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局官微“上海统计”已开设专栏“理论应用”,内容聚焦前沿理论、立足全球视野,以传播现代统计方法、实践和成功案例为主,助推统计人科研水平提高和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欢迎大家及时关注分享。
我局官微“上海统计”已开设专栏“理论应用”,内容聚焦前沿理论、立足全球视野,以传播现代统计方法、实践和成功案例为主,助推统计人科研水平提高和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欢迎大家及时关注分享。
本期推送“中国劳动报酬的‘双循环’结构分解及变动因素研究(上)”,原文于29届全球投入产出学会国际会议(The 29th IIOA conference)汇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周秋华博士生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吴开尧教授合作撰写。
本研究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出发,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劳动报酬双循环结构分解核算模型:(1)将一国劳动报酬总额分解为投入国内循环的劳动报酬与投入国外循环的劳动报酬,后者细分为传统贸易出口、简单全球价值链出口和复杂全球价值链出口三部分;(2)采用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的结构分解方法,核算各部分变动中的内部分配效应、生产结构效应和最终品生产效应三因素的影响结构。
一、模型构建
(一)一国劳动报酬投入双循环分解模型
首先构建一个一般性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世界投入产出表囊括了本国与外国的所有中间品与最终品的流量信息,系统包含了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为研究提供了分析“双循环”的优质框架。它包含了G个国家和每个国家的N个部门中间品和最终品流量信息。具体模型如下表所示。
这一结果将一国总产出分解为参与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的部分,即国内消耗(YD)和出口活动(YE)。出口国外的部分按照贸易模式分解为传统贸易出口(YRT)、简单全球价值链活动(SGVC)和复杂全球价值链活动(CGVC)。传统贸易活动是国内生产要素仅用于最终消耗而跨界的出口活动;简单全球价值链活动,指国内或国外的要素只通过一次跨国流动的出口活动;复杂全球价值链活动,即为一国的中间生产要素被伙伴国使用,旨在为第三国家生产出口产品(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出口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包含的要素至少会跨越两次国界(Wang,2017)。
(二)一国的劳动报酬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DA-LMDI
1.总循环中劳动报酬变动的因素分解
采用因素分解的方法研究劳动报酬的变动。因素分解方法包括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指数分解方法中有著名的LMDI方法,由Ang et al. (1998) 提出的分解模型,其能够对传统指数分解产生的交互项进行完全分解,而且能够有效处理分解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值。运用此方法,一国的总劳动报酬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劳动报酬系数变化部分,该效应反映了劳动和资本的“讨价还价”能力,即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报酬的变化;第二部分为国内乘数变化效应,它的变化来源于国内的中间投入矩阵的改变,反映由一国内部的生产活动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效应;第三部分为反馈变化效应,来源于反馈系数矩阵的变化带来的系统性改变,反映了产品出海反馈又回国这一过程中给劳动报酬带来的变化;第四部分为溢出变化效应,反映了本国中间产品出口到他国,他国出口返回本国后对劳动报酬变化的影响作用;第五部分是最终需求效应,反映了最终需求的变化对一国的劳动报酬变化的影响,既包括了国内需求,也包括了出口需求。
2.各循环劳动报酬变动的驱动因素
SDA-LMDI方法依然能够内循环和外循环下的劳动报酬因素研究中适用。
(1)国内循环
对于国内循环,本文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提供的最终需求部门,最终需求进一步拆分为居民消费(H)、政府消费(G)和投资三个部分 。一国国内循环下的劳动报酬的变化表示为:
(2)国际循环
编撰:上海外国语大学 周秋华
供稿:市统计学会
责编:薛依宜
审核:杨荣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