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哲:“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机遇与挑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2:55 3

摘要:一方面,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增长2.7个,截至2024年实际增长仅为1.9个(年均0.475个),因此为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需同比增长0.8个,相关托位数建设压力可能相对较大

芦哲 刘子博 (芦哲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核心观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共同的收官之年,目前我国在哪些领域距离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或将指引今年各地政府与资本市场的部分投资主线。

一、十四五”规划目标哪些仍待完成?

1.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方面,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项指标可能需要重点突破。

一方面,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增长2.7个,截至2024年实际增长仅为1.9个(年均0.475个),因此为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需同比增长0.8个,相关托位数建设压力可能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单位GDP能源消耗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累计下降13.5%,为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国内需完成3%左右的目标降幅。虽然这一数字较上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幅(3.8%)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上年同期2.5%左右的政策目标值,因此相关任务完成压力仍然较大。

2.从细分领域发展目标看,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民用运输机场、提高核电运行装机容量3个领域可能仍有较大发展压力。

二、“中国制造2025”哪些重点领域的发展仍需突破?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我国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要力争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是文件明确的10个“主攻方向”。我们将上述领域落地至半导体、机器人、航空航天、造船、高铁、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10个具体行业。

经分析,目前在造船、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新材料、高铁、生物医药6个行业,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航空航天、机器人、农机设备、半导体4个行业,我国可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具体而言:

(1)航空航天:未来或需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次数;

(2)半导体:10nm以下的高端芯片生产能力亟需提升;

(3)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仍需拓展、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仍待提升;

(4)农机设备:跻身全球市场份额前10的国内企业数量仍需提高。

风险提示:(1)“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部分目标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最新进展;(2)“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现状可能分析不充分;(3)国际贸易形势等外部因素变化可能导致国内战略目标相应调整。

目录

1. “十四五”规划目标哪些仍待完成?

2. “中国制造2025”哪些重点领域的发展仍需突破?

2.1. 在造船、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新材料、高铁、生物医药6个行业,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2. 在航空航天、半导体、机器人、农机设备4个行业,我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 风险提示

正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共同的收官之年。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论述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2021-2025)的国家战略意图与政府工作重点。作为两大国家级战略的共同收官之年,目前我国在哪些领域距离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或将指引今年各地政府与资本市场的部分投资主线。

1. “十四五”规划目标哪些仍待完成?

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方面,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项指标可能需要重点突破。在《十四五规划》制定的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等目标已提前完成。但一方面,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增长2.7个,截至2024年实际增长仅为1.9个(年均0.475个),因此为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需同比增长0.8个,相关托位数建设压力可能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单位GDP能源消耗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累计下降13.5%,为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国内需完成3%左右的目标降幅。虽然这一数字较上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幅(3.8%)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上年同期2.5%左右的政策目标值,因此相关任务完成压力仍然较大。此外,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压降任务同样值得关注。

从细分领域发展目标看,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民用运输机场、提高核电运行装机容量3个领域仍有较大发展压力。第一,在科技方面,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需提高至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提高至17%以上。但参考2024年实际数据看,2025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需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该数值明显高于2024年对应0.14个百分点的实际值;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需在2024年对应13%的基础上再提高至少4个百分点,上述2项指标的增长压力可能相对较大。

第二,在交通方面,根据《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全国拟新增民用运输机场30个以上,但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统计,2024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263个,较2020年对应的241个仅新增22个。若要完成《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2025年国内需新增民用运输机场8个以上,相关机场建设压力可能相对较大。

第三,在能源领域,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计划达到7000万千瓦;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统计,2024年末我国大陆并网运行的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088.094万千瓦。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2025年国内核电运行装机容量需提高约911.91万千瓦,但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230.9万千瓦,其中2025年预计将新投运5台核电机组总装机612万千瓦的容量。综上考虑,国内核电机组加快建设进度的压力可能也相对较大。

2.“中国制造2025”哪些重点领域的发展仍需突破?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按照文件目标,我国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要力争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从需要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是文件明确的10个“主攻方向”。

为便于定量分析上述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将10大重点领域具体化至10个重点关注行业,分别为半导体、机器人、航空航天、造船、高铁、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

经初步分析,目前在造船、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新材料、高铁、生物医药6个行业,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航空航天、机器人、农机设备、半导体4个行业,我国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较大空间。

2.1. 在造船、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新材料、高铁、生物医药6个行业,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第一,在造船行业,参考Clarksons Research数据统计,2024年是全球造船业非常活跃的一年,造船订单数量创下近1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中国造船业承接了全球超过2/3的订单,是唯一一个扩大了产能的主要生产国。

第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参考Mark Lines与SNE数据统计,依托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厂商,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新能源电池品牌,目前无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我国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均突破50%。

第三,在光伏发电行业,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已经位居全球首位。而参考日本研究机构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以及硅片、多晶硅、金属硅等前期环节的市场份额均超过80%,中国企业已然主导着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所必需的关键部件和材料的供应。

第四,在新材料行业,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在主要电池材料,如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领域均占据着全球市场份额的较大比例。

第五,在高铁行业,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再创新纪录,高铁建成、运营规模居于国际首位。

第六,在生物医药行业,参考医药魔方统计,2015-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药数量爆发。按历年首次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同时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效率提升,从2015年仅占全球创新药首发4%的份额,到2024年接近38%,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2.2. 在航空航天、半导体、机器人、农机设备4个行业,我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2.1. 航空航天:未来或需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次数

参考GUNTHER'S SPACE PAGE数据统计,近年来,美国火箭发射次数明显超过我国,主要由于Space X旗下猎鹰9号等火箭发射次数较多。参考CSIS在2022年的相关估算数据,与国内长征系列相比,猎鹰9号在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方面具备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尤其是Space X目前正在攻关的火箭可回收重复利用技术一旦取得关键突破,相关发射成本优势或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我国在火箭发射成本、回收重复利用等方面或需进一步突破。

2.2.2. 半导体:10nm以下的高端芯片生产能力亟需提升

综合美国商务部、SEMI、BCG等海外研究统计,目前虽然我国大陆在28nm以上的芯片产品、内存、电源、模拟等领域占据了全球生产能力的较大市场份额,但在10nm以下的高端芯片方面,竞争优势较韩国、我国台湾省并不显著,未来我国大陆的半导体装备制造能力仍有待取得更多关键突破。

2.2.3. 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仍需拓展、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仍待提升

自2025年初以来,伴随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大放光彩、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取得圆满成功,关于国内具身智能迅猛发展的乐观情绪长期持续。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一方面,具身智能具备显著经济价值的应用场景仍不完全明朗,特别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目前仅在物流、部分制造业等少数应用场景有所落地,在实践过程中,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解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曾在2024年8月预计上述问题仍需3-5年的时间才能解决。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数据,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但国产化率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2.2.4. 农机设备:跻身全球市场份额前10的国内企业数量仍需提高

我国虽然是全球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国,具备农业生产规模大、农村人口基数大、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等特征。但不同于工程设备领域我国已经具有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全球影响力较大的知名企业,在农机设备领域,2023年全球农机销量前三名分别为日本、欧洲、美国企业,我国发展较为领先的“一拖”品牌市场份额仅居于全球第9,未来农机设备领域的国产品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