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食品产业在革新中坚定前行。新时代,食品产业面临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的新挑战、新课题。如何强化全球协作,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如何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回应行业关切?这些问题的破解
科技赋能 引领食安健康新变革
2025 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
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食品产业在革新中坚定前行。新时代,食品产业面临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的新挑战、新课题。如何强化全球协作,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如何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回应行业关切?这些问题的破解离不开全球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开放、包容与合作。4月23—25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16载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在北京召开2025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大会以“科技赋能 引领食安健康新变革”为主题,立足科技创新,汇聚全球智慧,以服务政府决策和回应社会、行业关切为导向,重点聚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新兴技术应用、新资源挖掘、标准法规突破、跨学科交叉融合等,为全球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除10个大会主旨发言外,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8场专题会议,以及包括企业家高峰对话、超加工食品(UPF)圆桌论坛、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发布、标准法规培训班等系列活动。来自国内外食品等多个领域的逾百位专家进行报告和交流,以期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管理变革等多个维度,共同探索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时代课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单杨,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主席塞缪尔·戈德弗洛伊(Samuel Godefroy)教授、前任主席阿曼·韦拉卡尔塔库苏马赫(Aman Wirakartakusumah)教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食品安全与食品系统司司长阿里·巴达尔内(Ali Badarneh),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资深顾问帕特里克·沃 (Patrick Wall)等中外专家出席大会。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抽检司等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秘书长朱迪·密斯(Judith Meech)共同主持大会。
应对新挑战,推动食品产业向新发展
孙宝国在致辞中表示,纵观全球,人口红利渐失、气候危机加剧、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压力给传统食品生产系统带来严峻挑战。而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促进了食品产业从传统方式向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以下四方面的发展趋势将对食品安全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前沿技术为食品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革。人工智能(AI)和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将实现传统食品产业技术体系的颠覆性突破,打通全链条智能化重构通路,重塑食品产业柔性制造与精准智控的新范式。二是交叉融合催生食品产业新业态。食品科学与临床营养等跨学科的技术交叉,生物制造在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中的创新应用,食药物质在拓展食品健康效益中的多维探索,新型功能配料研发体系的持续升级等,将构建食品原料供给新方式、催生食品产业新业态。三是科技赋能风险防控,构建全球食品安全新格局。食品安全无国界,面对新污染物风险、食品欺诈掺假等全球性问题,亟须全球协同治理。基于科学证据的风险评估新方法和新技术、食品真实性检测技术、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等,将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全球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及时发声助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面对超加工食品(UPF)等新概念可能对全球食品产业发展和消费者健康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从循证科学的角度上,聚集中外科学家集中发声,传递科学的声音,成为推动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孙宝国呼吁,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需要全球各方共同携手构建“食安健康共同体”。一是打破技术壁垒,继续深化合作,共建开放包容的食品科技生态;二是拥抱变革,用创新回应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期待;三是坚守使命,让科技之光,照亮全球每一张餐桌的未来。
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工作,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构建“最严谨的标准体系”,致力于构建监测精准高效、评估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体系,统筹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下一步,一是全力推广食品数字标签应用,持续优化完善数字标签管理,探索数字标签的多场景应用;二是全力推动食品健康声称工作,以食药物质的健康声称为切口,以数字标签为载体,协同研究推进食品健康声称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表示,市场监管总局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着力提高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机制,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见效。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实施抽检“指南针”行动,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落实“最严厉处罚”的要求,加大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能力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农村部质量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家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坚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摆在重要位置,加大质安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的支持培育,加快监管检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强绿色优质标准模式的研制推广。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攻坚关键技术,狠抓问题整治。二是运用先进手段,强化风险防范。三是推广绿色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四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产品品质。
强化全球协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正经历快速变革,气候变化、新型疾病、人口增长和不平等正冲击着粮食系统。我们在保障全民食品安全和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也具高度复杂性和跨学科性。这些不仅仅是科学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基于严谨科学和包容性合作的全球性应对措施。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将携手推动创新技术发展,实现食品质量提升,粮食损耗降低,促进全球健康平等三大目标。“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塑造一个更健康、更有粮食保障的未来。”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食品安全与食品系统司司长 Ali Badarneh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是实现“零饥饿”目标的核心支柱。此次大会聚焦这一关键议题,旨在通过整合全球科研资源、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食品产业向更安全、更营养的方向发展。食品安全作为保障人类健康的基础,必须依托科学高效的食品加工技术,这就需要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产业界携手,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倡议的落地实施。通过联合研发、技术推广和标准优化,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体系,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安全性与营养价值,从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Samuel Godefroy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食品科技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食品科学体系庞大;持续产出的大量科研成果,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当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压力、消费习惯改变,新型化学物质的出现等,都在影响着食品系统。在Samuel Godefroy看来,科技可以帮助预测未来、适应变革,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都在推动食品系统更加可持续、高效。科技并不仅是食品决策中的工具,也是未来发展的“指南针”,科学证据要用于指导食品监管机构的决策,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利益,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通过此次大会这一平台,各国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对话,必将推动跨界合作,构建更加可持续、安全、高效的全球食品系统,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系统阐述了我国应对食品安全新挑战的技术策略。李宁指出,食品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污染等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添加问题还时有发生。此外,环境气候变化、全球供应链复杂化、消费新模式、食品工业新技术应用等都会带来食品安全新挑战。她认为,需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技术,落实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运用食品安全科普新理念,强化全球协助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新挑战。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资深顾问Patrick Wall带来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动态。Patrick Wall介绍,欧盟食品安全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预警原则、科学依据、可追溯性、透明性。其中的预警原则强调,如果存在疑问,优先保护公众健康。在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下,食品安全不再被孤立看待,而是采用风险-效益评估方法,加以综合考虑。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负责科学风险评估,涉及“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链,例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新型食品、污染物(如双酚A和真菌毒素)的评估,也包括动物福利和生产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健康声明的有效性。在科学风险评估过程中,EFSA遵循“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理念。 如今,新技术正在改变保障食品安全的方式。欧盟在用于溯源调查的全基因组测序(WGS)、用于预测风险的人工智能、用于化学风险评估的计算毒理学与机器学习、可提高透明度的开放数据平台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他表示,中欧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合作领域包括共同开发食品安全数字工具、分享污染物限值的制定方法、协调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规定、共同推进可持续食品创新等。
集结全球智慧,构建可持续农业食品系统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与人口增长的多重挑战,通过构建包容、高效的可持续农业食品系统,从而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食品安全处主任马库斯·利普(Markus Lipp) 表示,农业食品系统是高度复杂的系统。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高效的可持续农业食品体系的核心是如何在现有资源下,建立一条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粮食保障和市场准入的农业食品系统发展路径,并确保该路径具备可回报性。需要着力重建共享价值体系,探索让食品更加安全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同时,应加强信息沟通,以推进更具危机应对能力的食品安全策略体系建设。
通过精密发酵技术高效合成功能性蛋白,为解决传统畜牧业资源消耗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在会上围绕“生物制造与新质蛋白:任务与挑战”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新质蛋白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营养健康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新质蛋白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陈坚指出,食品生物制造改变了食品传统生产模式,替代了传统天然产物加工方式,重构了传统化工合成生产路线。新质蛋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亟待攻克,如高品质植物蛋白的生产,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和提取工艺的优化等。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围绕新质蛋白,我国政府和学术组织正在全面推进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主要包括AI驱动的新质蛋白设计研制、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绿色制备、新质蛋白负碳、负氮生物合成、评价体系构建与多元场景应用等。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教授费雷东·沙希迪(Fereidoon Shahidi)介绍了当前国际功能食品研发的趋势——食品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他表示,食品工业产生大量废弃物通常占原料的30%—70%,此外还有农业生产环节的损耗。这些废弃物包括植物的果皮、种子、残渣等,以及动物的骨骼、内脏等。“加工副产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宝库,可用于营养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成分。作为酚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其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而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这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新动向,构筑食业新未来
在本届大会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关键词扑面而来。开幕式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发布“聚焦生物制造 拥抱人工智能——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该热点清晰指出生物制造和人工智能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应用领域,加速二者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将为解决食品产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贡献科技力量。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热度持续攀升,“人工智能+”不断拓展。麦肯锡相关数据预测,即便是在农业这样的传统产业中,生成式AI也将为其带来至少4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阐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及其在行业中的创新性应用。陈润生指出,人工智能是高等生物脑的数字孪生,实现了多模态的融合。其发展的三要素是模型、算力和数据。未来,一要增加算力的研究,提高芯片的质量,二要加强底层原始创新的思考,关注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和大模型的底层逻辑,是促进原始创新的基本动力来源。在他看来,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改进,反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也会启发神经科学的技术创新。两者的互动必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推进新食品资源精准营养功能挖掘及其在全生命周期健康食品中的应用,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至关重要。“重点关注高价值新食品资源,如HMO、HMB等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为全民营养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南开大学特聘杰出教授王硕指出,要精细地分类式研究新食品资源及功能活性成分,促成新食品资源及其功能精准营养化。聚焦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点,提倡特殊慢病人群和重点营养需求人群个性化营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来源于食品及其副产品的天然提取物的功能应用不断拓展。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食品组学实验室负责人兼代谢组学平台主任亚历山大·西丰特斯(Alejandro Cifuentes)分享了其开展的天然提取物神经保护活性的深度食品组学研究。他介绍说,微藻、食品及食品副产品是具有前景的天然来源神经保护分子。实验室通过食品组学研究了不同天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保护活性。研究结果为某些天然提取物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了新证据,为其作为神经保护化合物的潜在来源迈出了重要一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刘学波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膳食营养对维持机体肠道健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肠道菌群和屏障功能是益生菌、膳食纤维、多酚、多肽等食物组分作用的关键靶点。肠神经系统(ENS)作为肠道神经调控中枢,被发现具有膳食营养调控肠道健康新靶点的科学价值,并在肠健康食品精准开发、个性化营养膳食设计等领域和产业上得到应用,助推肠道健康迈入神经营养时代。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食品加工工程学教授埃里希·温德哈布(Erich Windhab)分享了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的营养、膳食与健康食品加工工作组开发的评估食品加工对加工食品营养价值影响的系统性方法。
大会主场活动中,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院士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研究员的共同主持下,来自IFF、伊利、百事、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乐斯福、安琪酵母、艺康、康师傅等国内外食品行业的优秀企业代表参与了企业家高峰对话的环节,就科技赋能,引领食安健康新变革的主题,分享了创新实践。
会议期间,学会还邀请相关部委、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围绕行业高度关注的食品配料“多重身份”管理等法规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围绕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应用、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食药物质拓展食品健康效益、临床营养与食品科学的精准融合、标准法规突破与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新功能配料的开发应用、基于科学证据等级的新污染物与新评估方法、真实性检测技术等内容召开了分专题讨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新质蛋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会也同期召开。
来源:中国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