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企们在中国的打算,只能由大众先来回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8:05 3

摘要: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微博上看到真实热度如此之高的外企公关传播话题了。整个活动中,有超过1600万微博用户参与了互动,提出了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由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为代表的全体在华市场深耕的各品牌负责人亲自回答。

文|江小花

在今年上海车展前,大众不仅带来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大众之夜,还在微博上发起了一次名为“大众请回答”的话题活动。

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微博上看到真实热度如此之高的外企公关传播话题了。整个活动中,有超过1600万微博用户参与了互动,提出了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由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为代表的全体在华市场深耕的各品牌负责人亲自回答。

用户当然是关心大众的,只不过关心大众的用户们在如今的舆论场上未必爱说话,就像周杰伦的原始粉。这一次,大众找到了和他们对话的方式。

而这几年里,在中国汽车市场突然“失宠”的大车企集团们,基本上都选择了在2025年开始重新发声,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合资企业,都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开始发力,以最强的人力资源,和当下能拿出来的未来三年最有针对性的产品计划。

他们将度过未来战斗惨烈的五年,未必所有企业都能穿越这个周期,但一定会通过这五年的发出最后的吼声,给出一个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新格局。

而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打算,只能由大众来率先回答。

这样说,并不是对大众这家企业的迷信,而是历史和现实就是如此这般书写的。

这是第一家跟中国签订50:50合资协议的大集团。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同意了用尽量短的时间实现零部件的完全国产化。最终他们与合资伙伴用十年左右时间完成了这个目标,从而开启了中国车企的大合资时代,也开启了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启蒙时代。

他们快速完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工作。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发展能力的基础。

他们从1984年就建立合资企业,为中国专业汽车人才大规模的培养创造了可能,并以大众严谨的制造文化,给中国汽车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品质制造和标准制造的健康产业文化。

当然,这些历史的细节,可能如今的看官不甚在意。

那么,如果说智能电气化的产业变革,注定是国际大车企们在中国的一次重生,那么大众也是最先做好了重生准备的那一枚。

首先,大众是所有巨头车企中,第一个做出了深度拥抱新能源和智能化动作的车企。这并不是单纯的是指,大众这样一家稳健的航母,会让迪斯这样一任CEO来对整个体系做了三年的深度冲击。

或许很多人对迪斯的任期评价褒贬不一,即便在大众内部也是如此,但是在我看来,他的价值不应该被简单的量化考核,而是用极快的速度让这艘巨舰冲破了通向新能源时代的苏伊士运河。而很多企业,仍然在通往新能源的路上,绕着好望角。

当然,更清晰的是很多实实在在的动作。比如大规模、多元化的在国内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包括战略投资新势力企业小鹏。也包括跟地平线这样显然更具有主流产业合作者质素的智能驾驶企业更具战略性的深度合作,以及跟各家主要智能驾驶企业的多元合作。

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也都在大众之夜看到了。南北大众和金标大众分别亮相了一款新车,事实上在这三款车的背后是一个庞大、完整的产品矩阵,当然这个我签了保密协议不能说。再深入下去,还有背负着来自整个产业的嘲笑继续前行智能座舱板块CARIAD。

三月份我在合肥看到CARIAD的全新系统的时候是很有点惊讶的,在1.0完败之后,2.0的CARIAD已经完全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

其次,大众在纠结时代,保持了对用户的尊重。这非常重要。比如在这几年里,我始终不太理解的一件事,就是一家销量、利润都还主要在燃油车的企业,经常在产品迭代、更新和服务上,表现出对燃油车主的极大不尊重。

而大众是主流车企中仍然在保持燃油动力总成更新迭代的一家。多数企业推出的全新一代燃油车,核心三大件,已经不做换代更新了。

多数车企也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燃油车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结合,比如智能化。

大众是保持燃油车尽量智能化发展的一家,如我们所见,燃油车可能在智能化的发展边界上达不到新能源车的高度,这是客观因素决定的。但是燃油车也绝非无法智能化,做不做,是企业决定的。大众的选择是做。你选择燃油车,肯定有你选择的原因,那我就尽量把燃油车智能化做到可能的水平。

最后是服务,在大众两家合资企业的服务中,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总体权益是一致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根据各自产品的特点,在升级服务,比如南北大众都在尝试部分燃油车的整车终身质保。

作为一家企业,你尽可能地让你在售的产品,保持合理的更新,为选择你的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哪怕有些产品或许已经不代表未来趋势了。这一点很重要,不只是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也在品牌的长远竞争中。

在艰难痛苦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保持所有大企业应该保持的商业价值观,是主流车企需要回答的时代拷问中,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

第三,大众最坚决,也最深入的在中国推进了合资2.0。美美与共的新合资思路,让汽车合资的模式,在协议层面上形成了更合理、更能发挥双方能力,也更能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企业能力的模式。合资企业的低效时代由此走向终结。请注意,在协议层面上,是很关键的表述。很多合资企业宣称进入3.0、4.0时代,事实上在协议层面之外的尝试,并不代表进化。

最后,即便在一种宣称IN CHINA,FOR CHINA的企业中,大众也仍然是最坚定的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众在合资企业中,无论是在创新竞争,还是在产业竞争领域,获得的领先身位,都是大众对中国市场毫不犹疑的重视的结果。

在如何继续做好中国市场方面,大众在近五年里是作为最多、入坑最多、投入最多的大厂,所以在2025这个时间节点上,也是可以对中国市场,做出最多回答的一家。

这一次的“大众请回答”,其实是大众在宣告,和40年前一样,大众再次代表世界,在率先拥抱中国。

来源:autocarweekl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