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节选了村姑陈的文字,发在自己的公号里;更有甚者,整段抄走之后,配上图像,做成一个“原创”视频,发在自己的大红薯里....
《1》
前天的文章一出来,就被疯狂转载了。
有人节选了村姑陈的文字,发在自己的公号里;更有甚者,整段抄走之后,配上图像,做成一个“原创”视频,发在自己的大红薯里....
不告而取是为贼。
请有上述行为的人,尊重村姑陈的著作权,赶紧删掉。
喜欢这个观点,就自己写吧,脑子长期不用,会生锈的。
到了昨天,村姑陈再次发了一篇跟成本有关的文章,把前天的文章进行了详述。
毕竟,前天写稿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主题所涵盖的内容又非常多,一下子根本写不完,道不尽,讲不明。
让许多的茶友,没有尽兴。
于是昨天就把哪些地方可以节省成本,给做了详细的讲解。
但照样由于篇幅与时间的原因,只写了第一个可以节省成本的元素——茶青,就停笔了。
故此,今天再次补上一篇。
把比小陈茶事的茶便宜的茶,究竟便宜在哪些地方,成本都省在何处,再次进行一一的说明。
希望说明白之后,可以帮助列位看官,想清楚想明白自己倒底要喝什么样的茶,自己倒底该喝什么样的茶。
便宜的茶好在哪里?
便宜。
贵的茶好在哪里?
品质。
便宜的茶为什么不敢跟贵的茶标上同样的价格?
没底气。
伊自己做的茶品质如何,心里没点数么。
《2》
要想生产出一款价格便宜的白茶,已知的第一个因素,是去购买便宜的茶青。
低海拔的茶青、海边的茶青、种在粘土菜地里的茶青、种下不满十年的新茶树上的茶青、外省外县市的茶青.....它们的价格,都比太姥山、比高海拔、比老茶树上的茶青,便宜了一半左右。
这省下来的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将直接决定这款白茶的价格,在当下的体系里,是高,还是中,还是低。
外省的茶青、菜地种的茶青大多在低位。
本省的茶青、新树的茶青、海边的茶青大多在中位。
真正高山青、以及如太姥山这般的名山青,才在高位。
那么,用茶青的价格,定下了这款茶的总基调之后,还有哪些成本,可以继续压缩,让一款茶的价格,变得极低极低,低到只要是真爱白茶的人看到就一定会手痒买上一斤的呢?
这些成本有:
1、制茶师的成本。2、挑茶工的成本。3、烘干的成本。4、含水量的成本。5、仓储的成本。6、茶厂小工的成本。7、设备的成本。
要想控制茶青的价格,不请工人采茶,去收便宜的茶青回来做就好了。
但要想控制上述五项成本,主要还是省,省,省。
用鱼目混珠的方式,用滥芋充数的方式,用省略不干的方式。
《3》
比如制茶师,这个成本就是极高的。
请一个优秀的制茶师,与请一个普通的制茶师,工价肯定是云泥之别,差上五六倍,亦属正常。
毕竟,有好技术的制茶师,与技术普通的制茶师,就算用同一个茶青给他们去制作,做出来的茶叶品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鲜香醇爽,让人把可以把舌头都吞下去;一个略有清鲜,滋味淡薄,层次单一。
再比如设备成本,也是一项极大的成本。
最早的时候,大约是5-6年前,主流制茶用的是萎凋槽吹茶的方式。
把采下来运到厂里的茶青,倒进萎凋槽里,利用风力的作用把青叶中的水分吹到80%-85%的干度。
这种基本上依靠机器来完成的萎凋方式,可以弥补天气条件的不足,同时还可以节省下一大半的工人。
这个成本,可是省下不少。
而早在那些年,老S就已经花大价钱,建起了萎凋房,建起了阳光房。
那时候厂里有萎凋房的厂子,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有阳光房的就更少了。
萎凋房用的是晾饼技法,就是把茶青平铺摊晾到一个一个像圆饼似的水筛上面,进行摊晾。
这就意味着大量设备的购入,以及大量设备的周期性淘汰。
故而,“两房”加起来,要大几十万近百万呢。一般的茶厂没有这个实力,但更主要的是,他们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不断精进制茶技术的原动力。
当然,他们的茶做出来,价格也是很便宜的。
毕竟,制作的过程中,没费多少劲。
《4》
再比如,茶厂里的工人的人数,这个也是一项巨大的成本开支。
小陈茶事家的老茶友都知道,如果要想把一款白茶做好,一定要遵守八字要诀:及时摊晾,薄摊薄晾。
采下来的茶青要及时运下山、运到厂里摊晾萎凋;摊的时候尽量摊得薄,摊得稀疏,不让茶青厚堆,不让茶青沤红沤黄,不让茶青出汗....
这样的白茶做出来,才会保留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养分在茶叶细胞里,才会让我们喝到一款鲜嫩柔甘的优质白茶。
而要实现这个效果,就必须多请工人,老S家里有6个小工,专门负责摊晾和晒青,别的事不管。
阳光温和的时候把茶青搬出来晒,阳光灼热的时候把茶青收起来,下午日影西斜了再把它们重新搬出来晒,到晚上起雾之前,再收回阳光房里去。
如果人请少了,山上下来的茶青就无法实现“及时”摊晾,不能及时,就会导致茶青渥堆,沤青,出汗,如果正巧碰到天气闷热,茶青还会有一部分沤红。
这样一来就会大量损耗茶青细胞中的养分——至少损耗掉50%。
并且这种白茶成品之后,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沤青味道,以及植物过度发酵的闷臭味,总之跟老S做的白茶比起来,鲜爽度差了5辆马车的身位。
真正的老茶客,是喝不惯的。
还有一个就是挑茶工的成本。
有一些茶厂,是没有这顶成本的。他们的茶做出来,随便烘一下,干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含水量标准就完事了。
不愿意请挑茶工,不愿意花这笔钱。
老S家年年请十来个挑茶工,一人一天200块。足足要挑上二十多三十天。
这么多人的管理,核算工资,都不是一件小事。
还要验收她们挑出来的茶的品质,没挑干净的,还得重挑。
不请挑茶工最重要的一点是,挑过后的茶,比挑之前,重量大约会减少三四两左右。
具体的看茶青采摘的精细程度而定。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试想一下,白毫银针一斤要是少了三两,那得是多少钱?
是以,不认真的厂家,是能省就省,不但省了挑茶工的钱,还省下了这份茶叶的重量,两全其美。
谁像老S那么傻,就想做精,老想做到最好。
《5》
最后一个就是烘干的成本与仓储的成本了。
这两项,也是有很多的心机在里面的,可以省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烘干的方式,是电烘还是炭烘?
一般人都是电烘。市场上90%的白茶都是电烘。
电烘又省时,又省力,又省钱。一天搞定。轻松方便。
而要是选择炭烘,不但要花巨款请师傅上门来教学,还得买炭,还得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烘完整季的茶。
这学费,这材料费,这时间成本,都是庞大的开销。
平摊到成品茶身上,可不就上涨了20-30%的成本?
还有仓储成本。
一般的存茶仓库,就只是个仓库,而已。
一间简陋的铁皮房,就是仓库了。
但老S家的仓库是,砖房,内部是像森林中的小木屋那样,装上了木板作墙壁,地上是垫高10公分的榻榻米木板。
存茶的时候,再架上10公分的木架子。
于是,别人家的仓库是离地10公分存茶,我们家则是离地20公分存茶——一个认真的爱茶人,在每一处细节上,都比别人更讲究,更愿意付出成本与心思。
并且我们家的仓库,工业用的大型抽湿机,24小时,365天都开着。
抽抽抽。
让空气长年保持40%以内的干度,以便于白茶的干爽舒适、良好陈化。
但年年付出的设备维护、更新的费用, 以及花费的电费,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光电费就是小五位数。
缴费的时候,照例吓了一大跳。
但为了茶舒服,这笔钱,必须出。
《6》
下笔千言,感觉写不尽了。
总之,在白茶加工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里,都充满了各种省钱的妙招,各种节省开支的办法。
只要想省,就可以省下来,同样,只要想花,就一定可以花出去。
许多人做白茶,只想一路节省,最后的结果,虽然茶很便宜,但是品质真的不好。
要命的是,这世界上不懂白茶的人大约有80%——二八定律真是放哪都管用。
不懂茶的人,买茶总是先看名字,再看价格,于是就可以决定买还是不买。
所以那些敢把牡丹王当银针,敢把寿眉当牡丹的茶掌柜,他们的货在直播间里卖得最好。
前两天看到有个光头大胖男,不知道宁德哪里来的,卖福鼎的荒野银针,一斤400多,还送了一堆七七八八的。
销量不久就破了千——1000个下单。
我发给老S看的时候,他破天荒地说了一句国骂。
采茶工的钱都不够,但就是有这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荒野银针,就是有这么多的人相信荒野白茶会有这般巨大的产量.....
惊讶与愤怒之后,老S给我发了一句诗,令我惊叹于他文学水平的突飞猛进: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这个乱象频出的直播卖茶时代,村姑陈和老S这样的人,是注定要清贫一生的。
但我们愿意走一条人迹稀少的路。
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认真种茶,认真做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