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带富二代老公凌晨4点摆摊卖菜,婆婆却夸我是他们家的福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4:46 2

摘要:"瞧瞧,那不是宋家大少奶奶吗?这么早出来卖菜?"清晨四点,巷子里的议论声如雾气般漂浮着。

"瞧瞧,那不是宋家大少奶奶吗?这么早出来卖菜?"清晨四点,巷子里的议论声如雾气般漂浮着。

我抬头看了看天,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初夏的晨风还带着丝丝凉意。

我叫林秋雨,是宋家的媳妇。两年前,我嫁给了宋家的独子宋明远。

在外人眼里,我是个攀上高枝的幸运儿,嫁入了本市知名的宋氏食品厂家族。

宋家的大院高墙深院,青砖灰瓦,门前一对石狮子,从我爹那辈起就是普通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所在。

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每天穿着蓝白相间的工作服,站在柜台后面招呼顾客。

那时候,百货公司还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都是紧俏商品,常常需要凭票供应。

宋明远来选购茶具时,我们偶然相识。他不像传说中的纨绔子弟,而是个温文儒雅的青年。

他穿着简单的确良衬衫和西裤,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站在柜台前认真挑选。

"同志,这套茶具怎么卖?"他轻声问道,声音温和有礼。

我取出柜台里的茶具,细心地为他介绍。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我,不是看那些瓷器。

"你笑起来很好看。"临走时,他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让我红了脸。

第二天,他又来了,买了一只玻璃杯。第三天,又是一只茶托。就这样,一连来了七八次,我们渐渐熟络起来。

他说喜欢我眼里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两个月后,他托人带了一封信和一盒糖给我。

信里写着他的心意,糖是城里最好的大白兔奶糖。我们就这样开始了交往。

"明远,你家里人会同意吗?"我曾忐忑地问过。

"我妈常说,她自己就是从小摊走出来的,最懂得什么是真本事。"他笑着安慰我。

三个月后,我们便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天,单位食堂摆了十桌酒席,大家伙儿都来贺喜。

婚后的生活如我所愿,公婆待我不错,丈夫疼我。

婆婆宋兰芳是个干练的女人,虽然现在当家做主,但她对我说话从不阴阳怪气,有事直说,我很感激她的坦率。

公公退休在家,整日摆弄他的留声机和一屋子老唱片,听京剧、评弹,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宋明远接管了家族企业,每天忙碌却也充实。我辞了百货公司的工作,成了全职太太,偶尔帮丈夫料理一些企业上的小事。

宋家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秋天开花时,整个院子都是清香。我常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听收音机,或是看《人民文学》杂志。

日子平静而美好,直到去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原材料风波让宋氏食品厂陷入了危机。

那晚,明远回家已是深夜。我坐在桌前守着一盏台灯等他。他推门进来,脸色灰败,眼里布满血丝。

"吃点东西吧,我热了饭菜。"我起身倒了杯热茶递给他。

他接过茶杯,茶水晃动,溅在手上也没反应。"谢谢。"他机械地说道。

"出什么事了?"我在他身边坐下,打开搪瓷饭盒的盖子。饭菜早已凉了,但我不敢多问,只是静静地等待。

"厂里不行了。"明远终于开口,声音嘶哑,"上游供应商出了问题,原料价翻了三倍,我们的产品线被迫停产。员工工资发不出来,银行贷款也到期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一双手因疲惫而微微颤抖,"三百多号工人,都指望着厂子吃饭呢。"

我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指尖的冰凉。那一刻,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自己小时候的记忆。

那是七十年代末,我爹下岗在家,全家靠我娘摆早市蔬菜摊度日。我记得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帮娘把菜担到市场。

寒冬腊月里,手冻得通红,风吹得脸生疼,但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了。到我参加工作那年,家里已经添了几件像样的家当——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缝纫机,还有一个老式木柜。

"明远,我有个主意,"我轻声说,"我爹娘年轻时就靠早市摆摊度过难关。我懂些买卖的门道,咱们为什么不试试?"

明远愣住了,抬头看我,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半晌才苦笑道:"你疯了吧?你是宋家少奶奶,怎么能去摆摊呢?让人看见,多没面子。"

"什么少奶奶不少奶奶的,我首先是你妻子,是这个家的一员。"我坚定地说,"困难时期,我们更应该同甘共苦。咱自家厂子的关系,拿菜应该不难。早上卖菜,你下午还能处理厂里的事情。"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我都不怕丢面子,你怕什么?老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当家里实在困难的时候,宁愿低头过活,也不能硬撑着等倒下。"

那晚,我们谈到很晚。最终,明远被我说动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骑着自行车去郊区菜市场拿货。凌晨三点,天还黑着,我们就出发了。

我问熟识的摊主要了几捆青菜、萝卜和土豆,又添了些时令水果。路灯下,明远的脸上写满了不适应,但他还是咬牙扛起了沉重的菜篮。

我们将摊位安在老城区的早市口,那里人流量大,靠近几个老居民区。明远搭起简易的木架,我铺上塑料布,摆上蔬菜。

"这是多少钱一斤?"第一个顾客是个上岁数的老太太,拎着网兜,眯着眼打量我们的菜。

"大白菜五分钱一斤,萝卜八分,土豆一毛。"我流利地报价,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帮我娘的日子。

明远在一旁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招呼顾客。他那双养尊处优的手很快磨出了血泡,被菜叶染得青一块绿一块,却从不叫苦。

"你专心称菜,收钱的事交给我。"我对他说,然后把钱串放在他手边。

刚开始的日子很艰难。凌晨起床,天不亮就得出摊,忙到早上九点才收工。回家吃点东西,休息片刻,下午明远还要去厂里处理事务。

我则整理账目、联系供应商,琢磨着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好。晚上,我们早早睡下,为第二天的忙碌养精蓄锐。

"这个价格比别家便宜,你们怎么挣钱啊?"一位老邻居疑惑地问。

"薄利多销嘛。"我笑着回答,"再说了,咱这菜新鲜,客人吃着放心,自然愿意来。"

一周后,我们开始有了固定的客源。路过的街坊们渐渐认出了我们,尽管议论纷纷,却也多了几分敬意。

"听说这是宋家少爷和媳妇啊?宋家厂子是不是出事了?"

"管他呢,人家小两口能吃苦,不容易。"

"这菜确实新鲜,价钱也公道。"

一个月后,"宋家菜摊"渐渐有了名气。我的计算精准,明远的服务周到,我们的菜总是比别家新鲜些、价格公道些。

我开始在小本子上记录每位常客的喜好。李大娘爱吃嫩白菜,张师傅家三口人,常买土豆和茄子,赵医生下班后总来买些新鲜水果……

"秋雨姑娘,你这白菜留两棵,明天我来拿。"老邻居李大姐成了我们的常客,常这样说。

"行,李大姐,我给你挑最嫩的。"我笑着回答,顺手挑出两棵水灵灵的白菜放在一旁。

就这样,我们的小摊生意越来越好。每天收摊回家,我都会仔细计算当天的收入和支出,在一个红漆铁盒里积攒着救厂的钱。

明远也变了许多。以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少爷,现在能麻利地搬运蔬菜,精确地称重,还会与顾客讨价还价。

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但眼神却比以前更加坚定。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每天清晨并肩劳作,深夜相拥而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那天早上特别冷,十一月的寒风刺骨,街上的行人都裹紧了棉袄。我和明远像往常一样四点起床,推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来到摊位。

刚摆好摊,摊位的油灯下,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走来——是婆婆宋兰芳。

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戴着一顶老式毛线帽,面容严肃地站在我们的摊前。

我心一沉,连忙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婆婆宋兰芳一向注重体面,见到我和明远这副模样,不知会有何反应。

明远也慌了神,结结巴巴地叫了声"妈"。

"你们这是干什么呢?"婆婆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为什么不跟家里说一声?"

"妈,厂里的事您也知道,我们......"明远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妈,是我的主意。"我硬着头皮站出来,"厂里困难,我们想尽一点力。"

婆婆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弯腰拿起一把青菜,认真地查看:"摆放得很整齐,价签写得也清楚。"

我和明远面面相觑,不明白婆婆这是什么意思。

"儿媳妇,你可真是我们宋家的福星啊!"婆婆突然说道,眼里满是赞许,"这个主意好,比坐吃山空强多了。"

我愣住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来。明远也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

"别哭,来,我帮你们。"婆婆从包里掏出一条围裙系上,熟练地开始整理摊位。

"妈,您怎么......"明远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你以为宋家是怎么起家的?"婆婆一边摆菜一边说,"你爸创业前,我们也是靠早市摆摊起家的。那会儿,日子比现在还要艰难。"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婆婆。这位在宋家大院里端庄优雅的女主人,居然也有过摆摊的经历?

"那时候,你爸刚从部队转业回来,没有正式工作。我们靠着摆小摊,一点一点攒钱,直到有了第一台面粉机。"婆婆的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您从来没跟我说过。"明远低声说道。

"穷过的日子,有什么好说的?"婆婆叹了口气,"但是,吃苦不怕,怕的是不肯低头。你父亲常说,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遇到挫折时不认输。"

天慢慢亮了,摊前的顾客渐渐多起来。婆婆麻利地称重、收钱,动作比我们还要娴熟。三个人忙得汗流浃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宋厂长,这是您啊?"一位上了年纪的顾客认出了婆婆,惊讶地问道。

"是啊,来帮儿子儿媳妇一把。您要买什么?"婆婆微笑着回答,丝毫不感到尴尬。

"厂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对方关切地问道。

"小困难而已,很快就会过去。"婆婆坚定地说,"宋家的饼干还会回来的。"

那天,我们的摊位比往常忙碌了许多。许多老街坊听说宋家三代同堂出摊,都特意来买菜,有的甚至不讲价,买完就走。

收摊后,婆婆拉着我的手说:"秋雨,你是个好媳妇。明远有你这样的妻子,是他的福气。"

那一刻,我眼眶又湿了。这大半年来的辛苦,这一刻都值了。

"妈,其实......我们这些日子存了点钱。"我从围裙口袋里掏出记账的小本子,"已经有两万多了,能不能帮上厂里的忙?"

婆婆翻看着我密密麻麻的记录,眼睛湿润了:"好孩子,你们真是......"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从那天起,婆婆每天清晨都来帮忙,公公也常来照应。宋家四口人在小小的菜摊前忙碌着,成了早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婆婆动用了她的人脉,联系到了新的原料供应商。

"柳厂长,老姐妹,这次得麻烦你了。"我听见婆婆在电话里说,"宋家厂子困难,你帮帮忙,价格上能通融就通融些。"

就这样,一个月后,宋氏食品厂的生产线重新开动起来。虽然规模比从前小了许多,但总算保住了根基。

工人们也理解厂里的困难,自愿减薪,只为能继续工作。明远感动得几乎落泪,立下誓言一定会带领大家渡过难关。

"都是一家人,同甘共苦。"老工人张师傅拍着明远的肩膀说,"我在你爸手下干了二十年,现在跟着你,一样信任你。"

半年后,宋氏食品厂终于走出了困境。新的供应链建立起来,生产线完全恢复,订单也渐渐增多。

一天晚上,明远拿着账本回来,脸上带着久违的轻松笑容:"秋雨,厂里这个月终于赚钱了!"

我开心地抱住他:"太好了!辛苦你了,这么多月。"

"辛苦的是你。"明远亲吻我的额头,"没有你,哪有今天?"

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头顶是满天繁星。明远突然问道:"你说,咱们的菜摊,还要继续吗?"

我想了想,认真地说:"我想继续。那个小摊,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再说,那么多老街坊都等着我们的菜呢。"

明远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个小摊,是我们的起点,也是宋家的根。"

就这样,虽然宋氏食品厂重新步入正轨,但我和明远依然保留着那个清晨的菜摊,它成了我们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锚点。

厂里的工人们听说后,也常来帮忙,或是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来卖。。

秋去冬来,我和明远的小摊已经经营了整整一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我们就起床准备。

那天,是我们摆摊一周年的日子。我们特意多备了些菜,还准备了一些小糖果,要送给常来光顾的顾客们。

"秋雨,你看看这是什么?"明远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是一对简单的金耳环,不很名贵,却闪着温暖的光。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刚开始摆摊,日子最艰难。"明远握住我的手,"现在厂子好了,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这是送给你的,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一年。"

我眼眶一热,小心翼翼地戴上耳环:"明远,我从没后悔过。这一年虽然辛苦,但我们更亲近了,也更了解生活了。"

"我也是。"明远轻声说,"以前,我只知道厂子是父辈留下的,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创业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创业的艰辛,也明白了守业的责任。"

我们正说着,就看见婆婆和公公一起走来。婆婆手里提着热腾腾的豆浆和刚出炉的烧饼,公公则拿着一个老式收音机。

"来,吃点热乎的。"婆婆递给我们早餐,"这么冷的天,别饿着。"

公公则把收音机放在摊位旁边,调到了一个播放老歌的频道。悠扬的旋律在寒冷的早晨显得格外温暖。

"爸,您今天怎么也来了?"明远惊讶地问。

"一年前的今天,你们开始摆摊。"公公微笑着说,"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四个人围坐在小摊旁,喝着热豆浆,听着收音机里的歌声,感受着家人的温暖。

顾客们陆续来了,看到我们一家四口,都露出会意的微笑。

"宋家的菜摊,越来越红火了。"李大姐笑呵呵地说,"谁能想到,一个卖菜的小摊,能把一个厂子救活呢?"

。"张师傅感慨道,"宋家人能屈能伸,难怪厂子能办得好。"

听着大家的话,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动。。

如今,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我们的摊位上,我总会想起那段共同奋斗的日子。物质的富足固然重要,但那段日子里,我们收获的是更为珍贵的东西——彼此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和劳动的尊严。

在这座城市醒来之前,在摊前的晨光里,我找到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