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一幅用铸铁锻造的18米巨幅书法《中华颂》震撼世人。每个铁铸汉字重达2斤以上,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冷光,却呈现出毛笔书写的流畅神韵。这件高3.8米、总重超2吨的庞然大物,用钢铁之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一幅用铸铁锻造的18米巨幅书法《中华颂》震撼世人。每个铁铸汉字重达2斤以上,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冷光,却呈现出毛笔书写的流畅神韵。这件高3.8米、总重超2吨的庞然大物,用钢铁之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创作者张志和的经历堪称传奇。出身河南农村的他,幼年痴迷颜真卿楷书,34岁考入北师大成为启功先生入室弟子。13年师从启功的经历,让他既继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淬炼出独有的刚健风骨。如今身为国家特贴专家、书协理事的他,接到国庆60周年献礼任务时,压力与使命感并重。
为匹配金色大厅的庄严氛围,张志和耗时数月撰写《中华颂》全文。内容从五岳山河起笔,贯穿三皇五帝至新中国崛起的五千年文明,字字如千钧坠地。但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铸铁材质“复活”书法灵魂?
非遗铁画大师储金霞团队接下了生死状。作为“中华铁画第一人”储炎庆之女,她带领弟子用800℃铁水反复锻造。既要解决铸铁脆裂难题,又要还原行楷笔锋的细腻转折。2009年,当这幅融合书法与铁艺的巨制悬挂上墙时,连见惯大场面的外宾都屏息凝望。
细看铁字表面,每一处飞白、顿笔都精准复刻毛笔轨迹。这种“以钢为纸”的创作,既需张志和数十年书法功底打底,更依赖储金霞家族300年铁画技艺加持。如今,这件用2吨钢铁铸就的文明史诗,仍在金色大厅见证着新时代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怎么学书法
来源:砚田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