直接目的是要调动敌人跟着我们部队去,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我考虑到固然能够调动一部分敌人,当时敌人的四个主力,战斗力比较强的主力部队调不动,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

在中原战场这四个主力军调不动,就不可能减轻敌人对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恰恰相反,我们这三个纵队也算是主力之一,我们恰恰在中原战场减弱了三个主力的纵队,所以基于这样的理由呢,我主张不过长江。

解说:然而中央关于是分兵渡江南进,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歼灭战,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毛泽东决定按原计划渡江。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发报建议暂不渡江,他又一次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

张雄文(粟裕研究所研究员):他顶得是很有艺术的,他不是直接的当面跟你顶,他表面说,他跟他几次讲,你让我过江,我准备了,但是我再提是留在北方更好。

结果毛泽东把他请到了他的身边,当面跟他说,而且做出脸色要吓唬他,他说,你要是不过江,我就另外派将领去,这时候粟裕他还是认为,留在江北对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有利。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呢,当然也是一种试探,他觉得他有勇气,也同意,相信他的能力能在江北做出成绩。

解说:最终毛泽东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但还略带玩笑地说,既然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黄百韬都算在你粟裕的名下,粟裕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张雄文:结果呢,果然如此,就产生了粟裕的三大战役,豫东战役,改变了中央战局;济南战役,就把整个山东解放了;然后淮海战役,就把整个华东中原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全部消灭了。

这个时候过长江,那是百万雄狮过大江了,不是以前那个小打小闹十万大军过江了,所以粟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解说:据战后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四个野战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人。

张雄文:他们消灭的国民党,这807万平均一分,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消灭的国民党最多,他是消灭了245万。

毛泽东非常的意外,按照他的想法他把20多个中央委员、4个政治局委员都派到了东北,把他最心爱的嫡系将领林彪派到了东北,就希望把东北把它经营好之后,再来解放大江南北。

他没有想过后面这个关,长江以内的人能打出个什么样子来,你们给我坚持就行了,等我东北的军队发展起来了,我再来把天下扫平。

结果没想到东北还没有入关,粟裕和刘伯承两个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

马鼎盛:在西柏坡毛泽东向粟裕面授中原战机,两个湖南老乡吃着辣椒侃大山。

毛泽东提起一年前孟良崮战役笑着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又问“还有一个人呢”,“陈诚?”“不足挂齿。”“何应钦?”“何足道哉。”“白崇禧?”“离题千里了。”

粟裕没法猜了,毛泽东说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这段故事有点像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

国民党的整编74师是蒋介石的卫戍部队,这回被粟裕一锅端掉,美国造36门榴弹炮姓了共之外,还说明“小米加步枪打赢飞机加大炮”,毛泽东能不喜出望外?

马鼎盛:1949年,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杭州。

5月指挥上海战役,把敌主力8个军围歼郊区,保存亚洲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一代军神刘伯承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毛泽东主席第一个铲土,他回身拉上朱德,又越过许多党政领导,拉上了粟裕,加上贺龙,一起为纪念碑铲土、培土,可见粟裕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

左起:洪学智、萧华、粟裕、陈庚

毛泽东两次点将让粟裕担当台湾战场和朝鲜战场指挥员

马鼎盛: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

此后几十年,他的军衔问题还是大家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够条件当元帅,又有人说他为授衔闹过意见,被毛泽东批评。

其实是毛泽东要给粟裕授元帅,是粟裕恳切地让掉了。

资历、威望和战功是当时授军衔的主要依据。当年确实有人闹军衔;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评了少将要中将。还有人胆敢不接受军衔,或是嫌军衔低不佩戴而穿便衣。

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

当年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他极高的评价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毛泽东还说: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周恩来也说:

“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

“而且是第一大将。”

粟裕却说:

“我只是沧海一粟。”

解说:尽管粟裕曾两次与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起了争执,然而毛泽东还是两次点将,让粟裕担当台湾战场和朝鲜战场的指挥员。

早在1949年5月,中央军委就责成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

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起草电报给粟裕,第一次明确提出攻台作战问题。

粟裕向党中央汇报,说解放台湾是我国重大的事情,应交中央军委负责。但毛泽东还是把这件事情交给了粟裕。

张雄文:打台湾的时候,是粟裕负主要责任的,有六十五万大军要打台湾,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军占据了这个地方,所以就不能打过去了。

解说:粟裕在战争中曾多次负伤,其中四次重伤。三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头颅里,因此常常头痛头晕难忍。

虽然如此,几次大的战役他都坚持着拿下,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仍将全部精力放在攻打台湾的准备上,然而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再次将粟裕列为第一人选。

张雄文:他有六次负伤,其中两次是在脑袋里面,这个子弹都留在里面,每到一思考问题或者说考虑问题多了点,就头痛欲裂。

这个眼睛,吃饭都必须把饭菜摆在一个直线上,才能看得见,不然看不到,到了这么严重的一个程度。

所以他就向毛泽东请假,要求先去休养一下。

解说:毛泽东最终任命彭德怀为抗美援朝总司令。虽然无缘战场,但能够成为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的第一位战将,粟裕在毛泽东心中心腹爱将的地位可见一斑。

36年的冤案,了结时粟裕已去世10年

马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点将叫粟裕任总参谋长,到1958年却被撤职。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主要根据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老帅都搞不好关系。又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还说粟裕找苏联人“告洋状”。

粟裕的错误被无限放大,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粟裕被迫多次违心认错。

马鼎盛:有人为粟裕辩白说:“军委的意见我不能理解!”

同时受批评的叶剑英元帅也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

毛泽东问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对粟裕怎么看,萧毫不犹豫地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毛泽东也讲了句公道话:

“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后来毛泽东当面向粟裕解释:

“不是我要整你,是一千人大会批判你的。”

这一段长达36年的冤案,直到1994年,粟裕去世10年后才了结。

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在政治上最多也就及格

解说:就在粟裕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操劳忙碌之时,一场出人意料的政治风暴却向他袭来。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一切有关粟裕的事件都被集结到一起。就连工作中遇到的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也被无限放大,成为罪状之一。

张雄文:粟裕是总参谋长,而彭德怀他虽然是军委副主席,但同时还兼国防部长,而在我们中国,是总参谋长的权利比国防部长要大,但是他是国防部长又是军委副主席,所以在这个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之间就有一系列的矛盾。

就有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摩擦,结果就造成了后来很大的一个误会。

毛泽东让粟裕每半个月向毛泽东汇报一次,但是彭德怀他就认为是粟裕越级上告。

所以粟裕就觉得不好办,他就写,如果是向毛泽东报告事情的话他怎么办,他就说,请彭副主席转毛主席。

那彭德怀一看,让我转毛主席,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他说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把那个东西一丢,不理睬他了。

解说:因此,有人说,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在政治上最多也就能得及格。

张雄文:得罪聂荣臻,其实事情很简单,跟彭德怀这个事情也差不多,是因为两个人在战略见解上的不同,同时也有个人的处事方式不同。

解说:在1958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总参谋长被撤销,会后周总理马上找到粟裕说:

“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

这样,粟裕才得以留在了军委。

1966年,文革开始后,周总理提名粟裕主持国防工业,他被派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当副手。

虽然受到批判,但他坚持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十年浩劫结束后,粟裕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

粟裕(同期)同志们一定非常关心未来战争的作战问题,我虽然是过去打过几十年仗,也曾经单独指挥过几十万大军作战,但是对于未来的战争,说实在的,没有经验,也缺乏知识,所以这个问题是颇费思索了。

当然,有许多原则在未来战争中间仍然还是适用的,当时由于情况的变化,敌我力量的对比,也有不少的是需要改变的,需要改进的,甚至有些呢,还是需要变革的。

解说:这篇名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成为粟裕研究,探索现代战争规律的最新总结。他率先突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实现了军事理论的“拨乱反正”。

马鼎盛:从战争年代起,粟裕大将就养成了两大嗜好:保存手枪和看地图。

解放后,他还保留收藏过好几种手枪——有国产的,也有外国人送的。就连他送给小儿子的第一件礼物也是一支袖珍手枪。粟裕是总带着枪的,因为他是战将。

但是搞政治运动了,谁也得交枪。粟裕说“我们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连一支手枪也不能留了吗?”

汉朝名将李广懂得交枪的痛苦,真正的军事家历来搞不懂政治。

粟裕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电台被打掉,粟裕和中央失去联系,毛泽东以为他牺牲了,在延安开追悼会的名单里就有粟裕的名字。

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但是开国大将军粟裕的精神不死。

1950年6月,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决定解放台湾的战役粟裕指挥。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粟裕就是当代的靖海大将军,像施琅那样能完成台湾回归了。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