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连长住院看上手术室护士并结婚,可有的战士怕见这位护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1:08 2

摘要:"小王,你小子再磨蹭,就该赶不上返乡的大巴了!"李班长的吼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一喊,让我恍惚间还以为是当年在部队集合的场景。睁开眼,才发现自己已经躺在老家的木床上,窗外的阳光已经很足了。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小王,你小子再磨蹭,就该赶不上返乡的大巴了!"李班长的吼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一喊,让我恍惚间还以为是当年在部队集合的场景。睁开眼,才发现自己已经躺在老家的木床上,窗外的阳光已经很足了。

转眼间,退伍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当看到电视里播放阅兵式,或者听到那些熟悉的军歌,我的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回那段军旅岁月。

那是1978年的春天,我刚满20岁,从农村被征兵到了空军某部。记得刚进部队那阵子,连被子都不会叠。家里虽然也是早起干活,但从来没见过早上5点半就得起床的阵仗。那时候连队的铃声一响,吓得我从床上弹起来,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常常是袜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起床啦——"每天早上,伴随着哨音,我们宿舍的老李就会第一个跳下床,然后挨个拍我们的被子。"小马,天亮了,再不起,今天又该被连长点名批评了!"

早操、站岗、训练,样样都是新鲜事。记得第一次站岗,紧张得连"立正"的姿势都不对,手里的枪沉得要命,两条腿站久了就发抖。

"站直了!挺胸收腹!目视前方!"班长一遍遍地纠正我的姿势,"你小子打小在田里弯腰插秧,腰都弯了!得重新练!"

刚开始晚上放哨,最怕的就是困。冬天夜里北风呼呼地吹,冻得直哆嗦还不敢动。偶尔听到远处的狗叫,吓得我心扑通扑通直跳。有一次实在困得不行,靠在岗亭上打了个盹,结果被夜查的排长逮个正着,罚我抄三遍《守则》,站了一周的夜岗。

部队的伙食比起家里可强多了。记得每周五的红烧肉和蛋炒饭,那可是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那个年代,肉可是稀罕物,回家都未必能吃上。每次吃饭,我和老乡小张总是第一个冲到食堂,生怕晚了就没肉吃了。

"饭菜香喽!"食堂老王的吆喝声一响,队伍立马排得老长。记得夏天的时候,食堂里热得跟蒸笼似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可我们抢着排队的劲头一点不减。

"诶,你说咱们杨连长怎么最近老往医院跑啊?"有一天吃午饭时,小张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我。

"听说是胃病犯了,去医院看病呢。"我边扒饭边回答,那会儿食堂的白菜炖豆腐,我吃得正香。

"胃病?我看不像。"一旁的老王插嘴道,一边用筷子夹起一块肉,一边压低声音,"前天我去医院送通知书,看见咱们连长在手术室外面站着,跟个小护士说说笑笑的,笑得跟刚分到肉票似的。"

"手术室?连长生病做手术了?"我有点惊讶,嘴里的饭差点喷出来。

"哪是啊!那姑娘是手术室的护士,长得可水灵了,皮肤白得跟刚洗的萝卜似的,说话声音细声细气的,穿着白大褂站那儿,跟天上下凡的似的。"老王咂咂嘴,"我看咱们杨连长这是有情况啊!"

这个消息很快在连队里传开了。我们住的那间宿舍,晚上熄灯后总爱聊八卦,这下可抓住了话题。

"听说那护士才二十出头,家里是附近农村的。"小刘躺在上铺,一边嗑瓜子一边说。

"杨连长都三十多了吧?"老张在黑暗中问道。

"那咋了?城里姑娘都爱找当兵的,多体面!"老李接话道,"我姐就嫁给了一个转业军人,现在在县里当干部呢!"

不出我们所料,半年后,连长真的和那位手术室的护士结婚了。婚礼在医院的礼堂举行,连队去了不少人。我们几个新兵,头一次参加这种场合,既兴奋又拘谨。看着平时严肃的杨连长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在穿白裙子的新娘子身边,笑得见牙不见眼,莫名觉得有点陌生。

"来,同志们,今天咱们不醉不归!"杨连长举杯的时候,红光满面,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婚礼现场摆了十几桌,菜很丰盛。有红烧鱼、清蒸鸡、炖排骨,还有几样凉菜,连队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好菜。我们几个刚入伍的新兵,见了这阵势,都埋头猛吃,连碗都没抬。

有意思的是,连里有几个平时胆子很大的战友,这时候却躲在角落里,怎么叫都不肯上前敬酒。特别是平时最调皮的小刘,整个婚礼都缩在人群后面,脸色煞白。

"怎么了这是?平时嘴最碎的小刘,今天怎么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我趁着上厕所的功夫,看见小刘躲在走廊的柱子后面,就凑过去问他。

小刘一脸尴尬地挠头:"老马,你不知道啊!上个月训练的时候,我从爬杆上摔下来,胳膊划了一道大口子,去医院缝了五针。就是连长的媳妇给我缝的!"

"那不挺好吗?咱连长的媳妇手艺肯定好啊。"我还是不明白。

"好个屁!"小刘压低声音,满脸痛苦,"那针扎得我疼死了,我当时疼得直叫唤,眼泪鼻涕一大把,丢死人了!现在看见她我就腿软!"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大老爷们,这点疼就受不了啦?"

"你是没感受过那针扎的滋味!"小刘摸着自己的胳膊,好像还能感受到那疼痛,"关键是,现在她可是连长的媳妇啊!我怕见了她,连长会想起我当时在手术台上哭鼻子的样子,以后训练时加倍操练我怎么办..."

婚礼上的这一幕成了我们连队的笑谈。尤其是老张,每次小刘犯错被罚站,他就会在一旁小声嘀咕:"小刘啊,要不要叫连长媳妇过来给你打针啊?"一句话就能把小刘吓得直哆嗦。

后来,每次有战友受伤去医院,我们都会起哄:"是不是又要去见连长的媳妇啊?记得别哭鼻子啊!"连队里没少拿这事开玩笑。有几个胆小的,宁可忍着伤痛,也不愿去医院,生怕遇上连长的媳妇。

倒是连长,自从结了婚,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活力了。训练时更有耐心,晚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查铺查哨了。大家私下都说,这是有了媳妇,人变温柔了。

"连长现在脾气好多了,"老李有一次对我说,"以前查铺被子没叠好,要罚蹲马步的,现在就说'下次注意'就完事了。"

"其实连长媳妇人挺好的,"后来去医院打针的张小六回来告诉我们,"她还问我是不是杨连长手下的兵,说让连长对我们别太严厉。还给我多包了一颗奶糖呢!"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得了重感冒,烧到39度,头疼得厉害。杨连长亲自开车送我去了医院。在医院走廊上,正好遇到了他媳妇下班。

"这是我们连队的小马,发高烧了。"杨连长介绍道。

"来,我看看。"连长媳妇摸了摸我的额头,皱起眉头,"烧得不轻啊,走,我带你去打点滴。"

她带我去了诊室,动作很麻利地给我扎针。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不敢看那针头。

"放松点,很快就好了。"她的声音很温柔,和在连队看到杨连长发火时的样子完全不同。

"嫂子,"我鼓起勇气问,"您当时是怎么认识我们连长的啊?"

她笑了笑:"他来看胃病,碰巧我值班。那时候他可倔了,说不用打针,扎一下就疼得直皱眉,还嘴硬说'没事'。"

她一边帮我调点滴速度,一边继续说:"后来他经常借故来医院,问这问那的。有一次还带了一盒从北京出差带回来的巧克力,说是'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她忍不住笑起来,"送的时候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听她这么说,我突然觉得那个平时严肃的杨连长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亲切了。原来领导也有紧张害羞的时候啊。

"嫂子,那您为什么会喜欢我们连长啊?"我又问了一个大胆的问题。

她整理着药品,笑了笑:"军人嘛,有担当。再说了,你们连长人挺好的,对战士们严格,是因为他负责任。"

那次生病,我在医院住了三天。连长媳妇每天都来看我,还偷偷给我带了些水果和点心。出院那天,她叮嘱我多喝水,注意休息。看着她忙碌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连长会被她吸引了。

岁月匆匆,当兵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转眼间,我在部队的服役期限就到了。临走那天,杨连长特意找我谈话。

"小马,这几年你表现不错。退伍了也别松懈,回去好好干。"杨连长拍着我的肩膀说。

我点点头,突然想起了什么:"连长,能冒昧问一句,您当初是怎么认识嫂子的?"

杨连长笑了:"还不是因为胃病!那会儿天天吃方便面,胃都吃坏了。去医院看病,她正好是值班护士。一来二去,就这样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要不是当时胃疼得实在受不了,我可能就不会去医院,也就不会认识她了。有时候,吃点苦头也是好事。"

听了这话,我若有所思。在部队这几年,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站过的岗,受过的累,现在想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像杨连长说的,有时候吃点苦头,反而可能遇到生命中的好事。

退伍那天,我背着行李走出营门,心里有说不出的不舍。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生活了几年的地方,风吹动着营区的旗帜,远处传来新兵训练的口号声。

临走前,连队的战友们给我塞了不少东西:小刘送了他从家里带来的泡菜,老李送了一本他写满笔记的日记本,还有杨连长和他媳妇一起送的一件毛衣,据说是嫂子亲手织的。

"穿上保暖,别感冒了。"临别时,连长媳妇叮嘱道。此时的她已经怀了孕,肚子微微隆起。

"嫂子,等孩子出生了,我一定回来看看。"我承诺道。

"好啊,到时候给孩子当干爹。"杨连长笑着说。

就这样,我带着满满的回忆和不舍,踏上了返乡的路。那时候农村还很穷,我的行李就是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军装和战友们的礼物。

如今,回想起那段军旅岁月,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杨连长和他媳妇的模样,想起那些不敢去医院的战友,想起那些一起站岗放哨、一起训练的日子。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是我们的成长,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却在记忆里,永远鲜活如昨。

后来,我回过几次部队。杨连长的孩子都上中学了,他自己也升了职。而那些当年不敢去医院的战友们,有的转业了,有的当了排长连长,有的回了家乡。大家聚在一起,总会提起那些年的故事,然后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军旅生涯,给我留下的不只是肩膀上的老茧和双手的粗糙,更多的是那些难忘的人和事,那些在平凡岁月里闪光的瞬间。它们像种子一样,在我的生命里生根发芽,让我懂得了责任、担当和珍惜。

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阅兵式,我就会想起那个曾经站军姿站得腰酸背痛的自己,想起那个因为打针而躲着连长媳妇的小刘,想起杨连长看着媳妇时笑得傻乎乎的样子。那些记忆,就像老照片一样,泛黄却珍贵,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