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企业层面的个体诉讼,到地方政府的公开抵制,再到13个州联合提起法律挑战,局势迅速升温。
2025年4月,美国政治与经济局势突现裂痕。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等国家加征高达145%的关税政策落地,美国多个州的反应接连升级:
从企业层面的个体诉讼,到地方政府的公开抵制,再到13个州联合提起法律挑战,局势迅速升温。
这一政策究竟触碰了怎样的政治红线?
为何加州率先站出反对,而后又引发多州“揭竿而起”?
特朗普松口背后,是政策调整,还是策略转向?
一、关税风暴的源头:特朗普借IEEPA“单挑全球”
2025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无预兆的背景下,宣布对中国等多个国家加征最高可达145%的惩罚性关税。
其理由依据的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该法原本旨在应对战争与国家安全威胁,但特朗普团队宣称,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构成“经济紧急状态”,需即刻应对。
然而,法律界普遍质疑:IEEPA并未明文授权总统征收关税,特朗普的举动缺乏国会授权,也与过去50年历任总统的做法大相径庭。
这种“越权”行为迅速引起国内多个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经济层面,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关税实施两周内,中国商品价格飞涨,进口库存迅速缩减。
制造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缩水,民众则直面通胀压力。
二、加州率先反弹
2025年4月4日,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在一段题为《致我们全球贸易伙伴》的公开视频声明中,首次代表州政府明确表示不满联邦关税政策。
纽森强调:“加州不是华盛顿”,直指特朗普的征税行为未体现全国民意。
他提醒国际贸易伙伴,加州拥有独立的经济意志,不应因此成为贸易报复的对象。
同时呼吁全球建立新的州际战略合作网络,以保护加州企业与工人利益。
这一声明并非空穴来风。
2023年,加州GDP达3.9万亿美元,2024年进出口总额高达6750亿美元,中国为加州第二大出口市场。这一政策带来的经济冲击,直接影响数十万工人和成千上万家企业。
4月14日,美国非营利机构“自由正义中心”代表五家小型企业,正式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特朗普政府的加税行为违法。
诉讼称,该政策没有国会授权,援引IEEPA的“国家紧急状态”理由站不住脚,构成宪法违规行为。
五家企业中,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提交证词称,单在2025年前四个月就因加税多付出2.5万美元,预估2026年将承担额外120万美元的关税成本。
这场诉讼虽由民间发起,却在司法层面打响了第一枪,为后续州级动作埋下伏笔。
仅仅两天后,4月16日,加州正式向美国加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成为全国首个站出来挑战总统关税权力的州级政府。
纽森在声明中表示:“这项非法的加税政策,正在摧毁加州的经济生态。”
起诉书中称,特朗普政府违宪地绕过国会征税,破坏联邦宪政秩序,要求法院立即叫停此项政策。
作为美国制造业大州,加州受到的打击最为直接。从农业设备到电子元件,多个行业原材料成本飙升,使企业经营难度加剧,部分制造业订单被迫外移或取消。
三、白宫动摇
在外界和内部压力双重夹击下,2025年4月22日,特朗普在一场白宫记者会上首度松口。
他承认:“145%的关税确实偏高”,并表示若中国愿意配合谈判,美方或将下调关税至50%-65%之间。
然而,特朗普仍坚持:“不达协议就按美国的规矩来。”这一说法同时释放缓和信号与强硬立场,引发各界解读不一。
白宫官员在随后的说明中称,关税调整是“策略性谈判筹码”,旨在为中美谈判创造空间。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若美方真诚谈判,应立刻停止施压。”并重申“尊重、平等、互惠”是双方合作的前提。
四、多州合流:13州联合起诉
就在白宫试图平息风波之际,一波更大的反弹正在酝酿。4月下旬,除加州之外,纽约、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特拉华、伊利诺伊、缅因、明尼苏达、新墨西哥、俄勒冈和佛蒙特共11州联合发起诉讼,将起诉州总数提升至13个。
这些州多数由民主党执政,并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部分州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仅对华贸易一项,每年进出口总额高达30至100亿美元,加税后经济代价沉重。
诉讼再次强调,总统不得绕过国会征税,该行为破坏宪法对财政权力的分配原则。纽约州总检察长Letitia James公开表态称:
“总统的行为是疯狂且非法的。”亚利桑那州总检察长Kris Mayes则表示,该州已无法承受这一政策造成的通胀冲击。
此次13州联手,既是对关税本身的反对,也反映出联邦与州权之争的激化。这场政治风暴已经从经济领域外溢至宪政结构层面:
州政府集体诉联邦政府,在现代史上并不多见;各州试图绕开联邦主导,与外国建立贸易合作机制;民主党州系与共和党中央的对抗公开化,呈长期化趋势。若此案进入联邦最高法院审理,其裁定可能对美国总统未来的经济干预权力产生决定性影响。
即便特朗普在白宫表态愿意下调关税,外界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语言游戏”。
高关税政策的本质——对外极限施压策略,并未真正改变。
随着多州诉讼发酵、企业成本持续上升、商品价格走高,美国经济承受力正在逼近极限。
小企业倒闭风险升高,中低收入群体成为物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
从当前态势看,若特朗普不能迅速达成稳定的对华协议,或将影响其在2024年大选中的支持基础。
而各州独立贸易意愿的增强,也可能逐渐侵蚀联邦政府在外交贸易领域的集中权力。
特朗普对华加征145%关税政策,一开始旨在施压谈判,却意外激起美国内部政经结构的深层对抗。
如今,从小企业诉讼到13个州集体起诉,矛盾不仅仅是关税本身,更是对权力边界与宪法秩序的重新审视。
这场政策风暴是否会倒逼美国制度性反思,还是进一步催化政党割裂与州联邦对抗,仍有待观察。
信源:
2025-04-17 12:32·上观新闻 《损失大,忍不了!美国加州“揭竿而起”,要起诉特朗普政府》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