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普工作需突破专业壁垒,通过角色转换、分层传播、平台协作等策略,让医学影像知识从‘机房’走向大众生活。”4月24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起,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支持、鼎湖医疗专业
“科普工作需突破专业壁垒,通过角色转换、分层传播、平台协作等策略,让医学影像知识从‘机房’走向大众生活。”4月24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起,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支持、鼎湖医疗专业支持的“健康中国·医学影像科普作品优秀案例征集项目”启动会现场,多位专家围绕“如何传播优秀医学影像科普作品”展开探讨。
4月24日,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付海鸿(右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吕粟(左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负责人余日胜(左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护师梁莉雯(右一)、鼎湖创始人林斌(左一)围绕“如何传播优秀医学影像科普作品”展开探讨。主办方供图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付海鸿表示,医学影像科普的首要挑战是“角色转换”。做为专业人员的“放射影像技师”需变身成为“翻译官”,将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专业用语转化为白话文和生活类比语言。
例如把“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翻译成“给身体内部拍摄高清照片”的白话文;再用“切西瓜片”的生活类比体层断层扫描原理;再用拟人化的方法将CT比拟为“CT侠”,甚至用“CT侠对抗肿瘤怪”等拟人化表达吸引年轻受众群体。在科普对比剂增强扫描时,可以用动画、动漫的形式展现一位超人,手握拳头,手臂向前,在血管内爆冲的画面,来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对比剂注射时的流速、流量、血管壁承受的压力等等专业内容。
另一方面,要从“高高在上的检查者”变身为“患者的陪伴者、同行者”,通过科普缓解、消除受检者的焦虑、担心、恐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吕粟分享临床经验,面对青少年抑郁患者,通过脑影像直观展示“语言区受损与长期被动倾听的关联”,用故事化解读缓解患者焦虑,让技术报告成为理解疾病的“钥匙”。
针对不同人群的认知习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负责人余日胜提出“分层传播”策略,强调根据受众特点定制科普形式。考虑到老年群体时间充裕且偏好深度内容,可通过图文+案例的形式解析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帮助他们系统理解专业知识。
针对工作繁忙、碎片化时间居多的中年群体,余日胜则建议通过3分钟情景剧短视频讲解CT辐射防护、对比剂副作用等实用内容。该院在抖音打造多个医生网红IP,如“罗夕夕博士”,单条视频最高关注度突破百万,精准触达阿尔兹海默病患者。
此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护师梁莉雯分享线上线下结合科普的经验。据介绍,线下开展628场患教活动覆盖3万人,线上通过小程序自助健康风险测评精准个性化科普,覆盖量达到10万人次,实现“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效率跃升。
科普工作开展之余不能疏忽机制保障。付海鸿提醒,科普作品需严守“科学性+政治性”双红线,建议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部分医院已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从制度层面激发专业人员的创作动力。
医学影像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医患信任的纽带。付海鸿认为,需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流量密码”,让严肃医学知识“破圈”。“当CT、MRI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成为守护健康的‘伙伴’,科普才算真正走进人心。”
责编:王卓
主编:林敬
校对:王真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