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而地域文化的赓续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孜孜不倦地对地域文化发掘、研究和弘扬。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而地域文化的赓续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孜孜不倦地对地域文化发掘、研究和弘扬。
众所周知,宣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地方。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战乱加之瘟疫,曾使宣城“十室九空”,人口的流失锐减,地上的文物毁灭,自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大量的移民“填江南”,虽然也带来了丰富的移民原籍的文化,使之融会到移民地的生活之中,久而久之,宣城原有的文化也渐被冲淡,乃至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30多年,宣城已不复为“江左名郡”“上江人文之首盛”地。这使生活在宣城的老一辈有识之士深感痛心,同时,也凭一己之力默默地发掘、整理和弘扬宣城本土的传统文化。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也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缘起与契机
宣城地域文化的发掘研究应该说最初发轫于一些文史爱好者的个人行为,这方面在徽文化肇始地之一的绩溪县较为明显,个人著书立说较为普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兴起由政府牵头编纂新地方志的热潮,这应该说是各地地域文化研究呈现一定规模兴起的一个契机。以宣城县1982年起编纂新《宣城县志》为例,当时负责统筹组稿的吴效朋先生原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追溯兴趣浓厚,他利用编纂新县志之机,广泛调动本地一些研究者的热情,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整理。在此基础上,1988年围绕本地的历史文化单独编辑成《宣城古今》一书,经修改完善,1989年以《宣城概览》为名正式出版发行。此书的发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打开了人们的视野,继而对地域文化由知之甚少转为悉心探究。
我们还不能忘记,早在宣城县政协成立之初的1955年,宣城名儒伍达周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就建议政府对有价值的古代碑碣、文物古迹和图书典籍加以保护,以传续丰厚的地域文化。
1982年10月,胡总视察安徽途经宣城,接见了宣城县委书记王鸿树等领导,提出要加快建设敬亭山。胡总指示,为敬亭山的建设乃至对宣城地域文化的探索研究拉开了大幕。其后,宣城地委成立了敬亭山开发建设领导组,由王鸿树担任组长。王鸿树同志土生土长在敬亭山下,对这片土地感情尤为深厚,自己也熟悉宣城的一些历史和文化。这时,他聘用了当地一些对地域文化感兴趣且有研究的人士加入到他的团队,以历史文化的挖掘促进敬亭山的开发建设。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青凡先生。李青凡先生原为政法系统的一名干部,多年来,业余时间悉心研究本乡本土历史和文化。他为了搜集谢朓资料,自费到谢朓的祖籍地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查阅资料,走访当地有关人士;他为了厘清宣城梅氏家族产生和发展脉络,细心搜集梅氏族谱家谱,手抄和拍照,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可以说,宣城对谢朓和梅氏家族作深入的研究最早始于李青凡先生。后来,他为了能更好的展示梅氏家族的辉煌,用心寻找梅氏家族的后代,并将自己苦心积累的资料转赠。从2008年起,李青凡先生相继编纂出版了《江南诗山》《谢朓楼风华录》等专著。在他去世前,他将自己收集的大量宣城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谱牒和拍摄的几十卷资料胶片捐赠给了市档案馆。
1985年起,宣城地区文物管理所编辑印发不定期的《宣州文物》内刊,大约延续到九十年代初。《宣州文物》站在考古和文物征集的角度,向大众介绍宣城历史文化的渊源,这不仅扩大了群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还启迪了后来一些民间文物收藏者由单纯的收藏转向对藏品进行深度的研究。
红色历史文化是宣城的一个亮点,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旅游尚未热起来的时候,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对外开放吸引了中外大量的参观者,将宣城的红色文化迅速向外传播。抓住这个契机,宣城地委相关领导亲自率领党史部门的同志摸底调查红色文化分布的现状,分析研究其特色,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编纂出版了《走进红色宣城》一书,以此为引导,将红色文化的发掘研究推广开来。
宣城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地委、行署的重视下,一些相关的工作部门也逐渐将目光投向这方面,宣城地区文联和皖东南报社组织部分文史研究者编纂了《历代名人与宣州》一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宣城历史名人,1989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综上所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宣城地域文化的研究虽初见端倪,但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地方文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努力,取得了不菲成绩。正是有这样对地域文化发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之从点滴开始努力为之,才为后来地域文化发掘研究的井喷打下了基础。
蜕变与腾飞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从思想上激发了人的活力。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大格局逐步形成,加速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也在所难免。各级党委、政府逐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力,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对外推介自己的资源优势时,往往地域文化会成为重头戏。
进入新世纪后,宣城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弘扬。继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宣城历代旧志中集大成者清代嘉庆《宁国府志》,整理出版古籍《宛雅》、市政协编纂出版《宣城历代名人》后,2007年市委组织编纂出版《宣城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共十册,全方位、较系统地介绍了宣城的历史和文化,当时作为市委向外介绍宣城市情的资料书籍受到广泛的欢迎。
文房四宝是宣城市特有的地域名片,宣州、泾县、绩溪、旌德等地的文史研究者通过对笔墨纸砚传统技艺历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使这些传统技艺自2006年先后入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无疑地为宣城地域文化对外影响力增光添彩。
2011年,宣城有史以来第一个研究地域文化的民间社团组织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高登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即创办了供文史研究者交流的平台和对外宣传宣城历史文化的窗口——《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刊物。刊物创办至今已有13年之久,共出47期,刊载各类学术论文近500万字。这本刊物对外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高等院校的学者不断赐稿,提升了刊物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宣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为了引起国内外对宣城地域文化的关注,引进外地专家学者对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下,分别于2013年召开了“名人、家族与宣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历史学会年会、2015年召开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宣城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两个会议的召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宣城的地域文化,在他们后来的学术研究中经常列举宣城的历史文化,无疑增强了宣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与国内著名学者学术研究上的互动,同时借助他们在历史文化研究上的权威影响力,201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安徽知行策划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主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办,聘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座的8位学者来宣城举办“当代名家品宣城”报告会,内容是说宣城、品宣城、研究宣城。这个活动至2017年共兴办了8场,收效甚巨,首先是让宣城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地了解了自己家乡历史上的辉煌;其次,后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中,一些学者教授都因为“当代名家品宣城”让他们对宣城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与接触,所以后来在央视其他文化类节目中,对涉及到宣城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意象,他们都会有感而发、滔滔不绝,最终这些节目播出,让文化宣城时常活跃在央视屏幕前。以及通过将学者讲座内容汇集为《当代名家品宣城》一书出版,在全国发行,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提升了城市形象、宣传了城市文化品牌。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展现宣城市山水和文化历史资源,市委、市政府规划实施名胜古迹保护开发、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文房四宝之乡城市品牌提升、历史名人诗画开发等八大项目工程,对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1年9月,宣城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就文化强市提出加强对宣城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体现了市委对地域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引起全社会对宣城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反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提升宣城文化的作用,同时,对地方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是莫大的鼓舞。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历史文化的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弘扬,在宣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名片五彩纷呈。先后荣获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摄影之乡、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等称誉。
二是以地域文化铸魂,各类展示场馆先后建成。除市博物馆、规划馆两个综合性场馆建成,一些专题性的展馆相继建成,如谢朓楼、太白独坐楼、天际阁、韩愈文化园、梅氏文化展示馆、石涛纪念馆、宣城家训馆等,以及各县市建立的诸如宣纸博物馆、胡开文纪念馆、三雕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红色文化纪念馆。这些场馆,是在多年来对宣城地域文化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全方位直观地向各地参观者展示宣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
三是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试举两例:2009年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建设,城建部门接受本地文史研究者的建议和策划,增添宣城历史文化元素,建成后的宛溪河景观带大面积地展现了宣城历史文化,既成为市民休闲的最佳场所,同时,也受到宣城深厚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为宣城城市建设与文化相融合开创了成功的范例。此后,宣城城市街巷、公园建设无不饱含宣城文化元素,如府山广场、昭亭广场、梅溪公园、中央公园、泥河公园、九曲公园、植物园等皆如此,让百姓市民有耳目一新之感。
2010年,市政府编制《宣城市城区地名规划》,聘请本市资深文史研究者担任编制人员,广泛吸纳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在把握区域经济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房四宝之乡、山水之乡诗意宣城的特色。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地名,“激活”已消失的老地名,同时构建品位高雅、特色鲜明、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生地名。城区道路、桥梁、住宅区、公园、广场、山地、水域等命名之后,其明显的宣城文化特色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接受和赞誉,大大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
四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旅游景区使宣城更具魅力。我市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和各县市区在旅游开发和建设中,注重其文化含量,以文化铸魂,赋予景点的各具特色的魅力,吸引八方游客。敬亭山风景区以诗歌文化打造敬亭诗径,沿途遍布富于诗意的楼阁甬道;泾县桃花潭景区以李白一首《赠汪伦》诗叫响天下;绩溪县龙川以宗族文化,打造历史名人与徽派建筑为特点的旅游景区。各县旅游景点,无不充满文化气息,将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发挥到极致。
五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地域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因而,各部门、广大市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文化、城建等部门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对发现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比如宣州城区建设对别士桥、桃源桥等古旧建筑移至异地保护,为市民留下城市记忆。
队伍与成果
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有一支好的队伍,能够发挥团队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亲身体验到,宣城地域文化研究和弘扬,乃至成果不断,也正是如此。回顾历史,自2001年市政协成立后,以政协文史委为平台,在编纂文史资料的过程中,文史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第二届市政协文史委在编纂《宣城历代名人》《宣城掌故》时,通过各县市政协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逐渐形成了一支文史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由小变大,为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组成打下了基础,吸纳了人才,形成了宣城地域文化研究和弘扬的团队。而且各级政协文史委以其特有的优势,继续在文史资料编纂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支团队中,老中青、不同文化程度、从事各类职业的人都有。但是,他们都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对家乡充满热爱之情,对历史文化研究执着追求,甘于板凳能坐十年冷,自觉地默默地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市税务局退休职工奚本金,年逾八旬,多年来热衷宣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发掘整理,发挥自小生长在本地、熟悉本地的特长,常常攀山越岭进行实地田野调查,整理出相当多的一手资料。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石巍年仅20多岁时便潜心研究宣城历史文化,广泛搜集各类文集、家谱等资料,以其惊人的毅力,依循清嘉庆二年(1815)《宁国府志》体例,独自编纂出版了30余万字的《宁国府续志》。
这本续志填补了自1815年至1912年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料缺失,其功大焉。宣城三中教师童达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多领域研究,尤其在典籍谱牒研究整理方面独树一帜,编纂出版了多部专著;广德中学校长陈骅在职以及退休后,勤奋笔耕,潜心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宁国小学教师高生元专注于宁国的历史文化研究,著有《吴潜诗词文及年谱》等;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方光华功底深厚,对本县历史文化的研究几乎涉猎所有门类,著作等身;绩溪县黄来生多年致力于徽文化研究,以其丰厚的学识,展现出独特的视野;黄飞松以宣纸研究为专长,参与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宣纸的申报和宣纸博物馆策划筹建;叶彩霞、吴小元充分运用泾县档案馆馆藏资料,对泾县历史文化方方面面进行研究。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收藏爱好者、画家,将单纯的爱好转向研究,如陈亮先生多年收藏古宣州窑制品,他通过研究,从藏品的造型、釉色、装饰中探寻唐宋时期宣州(宁国府)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从古宣州窑窑址规模、数量质量方面演绎出宣州窑产生发展及消失的历史及文化含量,久而久之,成为本地研究宣州窑的专家。汪立军先生是一位中国画画家,在作画之余潜心宣城书画历史的研究,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刊物上开辟“画里话外”专栏,连续发表47篇文章,介绍宣城历史上名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同仁是各地地域文化发掘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在他们向当地党委政府倡导和积极参与下,宣州、郎溪、广德、绩溪等区县都编纂出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丛书。
长期的宣城历史文化研究,逐渐由零而浅向广而深演变,众多的研究者多年的努力,使地域文化研究涉及各个门类,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各有特长。
典籍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对民间遗存或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收藏的宣城历史上典籍进行收录整理。童达清编纂的《梅鼎祚年谱》《二楼小志》《二楼纪略》点校本,王景福、童达清、石巍编辑的明汤宾尹《宣城右集》点校本相继出版发行。
史志研究方面,陆再奇先生供职于市档案馆,多年来以善于搜集资料之优势,致力于宣城历史沿革和疆域变迁、文化演变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参与点校出版多部史志类书。童达清、石巍著有《宣城梅氏》,黄飞松著有《宣纸志》《宣笔志》,吴世新著有《中国宣纸史》,方光华著有《宣砚志》,王景福著有《宣城园林史》等。在各县市区方志部门的组织下,有众多文史研究者参与,各个历史朝代编纂的府志、县志陆续被整理出版。
诗歌文化方面,继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文史研究人员整理出版古籍《宛雅》后、童达清编纂出版有五卷本的《宣城古代诗词全集》,黄飞松编纂出版有《泾县诗词集粹》,陈家林笺注宋代汲古阁本宣城词家周紫芝《竹坡词》。
历代名人研究方面,这类专著很多,几乎所有名人都有研究者涉猎,出版类型或单行本,或合集,如《谢朓传》《李白与宣城》《梅清与石涛》《胡适研究》《晚年李白》等。
古代社会经济研究方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宣城籍博士李甜著有《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出版发行。
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出版有《宣城地名考》《宣州地名品读》《宣城文物解读》,方光华的《旌德古建筑》,黄来生《徽州三雕》、程尚远的《绩溪古桥文化》等。
家族文化研究方面,各地在收集整理族谱家谱的基础上,对家规家训提炼,用家规家训进行爱国爱家教育,收到很好效果。2016年9月,中纪律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推出绩溪《章氏家训》,“旨在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园’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此后,由各县市区研究者共同参与编纂出版了《宣城家训》,主编受到省纪委表彰。
绘画、戏剧、饮食等研究方面,有王景福、汪立军、童达清、石巍合著的《我法——宣城画派研究》,茆耕茹《仪式信仰戏曲丛谈》和对跳五猖、皖南花鼓戏的研究,赵祖军主编的《皖南花鼓戏在宁国》,绩溪县邵之惠对徽戏和徽菜历史的研究。在广大文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获批相当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市各地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硕果累累,以上列举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挂一漏万。从中也足已看出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发挥的非凡作用。
结 语
回望几十年来宣城地域文化发掘、研究、弘扬的历史进程,感慨多多。
首先,宣城有一批热衷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研究的耕耘者,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不改初衷,锲而不舍。正是有这样几辈人的努力,才有丰硕成果。对宣城地域文化研究做出贡献的先贤我们应该铭记他们,对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仁,我们应该以崇敬的心理仰视他们!
其次,地域文化的研究乃至发扬光大,离不开各级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们的认识有多高,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这项成就的取得。各级领导不应以自己的喜好而取之或弃之,应像接力赛一样,将这根接力棒一届一届往下传,方能使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会出现断层。
再次,地域文化的研究必须后继有人,应该积极引导年轻的一辈渐渐熟知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从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产生兴趣。面对现实,不容乐观,年轻的一辈越来越不对此关注。为此,我们有责任发现新人,调动他们进入这个领域的积极性,从而,使这项事业不会中断。
面对宣城地域文化研究已有的成就,我们还是要呼唤一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