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是在战场上倒下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当那声“你退后,让我来”响起时,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不是在战场上倒下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当那声“你退后,让我来”响起时,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2018年10月11日,一次普通却致命的排雷任务中,杜富国挡在了战友身前。
爆炸夺走了他的双眼和双手,却没能拿走他的信仰。本该从此退役、休养、远离战场的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要留下来。
一个双目失明、双手截肢的军人,为什么执意留在部队?
2018年10月11日,云南边境一场高危排雷任务正在进行。
杜富国与战友在清排一枚极具威胁的加重手榴弹时,危险骤然降临——就在他高喊“你退后,让我来”的瞬间,爆炸发生了。
爆炸威力巨大,最近的战友艾岩只觉得天旋地转,耳鸣剧痛。
当他强忍着冲过去查看时,眼前的一幕让人几乎窒息:杜富国的扫雷服被炸得如同棉絮,满身鲜血,头盔护目镜碎裂,伤势惨烈。
紧急送医后,奇迹般保住了性命,但代价是惨重的——他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在他昏迷的那段时间,部队和医生选择隐瞒了伤情。不是不信任,而是不忍心。
等他醒来,嘴里说的都是“快点恢复,我还要回雷场”。直到38天后,真正的诊断结果被缓缓告知——他永远无法回到那个熟悉的战场了。
那一刻,杜富国沉默了。他不哭不闹,只说:“给我点时间。”
谁也不知道,他在无声的病房里经历了怎样的情绪风暴。他的眼睛看不见了,最灵巧的双手也没了,他的人生仿佛被按下“重启键”。
但那份“我还想回到雷场”的执念,始终没有被摧毁。
很多人不知道,杜富国并非天生优秀。刚进排雷班那年,他理论考试只考了32分。
但他不认命,反复学、反复练,几个月后成绩飙升到90分以上。
短短三年时间里,他排出2400多枚地雷,上千次出入雷场,被称为“雷场尖兵”。
所以那场爆炸,不只炸掉了他的肢体和光明,也炸碎了他辛苦打拼起来的专业能力。他能不痛吗?
伤后恢复期,每隔10天,他都要忍受20多针瘢痕软化针的剧痛注射。而更痛的,是不能再披挂上阵的遗憾。
可他没有躲,没有怨。哪怕伤情严重,哪怕生活已被完全改写,他依旧思考:自己还能为国家、为部队、为人民做点什么?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决定:留下来。
“如果我还活着,就要继续发挥价值。”杜富国说。他开始练习用残肢做平板支撑,用手肘学习写字。
眼睛看不见了,就用嘴记稿,用心记词。他想讲讲排雷战士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为何值得尊敬、为何值得铭记。
2020年3月,他的播音栏目《富国陪你读好书》上线。
节目里,他用自己的声音,把一本本经典作品带给无数听众;他坚持不后期剪辑,不复读,不依赖他人领读——全凭自己一字一句地背诵下来。
无数个黑夜,他在黑暗中重复练习,只为了一个更清晰的发音。这是他自己的“战场”,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新家园。
很多人好奇,杜富国已经伤残,为什么还要留在部队?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沉重:因为那是他的信仰。
杜富国来自贵州遵义一个小山村,小时候路过学校旁的无名烈士墓,听老师讲“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时,他小小年纪便埋下了“为国奉献”的种子。
2010年,他选择参军,主动申请最危险、最艰苦的排雷岗位。他深知那意味着什么——生死之间,一线之隔。
他不是不知道危险。他也不是不知道自己会受伤。但他知道,总要有人冲上去。
他曾说:“一个战士倒下了,还活着,该怎么办?不要扶他,让他自己站起来。”
这句话后来在采访中广为流传,因为太真实,也太令人动容。他真的做到了。
哪怕身体伤残,他也从未离开军队;哪怕站不回雷场,他也没有放弃对“战斗”的定义。部队成了他生命的支点,不仅是职业归属,更是精神归属。
他的家人也因他而感召。弟弟走进军营,妹妹成了护士,在疫情期间请缨前往武汉抗疫前线。
杜家三兄妹,各自在战场、在病房中传承着那份血脉里的铁骨铮铮。
2019年,杜富国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无数人称他为英雄,可他始终不认。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杜富国的故事,从来不止于“牺牲”。他不是一个被动承受苦难的“可怜人”,而是用意志和信仰完成“逆袭”的战士。
他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重建生活、坚持奉献,是对“军人”二字最好的诠释。
他留在部队,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被安排的选择,而是他主动选择的战斗——一种对自我、对信仰、对国家深沉爱意的延续。
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有些人的价值,并不因为他们倒下而结束,而是从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来源:辩一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