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的科研团队,天津与河北的种植基地、企业“凑”到一块儿,你出技术、我出资源,近年来培育出了一批好吃又好种的新品种果菜。不光咱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了,种地的老乡们的腰包也更鼓了。
北京的科研团队,天津与河北的种植基地、企业“凑”到一块儿,你出技术、我出资源,近年来培育出了一批好吃又好种的新品种果菜。不光咱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了,种地的老乡们的腰包也更鼓了。
三地携手,究竟培育出了哪些明星品种?美味诞生的背后又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走,跟着记者上地头瞧瞧去。
受访者供图
“航椒”
贴近京津冀市民口味
▌特点 辣香脆 椒形顺直 太空育种
在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的展示桌上,几根被保鲜膜包好的大果螺丝椒很是亮眼。记者仔细打量,发现它不像市场常见的尖椒,而是多了“麻花卷”。
“这些可是上过太空的‘航椒’,不仅长相有特色,吃起来更是口感薄脆、辣劲儿适中,不呛人。”神舟绿鹏市场部总监刘春平看出了记者对口味的好奇,“掰开时能发出‘咔嚓’的脆响,咬一口,辣香很足。”
在前期调研中,神舟绿鹏的育种专家团队发现,辣椒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南方大部分地区及西北地区的人群嗜辣,而北方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偏好中微辣。“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定育种方向,这才有了京津冀百姓餐桌上的这颗受热捧的美味‘螺丝航椒’。”
说起适口航椒背后的“太空试炼”,可着实不简单。科研人员先是将辣椒种子的亲本材料随航天器一起送上外太空,在宇宙射线、真空环境、磁场、微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种子会发生系列突变。回到地球后,育种专家再筛选出携带优质突变基因的品种,通过和现有品种杂交,一代一代选育,最终变成现在独具特色的航椒品种。“相较传统尖椒,太空育种螺丝椒的口味充分考量了北方百姓的饮食习惯,向着‘辣香脆’的风格改良,微辣且辣香味浓,因此培育出的新品种十分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上也能比传统尖椒高50%左右。”刘春平介绍。
“您看这些航椒品种有什么不一样?”刘春平掏出手机,和记者分享不同代航椒的照片,并讲述了育种的有趣细节,“传统螺丝椒虽然螺旋花纹漂亮,但椒形歪歪扭扭不顺直,不利于果品打包运输。现在改良后的椒形顺直,基地种植商品率高,更方便装箱运输。如今的品种也更丰富:按果形分为大果螺丝椒、中果螺丝椒、螺丝线椒,辣味又分为微辣、中辣、浓辣,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口味,让老百姓都能吃到称心合意的国产辣椒。”
2016年,育种成功的航椒在北京和河北廊坊、唐山等地率先试验种植和推广。“当时反响特别好,市场供不应求,农户们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就此打开了华北地区大果螺丝椒的种植大门。此后我们一边在京津冀地区推广,一边进一步改良,几乎每一两年都会迭代,跟着市场需求走,形成了‘航椒系列’,市民更喜欢,农户也能多受益。”刘春平说。
“捷丰寒冠”快菜
天然冰箱育出“抢鲜”美味
▌特点 绿鲜嫩 扛冻 上市早
四月,京郊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片嫩绿的“捷丰寒冠”快菜已经开始舒展身姿。其他快菜品种尚不能种植的季节,“捷丰寒冠”已生长40至50天,抢先闯进了北京的早春市场。“这菜抗冻!种下去不到俩月就能上市,价格也会高不少!”北京菜农老张蹲在地头观察着嫩苗,脸上写满期待。
这份“抢鲜”的底气,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苏同兵和他的团队近十年的研究。
“它颜色绿,好看,适合清炒和打汤,大火快炒或者火锅涮几秒也可以。要是炖肉可就糟蹋了——太嫩,一煮就‘化了’。”在实验室的电脑前,苏同兵向记者展示着嫩绿的“捷丰寒冠”快菜。
说起这件精美的“作品”,时间要拨回到十几年前:苏同兵在南方尝到快菜的鲜美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让北方人在春季也能吃上这么鲜的菜。
可南方的“娇气”品种到了北方就容易“闹脾气”——天一冷就急着抽薹开花,耗掉了体内养分,削弱了品质,失去商品价值。这种现象在农业上叫"未熟抽薹",是困扰北方菜农错季生产白菜类蔬菜多年的心病。
转机出现在发现河北坝上这块“风水宝地”。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4℃至5℃,堪称“天然冰箱”。每年无霜期三个月多一点,前期较长时间的低温能促使快菜抽薹,却也刚好能验证优质品种的“抗抽薹性”。“北京三月就春暖花开了,可坝上五月还在穿冬衣。”利用这两地温度变化的时间差,苏同兵团队探索出了当年播种当年检测抽薹性的高效育种模式。
每年春夏季节,苏同兵的团队就像“赶场”一样从北京频繁奔波于坝上。他们把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种质资源和不同类型的白菜组合,分类种植在坝上的农业基地。“在北京春末收获的种子,正好赶上坝上类似北京春季的气候特征。省去了北京传统育种需要跨年等待试验的烦恼。”
2019年,新品种“捷丰寒冠”经过艰辛育种,终于惊艳亮相。它不仅扛得住低温,能在较冷的时候种植,产量、抗病性、品相也是全面“碾压”同类品种。近几年,在京津冀的越冬和春季大棚里,双层薄膜让棚内温度也能稳稳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就像“羽绒被”一样呵护着快菜苗,更让市民冬季就能品到这美味。
“晚秋播种的春节前就能上市,越冬种植的,在早春乍暖还寒的时候也能上市,收益涨了不少,农户能不乐嘛!”苏同兵算着经济账。今年夏季,他还计划带团队到河北攻关高品质的春夏季快菜新品种。“北方人全年也该吃上更鲜嫩的快菜了,您说是不是?”
“京研雪玉182”萝卜
科研8年打破“洋种子”垄断
▌特点 糖分足 不易糠 成长快
4月,河北张家口尚义县的萝卜田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萝卜育种课题组育种专家张丽缓步走过,仔细打量着一棵棵嫩绿萝卜苗。“别看现在小,一个月后就是‘白美人’了。”在张丽给记者展示的手机视频里,成熟的“京研雪玉182”萝卜看起来光滑饱满,“60天就能上餐桌,冷藏一个月都不糠心,现在可是京津冀地区的‘明星品种’。”
可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老百姓啃的春白萝卜十有八九还是“洋户口”。“进口种子论粒卖,一亩地光种子钱就得小一千元,遇上天气异常还可能绝收。”张丽说着皱起眉头。8年前,她带着团队开始全球“海选”,从23个国家搜罗来415份萝卜种质资源,北京农科院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最令人激动的是团队锁定了名为RsFLC2的耐抽薹关键基因,并且首次在该基因内含子区域发现与耐抽薹紧密相关的大片段插入,从而揭开了春白萝卜耐抽薹的基因密码。“就像在萝卜DNA里装了抽薹预警器,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让新品种研发‘坐上高铁’,原本需要10余年的育种周期,缩短到了5至6年。”张丽说。
选择河北省尚义县作为“试验田”,张丽看中的是这里好似“天然冰箱”的独特气候。坝上地区昼夜温差大,萝卜长得慢,却能攒足糖分;沙壤土既防烂根又助膨大,种出的萝卜个个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种植户老李算过账:以前买“洋种子”提心吊胆,现在用国产种亩产多挣1500块,冷藏车直接拉到新发地。目前“京研雪玉182”已在尚义推广8万亩,在北京夏季鲜食萝卜市场占有率约为40%。
最近去邯郸蔬菜所指导单倍体育种技术时,张丽又带回一瓶组培苗。“最近正忙着做试验,希望能创制出优良的双单倍体系,给抗病、优质育种研发奠定基础。”秦皇岛小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也是张丽团队的“驻扎点”,正在探索“合作社+农户+农科院”的新模式:农户负责种,企业包销售,科研团队管“升级”。目前已安排近30个品种或组合的试验。去年选出的“京红418”和“翠红237”,今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亩。
“09-02”板栗
培育新种十年磨一“栗”
▌特点 香甜软糯 颜值高
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的板栗试验基地,200亩试验田依山而建,上千株不同品种的树木整齐排列。每次来这儿,穿行于树林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研究所兰彦平研究员都会手持电子“定植图”,寻找其中十几棵“特殊”的板栗树——它们正是兰彦平团队在培育的新品种“09-02”。
“09-02”是2009年开始选育的板栗新品种,以燕山板栗为母本,山东红栗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选育而成。“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培育一种兼具观赏性和食用价值的新品种,既适合都市农业,又能产出优质板栗。”兰彦平介绍。2010年,团队在北京将杂交种子培育成实生苗,在密云区的基地培育,直到2015年这些苗木首次开花结果。前后算起来,经过近十年对其生长结果特性、果实表型及食用品质、抗病虫性、抗逆性等指标的观察评估,最终复选出“09-02”这一优良品系。“这个品系继承了母本的优良食用品质,果实香甜软糯,同时保留了父本的红苞特征,观赏性强。”
2024年,“09-02”被嫁接至昌黎试验基地,开始为期4年的区域性试验。“区域性试验是品种选育的关键环节。”兰彦平解释道,“我们要试验它在不同环境下抗性、生长结果习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的稳定性等指标,只有通过严格、规范的区域试验,才能确定是否是良种。”
选择河北昌黎作为试验基地,已成为团队区试的“传统”——燕山地区是中国板栗的优生区,土壤气候条件与北京相似,但土地资源更丰富,有利于扩大试验规模。这些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长期保持着合作,双方在板栗育种、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
目前,“09-02”已进入区域性试验的第二年。兰彦平团队会定期记录其生长结果情况,包括物植物学特征、物候期、主要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抗性等数据。“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品种有望在京冀地区大范围推广种植。”本报记者 张佳琪 孟紫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