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年代苏联,王明和妻子孟庆树还有两个儿子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王明已步入花甲之年,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他,此刻眼神中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60年代苏联,王明和妻子孟庆树还有两个儿子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的王明已步入花甲之年,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他,此刻眼神中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而他的妻子孟庆树,尽管已50多岁,却风采不减当年,她的美丽与气质,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王丹芝和他年轻时简直一模一样,小儿子王丹丁则长得比较像母亲。
提及王明,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虽说他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总体而言,他的过失更多。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主要负责法律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身体有病,他多次前往苏联治疗。
1956年,王明最后一次前往苏联后,便不再归国,和全家一起在苏联定居,直到1974年病逝,王明被葬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相比较于王明的一条不归路,孟庆树可以说有着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孟庆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的名门望族,早年间,孟庆树在黄埔军校女生队学习期间,便有着校花的美誉。
她的美丽与聪慧,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20世纪20年代末,孟庆树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她出众的容貌和独特的气质,一下就把王明吸引住了。
当时,离开祖国来到中山大学的这批青年,大多正值青春妙龄,在充溢着生机和浪漫氛围的中大校园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开朗舒适的异国情调,青春儿女风纵云合,恋爱之风盛行,许多人先 后结为革命伴侣。
刚满十六岁的孟庆树,正处在人生中最青春靓丽、如花似玉的年纪,她身材修长挺拔,一双眼睛又大又亮,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说话轻声细语。
上面照片中是延安时期的孟庆树,穿着军装军帽,笑起来非常甜美可爱,一双眼睛弯弯的像月牙一样。
在校园里,她可是出了名的“风云人物”,有人半开玩笑地封她个“美女皇后”的称号,在学校里说是“白月光”的存在也不为过。
自从孟庆树的身影在校 园出现之后,23 岁的王明,就被这位落落大方,靓丽动人的安徽小同乡所倾倒。
孟庆树刚迈进学校的时候,王明早就已经在学校里名声在外了,大家都对他有所耳闻,不过呢,要说起王明的身高,那可实在是不太起眼,跟他那响当当的名气比起来,反差可大了去了。
但是孟庆树对王明,心里头更多的是一种敬重,压根儿就没把他当作自己会倾心、会考虑成为伴侣的那个人。
从这张和周总理等人的合照中能看出来,他长得确实挺矮的,站在人群里,估计也就一米五几的个头,就像个还没完全长开的小少年似的。
面对孟庆树的拒绝,王明并没有因此却步,而是咬定青山,紧追不舍,1929 年 3 月王明第二次从苏联回国后,分配到中共上海沪东区妇委会工作。
1930 年初,孟庆树从国外回来了,组织上安排她到上海去开展妇女工作,说来也巧,王明也在上海,可孟庆树心里对于到底要不要接受王明的心意,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个准主意。
王明对孟庆树一往情深,一门心思就想把孟庆树追到手,他也不管孟庆树心里咋想的,主动得很,一逮着机会就邀请孟庆树。
今天请她去餐馆吃顿好吃的,明天又拉着她去公园散散步,要不就陪着她在马路上慢慢溜达,再不然就一起去看场电影。
孟庆树也在观察,她看到王明这个昔日的中山大学“无冕之王”成了时常挨批评的对象,又开始有意疏远王明。
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经常到沪 东区一些纺织厂劳动,调查情况,她表现积极,工作出色,颇得同志们的好评,有一段时间,为摆脱王明的约会,孟庆树干脆经常换住址,故意躲开他。
可王明那是铁了心的要追到孟庆树,那时王明是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手中权力极大,对孟庆树极尽照顾之能事,在王明的热烈追求下,孟庆树最终与他走到了一起。
王明心里头特别清楚,能跟孟庆树走到一起那可太不容易了,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段感情,平日里,他对孟庆树那叫一个无微不至,关怀得简直到了极致。
他心里头有好多好多对孟庆树的爱意,就专门拿起笔来,给她写了五十多首诗。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中,不管遇到多大的狂风暴雨,他们都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一直携手走到了白头,共同度过了整整 44 年的漫长岁月。
特别是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之后,王明的身体被折腾得千疮百孔,各种疾病都缠上了他,整个人长期只能躺在床上,动都动不了。
孟庆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一点儿都不嫌累、不嫌苦,日日夜夜悉心照料着王明。
有好几次,王明病情严重得都到了生死边缘,是孟庆树一直守在他身边,硬是把他一次次从死神的手里给抢了回来。
在王明政治生涯那起起落落的日子里,孟庆树就像一棵坚韧的大树,坚定地陪伴在王明身旁。
1937年11月,王明、孟庆树从苏联回国抗战,将在莫斯科出生的女儿王芳妮留给当时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当养女。
除此之外,孟庆树还为王明生下了两个宝贝儿子,大儿子叫王丹芝,二儿子叫王丹丁,大儿子是1939年在延安出生的,二儿子是1945年在延安出生的。
孟庆树对两个儿子的疼爱,那真是毫无保留,甚至都有些过头,近乎溺爱了,她特别舍不得孩子们离开自己身边,所以一直把孩子们留在家里,连小学都没让他们去上。
大儿子王丹芝长大些后,就直接去读初中了,可没读多久,就跟着父母去了苏联。
从1950年一直到1953年,王明因为身体不好,去莫斯科治病养病,这一去就是三年多。
1953年12月9日,王明的病情有了好转,他就带着孟庆树、两个儿子,还有保姆陈启珍一起回到了国内,回来后,他们就住进了孟公府2号的家里,从此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北京,王明和妻子孟庆树及两个儿子在住所前的一张合影,这时王明唯一的女儿王芳妮还在苏联,照片中的一家人看上去其乐融融,很是温馨。
1955年初,王明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再次住进北京医院,医生建议他做胆囊切除手术,王明、孟庆树心有余悸,竭力反对。
虽说已经治过病,但是病根就没有彻底除掉,还时不时的我会发作,王明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他的体重更是直线下降,原本还有60公斤呢,可后来瘦得只剩下40公斤了。
在国内治疗一段时间后,王明的病情没有根本好转,于是,他再次向中央提出赴苏治病的要求,经党中央同意后,他们办理了出国手续,乘飞机去莫斯科。
因王明病重,只好用担架把他们送到机场,王明去苏联以后,秘书田书元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给他寄钱、物、药、报刊等,并经常派人去看望。
王明在苏联养病的时候,待遇那叫一个好,他每个月都能照常领到全部工资,生活上不管是要药品、要物资,还是要用人,只要他提出来,政府都会想办法满足他。
为了照顾他,政府先后派了西医、中医、护士、警卫员、保姆等好多人去苏联为他服务,要是他对哪个人不满意,随时都能把人给撤换掉。
王明的工资级别是行政五级,孟庆树是八级,他们的工资都由秘书田书元代领,然后换成卢布,每半年一次寄到苏联去,总共是3300个卢布。
王明一家在苏联安顿下来之后,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决定——加入苏联国籍,这个决定在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大儿子王丹芝,虽然是在中国呱呱坠地的,但他在苏联接受了教育,深受苏联文化的影响。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苏联红军中的一名军官,他的婚姻也成了两国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生动写照,他和一位当地女性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苏联解体那段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王丹芝没有丝毫回国的想法,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了俄罗斯。
女儿王芳妮,成年后做出了一个在那个年代女性中极具突破性的决定——加入苏联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投身空军事业可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二儿子王丹丁,则成为一名中俄文化使者,他的工作既是传播中华文化,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成为两国文明之间的纽带。
1974年3月27日那天,王明拖着被病痛折磨得虚弱不堪的身体,强撑着开始整理一些书稿。
仅仅过了四天,王明就在他莫斯科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带着满心的遗憾,客死异国他乡,享年 70 岁。
时间一晃就到了 1983年9月5日,孟庆树也在莫斯科因病离世,去世的时候 72 岁。
她走后,按照安排,和王明一同安葬在了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从此,他们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相伴长眠。
书摘——揭秘王明落寞的后半生及其家人2008年05月09日
《 书摘 》——王明沉沦莫斯科的不归路 2012年07月01日
寿县新闻网——孟庆树妇运领袖2019-05-22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