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1点,初三学生小林又一次盯着天花板发呆“明天月考,再不睡不着可怎么办?”他强迫自己闭眼,可大脑却像过电影:数学公式、英语单词、父母的叮嘱……辗转反侧到天亮。最近,小林晚上总是睡不好,白天上课没有精神,老是走神,注意力也没法集中,成绩从班级前10名跌至28名
凌晨1点,初三学生小林又一次盯着天花板发呆“明天月考,再不睡不着可怎么办?”他强迫自己闭眼,可大脑却像过电影:数学公式、英语单词、父母的叮嘱……辗转反侧到天亮。最近,小林晚上总是睡不好,白天上课没有精神,老是走神,注意力也没法集中,成绩从班级前10名跌至28名。
日常生活中,像小林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当孩子出现反复的失眠、焦虑时,家长们该怎么办?
青少年失眠的“隐形推手”,你家孩子中了几条?
学业压力: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熬夜写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孩子大脑长期处于“应激模式”,会导致体内褪黑素分泌延迟。褪黑素是一种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我们的生物钟。白天阳光充足时,褪黑素分泌较少,而到了晚上,分泌量逐渐增加,帮助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正常情况下,21点时分泌量增加,23点左右分泌量大量增加,凌晨两三点达到最高峰。如果经常熬夜,尤其是23点以后褪黑素大量分泌时还不睡,睡眠-觉醒周期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半夜醒来或早上早醒等情况。
蓝光陷阱: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低头玩手机的人群中,青少年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而睡前刷手机,往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刷越兴奋→晚上不困→白天上课犯困→晚上补作业→更晚入睡。同时,手机、平板发出的蓝光还会抑制褪黑素分泌,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睡眠-觉醒周期,导致失眠的发生。
心理因素:长期睡眠不足的青少年,很大概率会存在焦虑倾向,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人际关系出问题等等。家长切不可认为“小孩能有什么心事”“孩子躺下就能睡着”,要重视孩子的睡眠健康,及时了解孩子的心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长期失眠导致的危害超乎想象
身高停滞:50%生长激素在深睡期分泌达到峰值,长期失眠的孩子生长激素分泌会减少,影响身高。
记忆衰退: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体(记忆中枢)萎缩,长期失眠的青少年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的情况,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情绪失控:睡眠剥夺会使得大脑前额叶皮层(情绪管理中枢)活性下降,孩子更容易出现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比如摔笔、冲父母大吼大叫,甚至是出现突然厌学,拒绝社交,不想和任何人说话等情况。
家长必看!如何帮孩子重建“睡眠生物钟”
营造“睡眠友好型”环境:督促孩子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用纸质书或轻音乐替代刷手机的习惯,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时调整孩子卧室灯光为暖黄色,并调暗亮度,保持室温在20-22℃,选择透气性好的床品,减少身体不适的干扰。
制定规律作息:和孩子约定睡眠时间,例如固定在22:30-23:00入睡,7:00起床,并严格遵守“睡眠优先”原则——即使需要补作业,也要确保睡眠时间不被压缩,周末作息波动不超过1小时。
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睡前可通过“腹式呼吸法”缓解焦虑,这一方法的操作过程为缓慢吸气4秒→屏息7秒→缓慢呼气8秒,可帮助放松神经系统;或者尝试放松训练,闭眼后从头到脚逐步感受身体各部位,并让该部位放松下来,从而促进入睡,并转移对失眠的过度关注。白天可进行适度运动(如跳绳、慢跑)以消耗多余精力,但需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活动,防止过度兴奋影响入睡。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若孩子的失眠问题持续加重,家长需警惕“病理性失眠”的可能。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每周失眠次数≥3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白天嗜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显著下降,甚至影响学习或社交;频繁头痛、心悸、肠胃不适等,可能提示焦虑或抑郁等潜在心理问题。
目前,中医药治疗青少年失眠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比如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益肾养心安神片等中成药。研究发现,益肾养心安神片可保护脑神经元功能和结构,改善机体应激状态,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同时可增强记忆、抗疲劳,能系统改善睡眠,调控睡眠-觉醒周期,且安全性较高,适合青少年人群长期服用。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睡眠,更能预防心理或生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当我们抱怨孩子“熬夜成瘾”时,不妨先问问他们心里是否藏着无人倾听的压力?重建睡眠的过程,本质是重新建立亲子信任的过程——试着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那些难以诉说的压力,比成绩单更需要被看见。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来源:吃瓜一线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