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特斯拉于2025Q1财报会上表示,预计到今年底,特斯拉工厂将有数千台机器人投入使用,Optimus的扩张速度预计将超过历史上任何产品,到29/30 年年产达百万台,同时,确信全球机器人排名第一的将会是特斯拉。此外,特斯拉表示,其“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一、 热点事件
4月23日,特斯拉于2025Q1财报会上表示,预计到今年底,特斯拉工厂将有数千台机器人投入使用,Optimus的扩张速度预计将超过历史上任何产品,到29/30 年年产达百万台,同时,确信全球机器人排名第一的将会是特斯拉。此外,特斯拉表示,其“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受到了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限制的影响,特斯拉正在与中国合作,以获得使用稀土磁体的出口许可证。
4月23日,小鹏Iron机器人亮相上海车展,展示了稳定行走能力,相比去年底AI科技日表现有较大提升。目前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使用,参与小鹏P7+车型的部分组件组装任务,并计划2026年量产面向工业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
从产业趋势看,虽然近期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暴露,但机器人产业持续突破,伴随着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不断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机器人产业将充分打开市场空间,相关产业链企业将迎来人形业务的快速增长。从市场角度看,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行,具有产业驱动的科技板块重回非共识、低预期阶段,为阶段性创造超额收益提供基础。可关注机器人 ETF及其联接基金(018345/018344)、人工智能 AIETF及其联接基金(008585/021580/008586)、汽车零部件ETF的投资机会。
二、 热点点评
1、斯拉25Q1财报会显示Optimus进展基本符合预期
特斯拉25Q1财报会关于机器人的主要包括:
(1)、预计到今年底,特斯拉工厂将有数千台机器人投入使用,Optimus 的扩张速度预计将超过历史上任何产品。到 29/30 年年产达百万台。
(2)、手臂执行器电机受到中国永磁体供应问题的影响,希望能够解决稀土供应问题。
(3)、在全球人形机器人排名,确信第一名会是特斯拉,有点担心第二到第十位会是中国公司
近期产业端催化事件密集到来,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阶段,据测算,特斯拉Optimus仅占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的冰山一角,若其2029-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叠加全球其他厂商(宇树、智元、云深处等)及自身多品牌矩阵,2029-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超2万亿,核心零部件需求暴增50倍,国产供应链确定性明显提升。同时,头部主机厂对于降本增效的极致追求预计将带来供应链的持续创新。根据产业链调查分析,特斯拉上半年已下的订单在1-1.5k台之间,供应链已交付数百台,按照5000台的规划,下半年还要再下至少两倍的订单。马斯克目前重心重回机器人、脑机、星际等未来产业,近期社交平台上也多有预热。
2、小鹏Iron机器人表现超预期
4月23日上午十点,3台小鹏Iron机器人将亮相上海车展,展示了稳定行走能力,预计将安排互动环节,展示语音交互和灵巧手演示动作等功能,相比去年底AI科技日表现有较大提升。和Tesla类似,小鹏自动驾驶+硬件制造能力为机器人打下基础,值得长期跟踪关注,目前预期很低。具体看,1)硬件设计:身高178cm,体重70kg,全身62自由度,采用谐波+行星+丝杠方案;灵巧手15主动自由度,搭载触觉感知,单指负载能力3kg;2)大脑:采用AI端到端大模型+最新自研图灵AI芯片,拥有3000T算力,可实现思考、记忆和自主控制肢体;搭载天玑AIOS,可流畅对话,有记忆和推理;3)视觉:搭配鹰眼视觉系统,可以720°无死角环境感知。
更重要的是,上述机器人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使用,参与小鹏 P7+车型的部分组件组装任务;计划2026年量产面向工业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
小鹏机器人进展回顾:
①2020年12月,小鹏汽车收购四足机器人企业【多够机器人】,何小鹏、小鹏汽车、赵同阳(多够创始人)合资成立了【鹏行智能】正式布局机器人赛道
②2023年, 鹏行智能被小鹏汽车收购,机器人业务全面整合进汽车核心业务
③2023年10月,小鹏汽车旗下首款人形双足机器人PX5首次在“1024科技日”上亮相
④2024年11月,小鹏在AI科技日上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全身62个主动自由度,可完成如组装手机螺丝拧紧等精细任务。
三、 市场观点:
从产业趋势看,虽然近期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暴露,但机器人产业持续突破,伴随着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不断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机器人产业将充分打开市场空间,相关产业链企业将迎来人形业务的快速增长。从市场角度看,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行,具有产业驱动的科技板块重回非共识、低预期阶段,为阶段性创造超额收益提供基础。
科技板块交易的本质是新叙事带来的预期和信心,3-4月怡逢板块情绪高点和业绩披露节点,需等待市场重心从“成绩单”转向“蓝皮书”。站在当下环境向前看,我们坚定认为市场主线将围绕科技进行,人形机器人的叙事宏大且宽广,会继续扮演极致成长类的角色,板块趋势将延续。
人形机器人板块交易已从过热阶段回归至偏低水平。自2024年9月24日科技行情启动以来,人形机器人板块大部分时间的成交额在1000亿以上,2025年3月板块成交额迅速降低,截至月底已回落至1000亿以下,我们判断板块的拥挤度得到了有效缓解。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进展不断,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场景落地”,出于交易需求,人形机器人板块3月进入修整期,但基于产业出现的各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依然保持乐观。
长期看,从政策扶持、资金注入、创新激励、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全方位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并拓展应用场景。整体看人形机器人爆发在即,长期空间广阔,应用环节较为明确,文娱、汽车、3C等行业有望率先起量,逐步延伸至其他制造业及搬运、零售等服务业,有望于2030年走进家庭,产业明显提速,差异化渐显,短期工业场景有望率先落地,长期空间广阔,产业层面持续的催化也为二级市场带来主题性投资机会。
四、 重点产品
1、机器人 ETF及其联接基金(018345/018344):本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机器人指数,该指数选取系统方案商、数字化车间与生产线系统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零部件商以及其他相关公司作为样本股,以反映机器人产业相关股票的走势。
2、人工智能 AIETF及其联接基金(008585/021580/008586):本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该指数选取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公司中选取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股,反映人工智能主题公司的整体表现。
3、汽车零部件ETF:跟踪中证汽车零部件主题指数(931230.CSI),选取100只业务涉及汽车系统部件、汽车内饰与外饰、汽车电子、轮胎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汽车零部件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与电动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硬件层:电动车的电机、减速器、电池、摄像头等均可复用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当中;软件层:人形机器人采用与智能驾驶类似的“感知-决策-执行”架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加码,电动车大批量低成本的成熟供应链或将促进人形机器人落地进程,新技术驱动的主题投资机会有望驱动汽车行业估值水平提升。
数据来源:ifind,西部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中航证券,华夏基金,截至2025.4.23,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对于ETF联接基金,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目标ETF,在多数情况下将维持较高的目标ETF投资比例,基金净值可能会随目标ETF的净值波动而波动,目标ETF的相关风险可能直接或间接成为ETF联接基金的风险。ETF联接基金的特定风险还包括: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成份券停牌或违约的风险等。
来源:证券之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