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时通讯服务(如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虽为发送者提供纠错便利,却使接收者因未读消息被撤回而陷入“信息排除”(out of the loop)状态,引发社交排斥风险。数据显示,63%用户希望隐藏消息撤回通知(Schnitzler et al., 2020),且
即时通讯服务(如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虽为发送者提供纠错便利,却使接收者因未读消息被撤回而陷入“信息排除”(out of the loop)状态,引发社交排斥风险。数据显示,63%用户希望隐藏消息撤回通知(Schnitzler et al., 2020),且多数人因此感到困惑或受伤(Warner et al., 2021)。现有研究指出,社交排斥(如被完全忽视)会影响个体的归属感、自尊、存在意义和控制感(Williams, 2009)。然而,此类研究多聚焦于传统线下场景,对于线上因消息删除导致的信息断层的关注不足。因此,本文拟根据现有研究探讨信息撤回功能是否会构成一种新型社交排斥,进而影响到消息接收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旨在为优化实时通讯功能设计提供参考,以平衡用户权益与心理健康。
消息撤回功能的社会排斥心理机制
随着数字化通信的深度渗透,即时通讯服务已成为社会互动的主要载体(DataReportal et al., 2024)。各类通讯平台(如WhatsApp、微信等)普遍搭载的消息撤回功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数字互动现象,与面对面交流中不可逆的言语表达不同,数字通信允许用户对已发送信息进行追溯性修改(Schnitzler et al., 2020)。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通讯应用用户在过去的某个时刻都看到过他人撤回信息(Warner et al., 2021)。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通常不会让信息完全消失,而是会显示“消息已撤回”等系统提示,这种设计可能引发接收者的负面心理反应,包括困惑、焦虑等情绪体验(Warner et al., 2021)。
现有关于数字通信中社会排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缺位情境,即信息接收者完全未获得任何回复的情况(Wesselmann & Williams, 2017)。这类研究显示,当信息被已读不回时,用户会产生显著的社交焦虑(Mai et al., 2015),且这种排斥体验与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度呈负相关(Lutz, 2023)。实验室研究进一步证实,在群聊情境中被故意忽视的参与者会表现出更强的负面情绪和社会痛苦(Donate et al., 2017)。然而,这些研究未能涵盖数字通信中新兴的、更微妙的社会排斥形式——消息撤回所引发的“信息排除”也被理解为“圈外体验”。
“圈外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排斥形式,指的是个体无法获取群体内其他成员共享的信息(Jones et al., 2009)。根据时间需求威胁模型(Temporal Need Threat Model; Williams, 2009),这种体验会威胁个体的四项基本需求:归属感、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义。研究表明,当信息缺失是由他人故意造成(而非技术故障)时,这种威胁效应尤为显著(Jones et al., 2009)。将这一理论框架延伸至消息撤回情境,可以推测:虽然接收者未被完全排除在对话之外,但特定信息的缺失仍可能引发类似的心理机制(Sarah et al., 2025)。
消息撤回创造了一种矛盾的心理情境。一方面,系统通知明确提示存在被隐藏的信息;另一方面,接收者无法获取该信息的具体内容。这种“部分排斥”状态可能导致接收者产生认知失调——既意识到自己被排除在某些信息之外,又无法评估这种排斥的严重程度。根据Jones和Kelly(2013)的研究,即使是与社会性(非任务性)信息相关的“圈外体验”,也足以引发心理需求威胁。因此,消息撤回可能对接收者的归属感、自尊、控制感和存在意义感产生负面影响,并诱发更强烈的消极情绪。与完全的信息缺位相比,消息撤回可能产生相对温和的心理影响。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排斥程度的不同,完全排斥代表彻底的社交拒绝,而消息撤回则是一种有选择的、部分的信息隐藏。这种区分与社会排斥研究的连续性观点一致,即不同强度的排斥事件会产生梯度式的心理影响(Wesselmann et al., 2016)。然而,考虑到数字通信中消息撤回的高频发生,即使是轻微的心理影响也可能通过累积效应产生显著后果。
消息撤回的两面性:
发送者权益与接收者心理成本的冲突
消息撤回功能在发送端与接收端所引发的双重效应,揭示了数字时代人际互动中一个深刻的矛盾:发送者基于沟通优化的理性决策,往往在接收端被转化为心理威胁的感知体验。这种矛盾的核心在于,撤回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单边行动——发送者掌握着信息存废的绝对控制权,而接收者则被迫面对一个由他人主动制造的信息黑洞。当发送者为规避社交风险而行使撤回权利时(如修正错误信息或缓和冲突),其行为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发接收者的基本需求威胁(Williams, 2009),形成“发送者权益保障——接收者心理成本”的零和博弈。这种动态平衡的打破,使得原本作为纠错工具设计的撤回功能,在实践中演变为数字关系管理中需要精密校准的社会信号——每一次撤回操作都同时传递着技术层面的修正意图和社交层面的排斥暗示。要深入理解这种复杂现象,必须同时考察发送者的策略性使用逻辑与接收者的心理解码机制,以及二者在特定情境下的交互作用。
消息撤回功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纠错工具,更是发送者在人际互动中主动管理沟通风险的核心策略。研究数据显示,68%的发送者因“误发送”(如错误内容、错误收件人)选择撤回,这一行为在高效沟通场景中尤为关键(Warner, 2021)。例如,在紧急事务协调(如会议时间变更)或专业协作(如项目资料传输)中,撤回功能可即时消除误导性信息,避免因信息差导致的连锁反应。然而,撤回的效用远超单纯纠错。在情感密集型对话中(如亲密关系或职场冲突),撤回冲动发言可有效抑制情绪升级,为理性沟通争取缓冲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发送者的撤回决策往往伴随复杂的心理博弈——尽管94.5%的用户知晓撤回功能,但仅22%会频繁使用,反映出对“撤回成本”的审慎考量(Warner, 2021)。发送者需权衡信息价值与社交风险,若撤回行为被解读为“刻意隐瞒”,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但在高语境文化或强关系网络中,撤回反而被视为负责任的体现。此外,撤回功能的“非永久性删除”特性(如WhatsApp保留撤回记录)进一步增加了使用复杂性——发送者既需规避当下尴尬,又需承担历史记录被追溯的可能性。
撤回功能在接收端激发的心理反应呈现多维度的复杂性。当73.5%的接收者遭遇撤回时,信息真空会触发强烈的认知失调——尤其是撤回发生在对话高潮或情绪峰值时(如激烈争论或情感告白),接收者易陷入“叙事真空焦虑”。研究揭示,47.8%的接收者会通过“归因推测”填补信息缺口,其中17.7%将撤回归因于“内容不当”,20.6%指向“隐私顾虑”,而14.7%则直接归咎于“发送者后悔”(Warner, 2021)。这种推测并非随机,接收者会调用“语境化线索”(如对话节奏、双方关系亲密度)构建解释框架。例如,在快节奏的群聊中,撤回可能被合理化为“打字错误”;而在私密对话中,相同行为可能被解读为“信任破裂”。值得注意的是,撤回通知的被动触发机制(如Facebook的“You unsent a message”提示)放大了接收者的心理不适——相较于主动忽略错误信息,撤回行为更易激活接收者的损失厌恶心理。此外,撤回后的沉默应对(75%的发送者不提供解释)会加剧接收者的负面联想,32%的接收者会通过“反事实思维”重构事件(如假设撤回内容包含负面评价),而18%甚至会因过度解读而陷入自我怀疑(Warner, 2021)。有趣的是,接收者的应对策略呈现文化差异,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群体更倾向于“关系维护型解读”(如认为撤回是为避免群体尴尬),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者则更关注“自我保护动机”(如怀疑对方试图操控信息流)。这种认知分歧进一步凸显了撤回功能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潜在冲突。
消息撤回功能的优化建议
如何在保障发送者修正权的同时,维持对话的透明度和连续性?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是否存在更优化的技术方案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信息撤回的需求。自动更正功能的引入代表了一种预防性的解决思路——通过技术手段在错误信息产生前进行干预,从而避免后续的撤回行为及其引发的社交困境。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保留原始信息的完整性,还能维持对话的自然流动,为数字沟通中的错误修正提供了第三条路径。从撤回理由的“事后解释”,到隐藏信息的“柔性处理”,再到自动更正的“事前预防”,这三种方案共同构成了一个应对数字沟通失误的多层次技术框架,每种方案都在不同程度上平衡了发送者的修正需求与接收者的知情权。
“事后解释”——撤回理由的标准化与个性化设计。研究表明,当面对被撤回的信息时,接收者往往会基于有限线索构建主观解释框架而非直接求证(Jones & Kelly, 2013)。这种自我生成的“衔接性叙述”虽然能暂时填补信息空白,但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和印象管理失效。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讯平台可引入智能化的撤回理由提示系统。具体而言,当用户执行撤回操作后,系统可提供包含“误发送”、“内容过时”、“表述不当”等标准化选项的菜单,同时允许自定义说明(如“此消息因涉及隐私信息已撤回”)。值得注意的是,该功能需遵循“先撤回后解释”的时序逻辑,以保障操作的时效性。然而,这种设计可能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能降低接收者的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可能增加发送者的社交压力,并提高接收者对解释的预期值(Warner et al., 2021)。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对该功能的接受度差异。
“柔性处理”——信息隐藏机制的社交价值探索。相较于完全删除,隐藏机制通过保留但折叠争议内容,既维持了对话完整性,又降低了信任危机风险。隐藏信息是基于提高交流的可见性具有潜在价值(Jeffrey et al., 2020),这也可能包括提高错误的可见性。该设计借鉴了开源协作平台的经验,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视觉降级、内容折叠和状态标签等方式。在GitHub上,“偏离主题、过时或已解决”的评论可以被隐藏起来,“以保持讨论的集中性”(GitHub, 2020),即时通讯的用户也可以隐藏他们的信息。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对已删除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因此允许用户隐藏而不是删除信息可以减轻一些可能产生的负面看法。研究发现,当用户知晓信息可被追溯时,对撤回行为的负面解读率显著降低,但过度使用隐藏功能可能导致对话线索断裂(Warner et al., 2021)。建议平台设置合理的自动解锁周期,并建立接收方申请查看机制,在保障发送者修正权的同时维护对话透明度。不过,虽然隐藏信息有助于历史错误的补救,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功能是否有助于提高透明度,从而保持对话的连续性。
“事前预防”——智能更正的自动化实现路径。一些参与者更喜欢手动更正信息而不是删除信息,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有人建议人们可以将现有的基于文本的计算机通讯媒介更正信息的方式正式化和自动化(Warner et al., 2021)。例如,一些参与者手动更正通信中的错误(如使用星号*来更正时间)。虽然主要基于桌面的信息平台允许编辑信息(如Slack、Teams),但目前大多数主要基于移动的信息工具(如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都不支持这种编辑功能。我们可以推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用户界面限制和主要使用环境(如工作环境与社交环境)。然而,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可以自动检测移动信息应用程序中的这些手动更正(例如,“对不起,我想说的是下午1点,而不是下午2点”),并更正原始信息,从而消除了撤回信息和浏览移动系统界面来编辑信息内容的需要。这些形式的纠正系统可以通过纠正错误信息或更新过时或不再相关的信息来缓解混乱,从而有助于提高对话质量。这种方案不仅能保留原始对话的连贯性,还能显著提升沟通效率,但需要注意避免过度自动化带来的用户控制感削弱。建议采用“半自动化”模式,对高风险错误主动提示修正,对其他情况保持被动响应,同时建立完善的版本控制机制以供必要时追溯。这种分层设计能在保障沟通准确性的同时,尊重用户的自主决策权。
消息撤回功能的矛盾本质揭示了数字时代人际互动的深层悖论:技术赋权与心理安全性的失衡。作为新型社会排斥的媒介化实践,撤回行为通过“可见的缺席”重构了传统排斥理论中“完全忽视”与“部分排斥”的边界,其模糊性加剧了接收者对社交威胁的感知不确定性。这种数字交互特有的张力,不仅挑战了现有社会排斥理论的解释边界,更暴露出技术工具理性对人际信任生态的潜在侵蚀。未来数字文明的发展需超越功能优化的单一逻辑,构建以心理安全为基点的技术伦理框架,使技术设计从效率至上转向对人性脆弱性的系统性关照,最终实现数字工具与人际关系的共生演进。
参考文献:
DataReportal, We Are Social, & Meltwater. (2024, January 31). Digital, 2024: Global overview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4-global-overview-report
Donate, A. P. G., Marques, L. M., Lapenta, O. M., Asthana, M. K., Amodio, D., & Boggio, P. S. (2017). Ostracism via virtual chat room—Effects on basic needs, anger and pain. PloS one, 12(9).
GitHub. (2020, September 31).Managing disruptive com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docs.github.com/en/github/building-a-strong-community/managing-disruptive-comments
Jones, E. E., & Kelly, J. R. (2013). The psychological costs of knowledge specialization in groups: Unique expertise leaves you out of the loo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1(2), 174-182.
Jones, E. E., Carter-Sowell, A. R., Kelly, J. R., & Williams, K. D. (2009). I'm out of the loop': Ostracism through information exclus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2(2), 157-174.
Lutz, S. (2023). Why don’t you answer me?!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to) ostracism via messengers on users’ fundamental needs, well-being, and coping motivation. Media Psychology, 26(2), 113-140.
Lutz, S., & Büttner, C. M. (2025). “This Message was Deleted”: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eing Out of the Loop During Messenger Use. Media Psychology, 1-25.
Mai, L. M., Freudenthaler, R., Schneider, F. M., & Vorderer, P. (2015). “I know you’ve seen it!” Individual and social factors for users’ chatting behavior on Faceboo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296-302.
Schnitzler, T., Utz, C., Farke, F. M., Pöpper, C., & Dürmuth, M. (2020). Exploring user perceptions of deletion in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ybersecurity, 6(1).
Treem, J. W., Leonardi, P. M., & Van den Hooff, B. (2020).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communication visibility.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5(1), 44-59.
Warner, M., Lascau, L., Cox, A. L., Brumby, D. P., & Blandford, A. (2021). “Oops...”: Mobile Message Deletion in Conversation Error and Regret Remedi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1-13).
Wesselmann, E. D., & Williams, K. D. (2017). Social life and social death: Inclusion, ostracism, and rejection in group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5), 693-706.
Wesselmann, E. D., Grzybowski, M. R., Steakley-Freeman, D. M., DeSouza, E. R., Nezlek, J. B., & Williams, K. D. (2016). Social exclusion in everyday life. Social exclusion: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reducing its impact, 3-23.
Williams, K. D. (2009). Ostracism: A temporal need‐threat mode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 275-314.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