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帮邻居“查岗”引发隐私纠纷江苏省扬州市的陈先生与黄女士是邻居。2023年6月,陈先生在自家院子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监控摄像头,其拍摄范围覆盖到黄女士家门口的停车位。


AI制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在智能安防设备日益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住宅门口安装摄像头或可视门铃以防范盗窃、监控包裹等然而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却频繁引发邻里纠纷甚至对簿公堂摄像头究竟是“家园守护者”还是“隐私侵犯者”?法律如何界定其中的边界?
帮邻居“查岗”引发隐私纠纷江苏省扬州市的陈先生与黄女士是邻居。2023年6月,陈先生在自家院子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监控摄像头,其拍摄范围覆盖到黄女士家门口的停车位。某日,黄女士请求陈先生通过该摄像头查看其丈夫李先生的行踪,起初陈先生拒绝了,但在黄女士的再三恳求下,陈先生答应帮忙,并将李先生进出家门的监控截图发给了黄女士,同时叮嘱她保密。然而,黄女士在拿到截图后,怀疑丈夫李先生有出轨行为,于是立即赶回家中,与丈夫李先生发生冲突。冲突中,黄女士拿出陈先生提供的监控截图对质,双方矛盾升级,引发争斗,黄女士在此过程中受伤。随后,李先生以陈先生侵犯其隐私权,并间接导致夫妻矛盾激化、产生医疗费和财产损失为由,将陈先生告上法庭,要求道歉及赔偿。法官协调无果后,陈、李二人对簿公堂。2025年3月,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法院认定陈先生的行为侵犯了李先生的隐私权。鉴于陈先生在出庭前已拆除摄像头并删除相关视频,未扩大影响,法院责令陈先生当庭向李先生赔礼道歉。对于李先生的赔偿诉求,法院认为其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陈先生的行为与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予以驳回。“越来越多的家庭出于安全考虑会在自己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但安装的摄像头很可能会拍到邻居的隐私。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方式、程序、使用限制、是否侵害了其他住户的安全等问题,近年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引发了诉讼案件。”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马钊表示。“司法实践中,法院的不少判例都凸显了私人监控设备在安装与使用过程中,若缺乏合理规划与法律约束,极易对他人隐私构成潜在威胁,引发邻里纠纷,破坏社区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向《方圆》记者表示。
覆盖邻居生活区域的摄像头涉嫌侵权事实上,邻里之间因安装摄像头引发风波的情况并不少见。202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法院审理一起类似案件。李某在自家外墙上方安装了一个360度监控摄像头,拍摄范围涵盖自家和孙某家房屋出入口及路面人员来往情况。法院认为,摄像头持续记录孙某的出行信息、访客轨迹,与其私人生活安宁和财产安全高度关联,属于侵犯隐私权,判决李某除拆除摄像头外,还需删除已收集的相关信息。在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审理的一起摄像头纠纷案中,李先生安装的可旋转摄像头,只要邻居王先生进出家门就会触发亮起。法院审理后认为,王先生的出行状况、个人样貌等个人信息被采集,李先生的行为侵害他人权益,判决其拆除摄像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家门口只要安装摄像头,就涉嫌侵犯邻居的隐私权呢?在广东省广州市某小区,何某安装的130度摄像头仅覆盖自家门口及部分公共楼道,未涉及邻居门窗,法院认定其合法。由此可见,法院的核心判断标准在于摄像头是否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即是否侵入他人私密空间或持续记录他人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私密空间、活动及信息。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普遍将“私人生活安宁”视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从以下维度综合判断,比如是否涉及他人门窗、私人通道等非公开区域;是否未经同意存储或传播他人影像;是否具备动态追踪、声音采集等敏感功能;安装者是否以安全为名行窥探之实。” 马钊律师告诉《方圆》记者,楼道、走廊等区域虽属公共空间,但居民日常出入信息(如作息时间、访客身份)可能被认定为个人隐私。
家门口装摄像头也要有“边界”据马钊介绍,我国尚无专门法规规范家庭摄像头的安装,涉及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涉及个人隐私、肖像权保护的内容。2025年4月1日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禁止在客房、浴室、更衣室等私密场所安装摄像头,但对家庭自用设备未作直接限制。“《条例》核心原则在于,公共区域的监控应以不侵犯个人隐私为前提。邻居之间若需安装摄像头,首先应确保摄像头可以采集信息覆盖的范围属于公共空间,不得针对邻居住宅、隐私等私密区域采集数据,且安装摄像头需向有关公安机关备案。且采集的全部数据、录像等均不得擅自传播。”马钊认为,实践中,摄像头应聚焦自家财产范围,避开邻居门窗;关闭动态追踪、声音采集等敏感功能;定期删除无关录像,避免长期存储。此外,《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区域属全体业主共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安装摄像头或堆放杂物。对小区摄像头来说,物业可通过《管理规约》约束摄像头安装行为,街道则可建立调解机制。“家庭安装摄像头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要在维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内,不能侵犯他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如调整好拍摄角度、范围或征得对方同意,避免拍摄到他人肖像、人脸等信息,否则可能涉嫌违法。”石佳友说。石佳友同时提醒,一方面,多数安装者可能并未意识到安装摄像头有侵权风险。公众需提升隐私保护意识,安装前应主动告知邻居,调整角度避免拍摄其私密区域,安全需求不能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技术使用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既不能滥装乱用摄像头,也不要轻易为他人提供监控资料。“另一方面,如果邻居安装的摄像头不当侵害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需提供如摄像头安装角度、拍摄范围等不当的证据。”石佳友表示。


来源:方圆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