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长安深蓝作为中国车企出海的代表性品牌,正经历着高增长与深亏损并存的复杂局面。其凭借技术优势与价格策略在澳大利亚市场崭露头角,但国内市场的毛利率下滑与核心品牌持续亏损,让这家企业的未来充满矛盾与悬念。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长安深蓝作为中国车企出海的代表性品牌,正经历着高增长与深亏损并存的复杂局面。其凭借技术优势与价格策略在澳大利亚市场崭露头角,但国内市场的毛利率下滑与核心品牌持续亏损,让这家企业的未来充满矛盾与悬念。
技术红利与澳洲市场的双重机遇
深蓝汽车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布局,被外界视为其突围全球化竞争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深蓝主打电动(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这一技术路线直击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痛点——增程式技术既能缓解续航焦虑,又符合当地新能源补贴政策导向。截至2025年,深蓝在悉尼、墨尔本等主要城市的充电合作网络逐步完善,为其EV车型的落地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价格策略成为另一张王牌。相比特斯拉、丰田等竞争对手,深蓝在澳大利亚市场以高性价比切入,吸引预算有限但渴望新能源升级的消费者。资料指出,深蓝背靠长安汽车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若能在当地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不过,这一优势的持续性仍存隐忧:澳大利亚本土化服务网络的搭建需要巨额投入,而深蓝母公司长安汽车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已锐减超七成,资金压力可能制约其海外扩张速度。
亏损黑洞与毛利率下滑的转型代价
尽管深蓝汽车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超七成,交付量达24.39万辆,但资料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净利润同比下降35.37%,汽车毛利率自2023年以来持续下滑,新能源车销量及收入占比仍未过半,距离2025年停售传统燃油车的目标仅剩不足一年时间。
高管的动荡加剧了市场疑虑。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离任与集团重组计划,被解读为战略调整的信号。资料中长安汽车在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中强调“新能源效益改善”,但其并未披露深蓝品牌的具体盈利数据,这令外界对其扭亏能力持谨慎态度。更严峻的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深蓝既要应对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的挤压,又需抵御特斯拉的降价冲击,毛利率修复难度陡增。
地缘博弈与供应链安全的长期考验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深蓝的全球化战略蒙上阴影。资料显示,美国政府正酝酿对华关税分级方案,若“战略意义商品”类别被施加100%关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或受冲击。尽管深蓝尚未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但全球供应链的波动可能影响其零部件成本。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乾崑ADS4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深蓝在智能化领域与头部科技企业的深度绑定,但这也使其面临技术依赖风险。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市场的政策红利并非永恒。该国新能源补贴存在阶段性特征,且充电网络集中在主要城市,偏远地区覆盖率不足可能限制深蓝增程式车型的市场空间。资料中提及的“本地销售与售后网络建设”虽是破局关键,但长安汽车2024年现金流“膝盖斩”的现实,让这一目标显得尤为艰难。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