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爆发了一场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激进组织“抵抗阵线”宣称对此负责,而印度安全机构指出,该组织实为巴基斯坦恐怖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 LeT)的分支。这场袭击再次将“虔诚军”
文|若虚先生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爆发了一场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激进组织“抵抗阵线”宣称对此负责,而印度安全机构指出,该组织实为巴基斯坦恐怖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 LeT)的分支。这场袭击再次将“虔诚军”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南亚地区最危险的恐怖组织之一,“虔诚军”的触角已渗透至克什米尔冲突、印巴地缘博弈乃至全球反恐格局中。
“虔诚军”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战争期间,由巴基斯坦宗教领袖哈菲兹·穆罕默德·赛义德(Hafiz Saeed)创立。其最初目标是以“圣战”名义对抗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并得到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和美国中情局(CIA)的暗中支持。随着苏联撤军,该组织将矛头转向印度,宣称要“解放被印度压迫的克什米尔穆斯林”。
赛义德以宗教学校(Madrasa)为基地,宣扬“泛伊斯兰主义”,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国”。至90年代,“虔诚军”已拥有135所宗教学校、16个分支及医疗机构,形成集军事训练、意识形态灌输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网络。1993年,该组织首次在印控克什米尔发动袭击,标志着其从“抗苏先锋”转型为“反印主力”。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虔诚军”频繁袭击印度军事与平民目标。包括:
2001年印度议会袭击案:导致14人死亡,几乎引发印巴全面战争;
2005年10月新德里袭击;
2005年12月班加罗尔袭击;
2006年7月孟买火车连环爆炸案:约19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成为印度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恐袭之一。
这些行动不仅激化印巴矛盾,也为该组织赢得了巴基斯坦国内极端势力的资金支持。
“虔诚军”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部分成员曾在阿富汗接受训练。2008年孟买恐袭中,10名武装分子通过海路潜入印度,袭击泰姬玛哈酒店等西方游客聚集地,造成164人死亡,包括6名美国人。美国调查显示,袭击者与“虔诚军”直接相关,其战术设计(如针对西方人质)带有明显的“基地”风格。此次事件后,联合国将“虔诚军”列为全球恐怖组织,美国悬赏1000万美元通缉赛义德。
在组织架构上,“虔诚军”采用“军政合一”模式。其军事分支负责策划袭击,成员多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与克什米尔地区。政治分支“达瓦慈善会”以宗教慈善为掩护,负责募集资金并招募青少年。美国估计其年度预算超1亿美元,主要依赖海湾国家捐款与巴基斯坦民间支持。
2019年,印度废除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后,“虔诚军”组建分支“抵抗阵线”(The Resistance Front, TRF),宣称要“驱逐印度定居者”。该组织以本土化策略规避国际制裁,通过社交媒体招募青年,并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袭击模式。2025年帕哈尔加姆恐袭即由其策划,枪手专挑印度教游客下手,试图激化宗教矛盾。
尽管巴政府于2002年迫于美国压力取缔“虔诚军”,但赛义德仍以“达瓦慈善会”领袖身份公开活动。印度指控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为其提供庇护,而巴方则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引渡。这种“明禁暗扶”的策略,使“虔诚军”成为巴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非对称筹码”。
如今,“虔诚军”日益成为撕裂南亚的“毒瘤”与印巴冲突的催化剂,其每次重大袭击几乎都导致印巴关系恶化。
2019年普尔瓦马恐袭致40名印度士兵死亡,印度随后空袭巴境内目标,引发双方空战。
2025年恐袭后,印度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两国濒临战争边缘。最新消息显示,印巴军队已发生交火。
实际上,近年来克什米尔已成为全球恐袭最频发地区之一。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2025年该地平民死亡数增长320%,旅游业从“经济支柱”沦为“死亡陷阱”。国际游客占比从35%暴跌至7%,仅靠印度教朝圣者维持虚假繁荣。
“虔诚军”还与“伊斯兰国”“基地”等组织有着密切联系,并共享人员与战术,其“本土化+国际化”模式被多地极端组织效仿。美国智库警告,未来5年克什米尔恐袭频率可能再增50%。
克什米尔问题本质是印巴主权之争,而“虔诚军”恰是双方博弈的工具。印度通过《定居者法案》加速人口置换,巴基斯坦则默许跨境袭击,形成“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
联合国制裁与美国悬赏并未能削弱“虔诚军”,反而助长其“殉道者”形象。若要根治,需推动印巴和解、切断外部资金链,但这些举措在民族主义高涨的南亚几乎难以实现。
当宗教狂热与地缘利益交织,普通民众成为最大受害者。2025年恐袭中,一名尼泊尔游客的死亡表明,这场冲突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威胁。
从阿富汗战场到克什米尔山谷,“虔诚军”用四十余年书写了一部充满暴力的“圣战史”。其兴衰不仅关乎南亚安全,更折射出国际反恐的深层矛盾:当恐怖主义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和平便永远遥不可及。或许唯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才能真正斩断这条“血色之路”。
来源:若虚先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