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六月:16岁傀儡皇帝登基17天李隆基如何联手姑姑改写大唐命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1:57 2

摘要:唐朝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一场惊心动魄的神龙政变在洛阳城悄然上演。彼时,武则天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已步入暮年,疾病缠身,精力大不如前。而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群李唐旧臣,眼见时机成熟,便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功逼迫武

唐朝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一场惊心动魄的神龙政变在洛阳城悄然上演。彼时,武则天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已步入暮年,疾病缠身,精力大不如前。而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群李唐旧臣,眼见时机成熟,便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功逼迫武则天将皇位归还给太子李显,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李显复位后,大唐看似重回正轨,可朝堂局势却依旧暗流涌动。武则天虽被迫退位,但武氏宗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在朝中仍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韦皇后,作为李显患难与共的妻子,在李显复位后,野心迅速膨胀,妄图效仿武则天,成为第二个临朝称制的女皇帝。于是,她与武三思勾结在一起,形成了臭名昭著的 “韦武集团”。

韦皇后凭借着李显对她的宠爱,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将韦氏子弟纷纷安插到朝廷的重要职位上,韦家一时权倾朝野;武三思则利用武则天的余威和自己的权谋手段,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压异己。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使得李唐宗室的日子愈发艰难。

相王李旦,作为李显的亲弟弟,为人宽厚谦逊,在朝中素有威望,自然成了 “韦武集团” 的眼中钉、肉中刺。韦皇后和武三思对他百般猜忌,处处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太平公主,这位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不仅聪明伶俐,还极具政治手腕,同样也被 “韦武集团” 视为威胁。他们常常在李显面前进谗言,诋毁太平公主,企图破坏她在朝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 “韦武集团” 的强势压制下,李唐宗室的势力被严重削弱,他们在朝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处境岌岌可危。然而,宗室们并未就此屈服,他们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一场新的权力博弈,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公元 710 年 7 月 3 日),大唐皇宫内一片死寂,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唐中宗李显,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在神龙殿突然驾崩,享年五十五岁。

李显的死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他的死因,《资治通鉴》给出了明确的记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泄被诛;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按照这种说法,韦皇后的两个情人马秦客和杨均,害怕与韦后的私情败露,招来杀身之祸;而安乐公主一心想让韦后临朝称制,自己好当皇太女,日后继承皇位。几方势力都觉得李显碍手碍脚,于是合谋在饼中下毒,将李显毒死。

然而,现代史学界对这一说法却存在诸多争议。虽然李显的死状确实十分蹊跷,毫无征兆地突然暴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猫腻。但仅凭《资治通鉴》的记载,似乎并不能确凿地认定韦后和安乐公主就是凶手。毕竟,《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距离李显去世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其中的记载难免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史料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再者,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行为逻辑来看,在李显去世后,韦后虽然迅速控制了朝政,秘不发丧,还将韦氏子弟和亲信安排在各个要害部门,但她的这些举动更像是在仓促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弑君篡位阴谋。如果她真的早就谋划好了毒杀李显,那么在李显死后,她应该会有更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而不是如此慌乱地应对。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疑点。在李显死后半个多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政变,当时政变的将军对士兵们说:“韦后毒死先帝,我们今天要杀死韦后,为先帝报仇!”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韦后毒死中宗,似乎更像是政变者为了给自己的政变行为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煽动士兵们的情绪,增强政变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尽管现代史学界对李显的死因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死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朝堂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韦后在李显死后迅速控权,她的一系列行为,无疑坐实了政变派 “弑君篡政” 的指控,也为后来的 “唐隆政变” 埋下了伏笔。

中宗暴毙后,韦后并未急于登基,而是打起了傀儡皇帝的主意,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 16 岁的李重茂身上。在唐中宗李显的四个儿子里,李重茂原本是最没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一个,却因一系列变故,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李重茂的大哥李重润,本是李显与韦皇后的嫡长子,含着金汤匙出生,刚出生就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太孙,未来的皇位似乎已是囊中之物。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701 年,19 岁的李重润因与异母妹妹李仙蕙、妹夫武延基私下议论武则天与男宠张易之兄弟的私生活,被武则天知晓后,下令杖杀。李重润的死,不仅是李显家族的巨大悲痛,也彻底改变了皇位继承的格局 。

二哥李重福,虽为庶长子,但因妻子是张易之兄弟的侄女,被韦皇后怀疑勾结张易之兄弟陷害李重润,自此失宠。韦皇后掌权后,对他百般打压,将他贬为濮州员外刺史,后又徙往合、均二州。李重福在政治上被边缘化,远离权力中心,彻底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三哥李重俊,在李重润死后被立为太子。然而,他的太子之位坐得并不安稳。由于他并非韦皇后亲生,时常遭受韦皇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的欺凌与排挤。安乐公主甚至公然请求唐中宗废黜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忍无可忍,于 707 年 7 月发动 “景龙政变”,率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在攻打皇宫时,因士卒倒戈而失败,最终逃奔终南山,被部下所杀。李重俊的政变失败,让韦皇后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也让皇位再次空缺 。

就这样,在李显的四个儿子中,李重茂成为了唯一的 “幸存者”。他的生母身份低微,在宫廷中毫无根基,性格又懦弱,这使得他在韦后眼中成为了一个极易掌控的 “透明皇子”,是傀儡皇帝的 “最佳人选”。7 月 4 日,在韦后的操纵下,李重茂仓促登基,改元 “唐隆”。这位年轻的皇帝,就这样在懵懂中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成为了韦后手中的一枚棋子,徒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朝政大权完全落入了韦皇后手中,他沦为了太后临朝称制的招牌。

李重茂登基后,韦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集权之路。她先是在遗诏一事上大做文章,试图为自己的掌权披上合法的外衣。

中宗驾崩后,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紧急草拟了一份遗诏,试图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为大唐的政局寻求一丝平衡。遗诏中,立李重茂为太子,韦皇后临朝称制,同时让相王李旦 “参谋政事”。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韦后的权力欲望,给予她一定的执政地位,又引入了李旦这一宗室力量,期望能对韦后形成制衡,避免她一家独大,以维持朝堂的权力平衡。

然而,这份遗诏却触碰到了韦后的逆鳞。她一心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大唐的主宰,李旦 “参谋政事” 无疑是对她权力的极大限制。于是,韦后悍然撕毁了这份遗诏,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布局。

她迅速提拔韦温、韦捷等七名族亲,将他们安插到朝廷的关键职位上。韦温被任命为宰相,总揽朝政大权,成为韦后在朝堂上的得力臂膀;韦捷则掌控了禁军,负责皇宫的安全保卫工作,让韦后在宫廷中有了坚实的武力后盾。除此之外,韦氏子弟还纷纷掌管府兵,形成了 “韦氏子弟领南北衙兵” 的军事布局,韦后将大唐的军事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在掌控了朝廷和军队之后,韦后并未就此满足,她的野心愈发膨胀,开始密议诛杀李旦、太平公主等政敌。她深知,只要这些人还在,自己称帝的道路就充满了阻碍。李旦作为中宗的亲弟弟,在宗室和朝中大臣中威望颇高;太平公主则继承了武则天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在朝堂上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们二人,无疑是韦后称帝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韦后与亲信们日夜谋划,制定了详细的诛杀计划。他们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将李旦和太平公主一网打尽,彻底清除称帝道路上的障碍,然后仿照武则天称帝的剧本,登上皇位,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韦后的种种行径,让大唐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临淄王李隆基,这位日后开创 “开元盛世” 的一代英主,此时虽还未登上历史的最巅峰,但早已在暗中崭露头角,积蓄力量。他身为相王李旦的第三子,自幼便对韦武集团的专权跋扈深感不满,在心中暗暗立下了匡复李唐、重振朝纲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隆基不顾身份,广交豪杰,尤其注重在禁军之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唐朝的禁军,是保卫皇室的核心武装力量,其中 “万骑营” 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万骑营” 最初是唐中宗李显为太子时,挑选的一批精于骑射的勇士组成的私人卫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关中地区的豪门大族,他们武艺高强,装备精良,对皇室有着极高的忠诚度。然而,韦武集团掌权后,为了控制禁军,对 “万骑营” 进行了大肆清洗和改组,将韦氏子弟和亲信安插到 “万骑营” 中担任要职。这些新上任的将领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他们只知贪图享乐,对士兵们百般欺凌,使得 “万骑营” 内部怨声载道。

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机会,他通过自己的亲信、同为高丽人的王毛仲,与 “万骑营” 中的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将领取得了联系。李隆基深知,要想赢得这些将领的信任和支持,仅仅靠金钱和地位是不够的,还需要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于是,他经常与这些将领们一起饮酒作乐,畅谈天下大事,分享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未来的规划。他的豪爽性格和远大抱负,深深地打动了这些将领们的心,使得他们逐渐成为了李隆基的忠实追随者。在李隆基的努力下,“万骑营” 中的许多将士都对他心悦诚服,暗中与他结成了同盟,为日后的政变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除了在禁军中发展势力,李隆基还积极与朝中的有识之士结交,共同商讨对付韦武集团的策略。其中,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倒戈,成为了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崔日用原本是韦武集团的核心成员,与宗楚客等人关系密切,深得韦后的信任。然而,随着韦后野心的日益膨胀,崔日用逐渐意识到韦武集团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他们的所作所为必将遭到报应。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崔日用开始暗中与李隆基接触,并将韦后准备诛杀李旦、太平公主的计划和盘托出。崔日用的告密,让李隆基意识到局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加入了这场反韦联盟。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继承了母亲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在朝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势力。韦武集团的专权,严重威胁到了她的利益和地位,因此她早就对韦后等人恨之入骨。当她得知李隆基有意发动政变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并让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随李隆基,参与到政变的策划和实施中来。太平公主的加入,不仅为李隆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还凭借她在朝中的影响力,为政变争取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和默许,使得政变的成功有了更大的保障。就这样,在李隆基的精心策划下,一个以 “宗室 + 禁军” 为核心的反韦联盟悄然形成,他们在黑暗中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准备给韦武集团致命一击。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公元 710 年 7 月 21 日),这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夜晚,长安城的上空阴云密布,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即将拉开帷幕。

夜幕降临,临淄王李隆基身着黑色劲装,腰佩宝剑,率领着刘幽求、钟绍京等亲信,以及 200 名精锐禁军,悄悄潜入了禁苑之中。禁苑,这座位于皇宫西侧的皇家园林,平日里是皇室贵族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刻却成为了政变的秘密集结地。李隆基等人在禁苑中与钟绍京率领的工匠队伍会合。钟绍京身为苑总监,负责管理禁苑的事务,他手下的工匠们虽然平日里从事着修建宫殿、园林的工作,但在这关键时刻,却成为了政变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工匠们手持斧锯等工具,虽然武器简陋,但他们对韦武集团的痛恨和对李唐皇室的忠诚,让他们毫不畏惧即将到来的战斗。

与此同时,葛福顺、李仙凫等 “万骑营” 将领也率领着各自的部下,按照预定计划,向玄武门和白兽门进发。玄武门,作为皇宫的北门,是进出皇宫的重要通道,也是禁军的驻扎地之一,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而白兽门,则位于皇宫的西北方向,与玄武门相互呼应,共同保卫着皇宫的安全。韦武集团深知这两个门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兵力,由韦播、韦璿等韦氏将领亲自镇守。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手下的士兵早已被李隆基策反,一场致命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葛福顺等人率领着 “万骑营” 士兵,如同一群幽灵般,迅速而悄无声息地靠近了玄武门。此时,玄武门的守军们还在睡梦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葛福顺手持利刃,带领着几名亲信,率先冲入了羽林将领韦播、韦璿的营帐。韦播、韦璿二人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便被葛福顺等人斩杀于床上。随后,葛福顺提着韦播、韦璿的首级,来到了军营之中,高声呼喊:“韦后毒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士兵们看到韦播、韦璿的首级,又听到葛福顺的号召,顿时群情激愤,纷纷表示愿意追随葛福顺,诛杀韦武集团。

在葛福顺成功控制玄武门的同时,李仙凫也率领着另一路 “万骑营” 士兵,顺利地攻占了白兽门。至此,皇宫的两大重要门户都被李隆基的军队所控制,韦武集团的防线被彻底撕开了一道口子。李隆基得知玄武门和白兽门已被攻克的消息后,立即率领着主力部队,从禁苑南门向玄武门进发。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些韦武集团的残余势力,但都被他们迅速击败。当李隆基等人到达玄武门时,葛福顺、李仙凫等人早已在此等候。李隆基看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士兵们,心中充满了信心。他大手一挥,下令道:“进攻皇宫,诛杀韦后逆党,光复李唐江山!”

随着李隆基的一声令下,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入了皇宫。他们分成多路,向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的住处奔去。一时间,皇宫内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一场血腥的厮杀就此展开。韦后从睡梦中惊醒,听到外面传来的喊杀声,顿时吓得惊慌失措。她深知自己的末日来临,于是匆忙逃出寝宫,向着飞骑营的方向奔去。她以为飞骑营的士兵们会保护她,却没想到飞骑营也早已被李隆基策反。当韦后逃到飞骑营时,迎接她的不是保护,而是一把锋利的刀刃。一名飞骑营士兵手起刀落,将韦后斩于马下,随后提着她的首级,献给了李隆基。

安乐公主此时正在梳妆台前精心打扮,她还沉浸在自己即将成为皇太女的美梦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当士兵们冲入她的房间时,她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惊呼,便被乱刀砍死。她的丈夫武延秀也在这场政变中被杀,武氏一族的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上官婉儿得知政变的消息后,并没有慌乱。她手持太平公主草拟的遗诏,带领着一群宫女,来到了李隆基的面前。她试图用这份遗诏来证明自己对李唐皇室的忠诚,希望能够免除一死。然而,李隆基深知上官婉儿在韦武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她的存在对自己来说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李隆基毫不犹豫地下令将上官婉儿斩杀,以绝后患。

经过一夜的激战,韦武集团的核心成员被全部诛杀,其党羽也纷纷落网。至黎明时分,这场惊心动魄的 “唐隆政变” 终于落下了帷幕。李隆基凭借着自己的果敢和智慧,以及手下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成功地推翻了韦武集团的统治,为李唐皇室夺回了政权。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为李隆基日后登上皇位,开创 “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隆政变的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本该是一片祥和之景,可殿内的气氛却紧张得让人窒息。李重茂,这位年仅 16 岁的少年皇帝,依旧身着龙袍,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然而,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迷茫与恐惧,仿佛一只待宰的羔羊,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一无所知 。

在他的面前,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并肩而立,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已经掌控了整个天下。他们的身后,是一群神色冷峻的大臣,这些大臣们或是李隆基的亲信,或是对韦武集团早已心怀不满,此刻他们都站在了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一边,等待着一场权力交接的大戏上演。

就在这时,刘幽求,这位在政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谋士,大步走出队列。他手中高举着一份早已备好的禅位诏书,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诏书中言辞恳切,阐述了李旦的贤德与功绩,称李重茂为了顺应天命,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叔父李旦。李重茂听到这些话,顿时如遭雷击,整个人呆坐在龙椅上,不知所措。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仅仅做了 17 天的皇帝,就要被迫退位。

一时间,太极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重茂的身上。李重茂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既不想失去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又深知自己根本无力反抗眼前的这一切。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太平公主再也按捺不住了。她大步走到李重茂的面前,伸手一把抓住他的衣袖,用力将他从龙椅上拽了下来,同时大声说道:“天下归心相王,此位非儿所宜坐!” 太平公主的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殿内的平静,也宣告了李重茂皇帝生涯的彻底结束。

7 月 25 日,在众人的簇拥下,李旦正式复位为睿宗。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之上,接受着大臣们的朝拜和祝贺。而李重茂,则被降为温王,从此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他的命运,就像一颗被狂风暴雨吹打的浮萍,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奈。这场发生在太极殿的禅位风波,不仅改变了李重茂和李旦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为接下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唐隆政变,这场发生在唐中宗李显驾崩后的宫廷政变,以雷霆万钧之势,终结了韦武集团长达 5 年的专权统治,让李唐皇权重回相王系手中,宛如一阵狂风,吹散了笼罩在大唐上空的阴霾。然而,这场政变的影响,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太平公主,这位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皇室成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以及在政变中的赫赫战功,权势和威望急剧攀升,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她的府邸,每日车水马龙,前来巴结讨好、寻求庇护的官员络绎不绝。朝堂之上,她的一句话,往往就能决定一位官员的升迁贬黜;她的一个眼神,就能让大臣们揣摩许久。太平公主的势力,已经达到了让皇帝都感到忌惮的程度。

而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成功地推翻了韦武集团,为李唐皇室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因此被立为太子,成为了大唐皇位的继承人。然而,他的太子之位,却并不安稳。太平公主,这位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姑姑,如今却成为了他最大的政治对手。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年轻气盛,难以掌控,担心他登基后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于是便试图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皇子为太子,以便自己能够继续把持朝政,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太平公主可谓是不择手段。她在朝堂上广结党羽,拉拢了一大批朝中大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与李隆基展开了激烈的党争。她经常在睿宗李旦面前进谗言,诋毁李隆基,说他心怀不轨,意图谋反;她还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声称李隆基并非嫡长子,不应当被立为太子,试图动摇李隆基的太子之位。而李隆基,也不甘示弱,他凭借着自己在禁军中的深厚根基和朝中一些忠臣的支持,与太平公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一方面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另一方面则在朝堂上与太平公主的党羽展开激烈的辩论,揭露他们的阴谋和罪行。

这场党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政治局势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纷纷选边站队,整个朝廷被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平公主,一派支持李隆基。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斗争愈演愈烈。而睿宗李旦,夹在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他既不想看到自己的妹妹和儿子为了权力而争斗不休,又无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只能在中间徒劳地周旋,试图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然而,这种平衡终究是脆弱的,无法长久维持下去。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一场新的政变,在暗中悄然酝酿。713 年,这场蓄势已久的风暴终于爆发,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了 “先天政变”。他率领着自己的亲信部队,迅速出击,一举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彻底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成功地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唐玄宗。

唐隆政变,虽然在当时看似只是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但它却对唐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结束了韦武集团的专权统治,让李唐皇室重新夺回了政权,还为后来的 “先天政变” 埋下了伏笔。而 “先天政变” 的成功,使得李隆基得以彻底掌控朝政,为他后来开创 “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场政变,清除了武周余孽,重构了中枢权力,让大唐王朝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状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的开元盛世,就此拉开了帷幕 。

唐隆政变本质是李唐宗室对武周外戚势力的绝地反击,16 岁的李重茂成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李隆基的果断与太平公主的权谋,既延续了初唐宫廷政变的铁血传统,也预示着一个属于强势帝王的时代即将到来 —— 当政变的血雨洗净大明宫的台阶,盛唐的曙光正从太极宫的飞檐间悄然升起。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