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四大行业,包括企业品牌93个(分为历史经典、时代优品和潮流新锐)、区域品牌43个,同时还公布了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42家。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不仅是一份优质产品的荣誉榜单,更是观察中国经济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四大行业,包括企业品牌93个(分为历史经典、时代优品和潮流新锐)、区域品牌43个,同时还公布了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42家。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不仅是一份优质产品的荣誉榜单,更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向的重要窗口。这份名单背后,折射出产业升级与区域特色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趋势,展现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通过这份名单不难看出,入选产品涵盖衣食居用行等多个领域,既有北京同仁堂、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跨越几个世纪的历史经典品牌,至今享誉全球;也有海尔、波司登、安琪酵母等时代优品品牌,在国内外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还有江苏追觅、宁波太平鸟等潮流新锐品牌,近年来市场销售规模增长较快,不断开创消费新场景、引领消费新潮流。
产业升级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这份名单背后,是中国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的缩影。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区域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和重构,使得区域特色进一步显现并逐步深入人心。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绿色发展,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提升,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进而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跃迁,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例如,海尔智家作为山东青岛的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和柔性生产,在极大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当地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区域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消费名品。比如,景德镇陶瓷,通过引入3D打印、新材料技术,升级为高端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同时保留“非遗”技艺,打造“文化+科技”双IP,形成全球陶瓷设计中心;云南咖啡,依托高原种植优势,从原料供应转向精品咖啡品牌建设(如普洱咖啡),建立从种植到烘焙的全产业链,并通过咖啡旅游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这些传统名品焕发新生,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融合文化基因、时代记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学,这种特色化发展路径,使区域产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区域特色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通过发挥地域独特性、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并结合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和全球化视野,能够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到“高质量增长”的跃迁,进而推动产业向更高附加值、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产业与区域双向赋能创造新动能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的发布,是产业升级与区域特色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这种双向赋能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成功的双向赋能需跳出“就产业论产业”或“就地域论地域”的局限,关键在于构建“区域资源—产业能力—市场认同”的价值转化链条。产业升级与区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产业升级与区域特色的双向奔赴,不仅增加了优质供给,更开辟了发展新境界。这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相信在未来发展的新征程上,将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消费名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本报记者 颜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