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这个题目,亲爱的网友或者广大的矿工兄弟们,不妨先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离开煤矿,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去大城市当白领,在高耸的写字楼间忙碌穿梭;投身销售行业,凭借口才与热情四处拓展业务;到南方工厂成为打螺丝的一员,在流水线旁日复一日;或是去工地搬砖,靠一身力气换取
看到这个题目,亲爱的网友或者广大的矿工兄弟们,不妨先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离开煤矿,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去大城市当白领,在高耸的写字楼间忙碌穿梭;投身销售行业,凭借口才与热情四处拓展业务;到南方工厂成为打螺丝的一员,在流水线旁日复一日;或是去工地搬砖,靠一身力气换取生活的报酬;也能尝试自主创业,做个体户当小老板;实在不行,还能踏入自媒体领域,搞直播,梦想成为网红。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看起来似乎没必要非要守着煤矿吃苦受累。
没来煤矿之前,我在市里的一家具加工厂工作,一待就是五年。从一无所知的学徒工慢慢熬成熟练工,工资也从最初的1500元/月慢慢涨到了6000元/月。疫情期间,家具行业遭受无妄之灾。老板是个很仗义的回民汉子,即便没有订单,依然坚持给我们发基本工资(我们工资由基本工资 + 订单抽成构成),还包吃包住。可最终工厂还是没能熬过寒冬,无奈倒闭。离开时,因为我喜好写作,就把在厂里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技术整理出来发给了老板。老板也极力挽留过我,可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我只能来到煤矿上班,听说此后不到半年,厂里员工就各自散去、自谋出路了。
来到煤矿工作后,听一起上班的老哥们说,疫情期间,即便封矿也得上班,除了被迫回家的工人,留在矿上工作的每人每天有100元补助,到了年底,工资居然比平常还高出一截,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个人企业和公家单位的差别。在煤矿上班,工作稳定,虽说环境恶劣,又苦又累还受气,可也并非全无坏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坚守在煤矿。
新人培训的时候有三四十个年轻人,最后留下来的可能只有一半。有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小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来煤矿之前干过很多工作,送外卖、做销售、搞装修,这次也是托了好多关系才进到煤矿上班。培训完被分配到掘进队,下了几次井,最后实在撑不住,给家里打电话说不干了。临走前,他跟我说:“不是我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是实在没想到来煤矿会这么受罪。”
煤矿上,有人来,有人走,可煤矿似乎永远不会缺像你我这样的普通工人。在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时间里,听说过太多出钱谋求一份煤炭工作的事情。家里要是有一个在煤炭单位工作的正式工,那就相当于有了稳定的保障,工作稳定,还有退休金。
当然从煤矿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需要工人的。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开采和生产离不开大量的一线工人。尽管如今科技不断进步,煤矿开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许多工作环节仍需人力完成。从井下开采到煤炭运输,从设备维护到安全监管,每一个岗位都至关重要,每一位工人都在为煤炭产业的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从工人自身来说,也有不少人是需要煤矿的。对于一些学历不高、缺乏其他专业技能的人而言,煤矿提供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能有一份稳定工作来之不易,煤矿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待遇相对有保障,足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并且,对于一些长期在煤矿工作的老工人来说,他们已经熟悉了这里的工作模式和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离开煤矿后,很难在其他领域迅速找到合适的定位,因为重新适应新工作的成本太高。
现在社会的选择很多,煤矿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还年轻,确实应该出去闯一闯,也许就能博出个更好的未来。但对于那些选择留在煤矿的人来说,这里同样有着属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努力奋斗,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谈地论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