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8日至4月21日,短短3天内,两架原计划交付给中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37 MAX客机,先后被退回美国。其中一架已确认由舟山波音完工中心起飞,最终降落在美属关岛。另一架则在交付流程的最后阶段被中止,转道飞返波音西雅图工厂。
2025年4月18日至4月21日,短短3天内,两架原计划交付给中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37 MAX客机,先后被退回美国。其中一架已确认由舟山波音完工中心起飞,最终降落在美属关岛。另一架则在交付流程的最后阶段被中止,转道飞返波音西雅图工厂。
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特别关键,正值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之际,中方连续“退货”两架波音飞机,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波音公司作为美国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其在中国市场的遭遇背后,显然不只是普通商业合同的问题。
波音与中国航空业的合作由来已久,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市场占据波音全球订单的约20%。而据波音公司自己的预测,到2042年,中国将需要超过8,500架新商用飞机。
换言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当前营收,还在于未来数十年的战略布局。
那么,为何这次中方选择果断“退货”?
一方面,受制于美方加征关税政策,当前波音飞机的采购价格明显上涨。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市场估算,美国政府对华出口产品加征的“对等关税”已高达145%。
这使得一架本就造价昂贵的波音737 MAX客机,其进口成本被大幅推高。在利润压力与成本控制的双重考量下,多家中国航空公司已开始暂停或延后波音飞机的接收计划。
另一方面,从战略角度出发,中方有意通过这一行动向美方释放明确信号:如果美方继续一意孤行地以关税施压手段对待中美经贸关系,那么必将遭遇来自中方的实质性反制。
而波音,作为美国制造业的象征、对华出口的重要企业,无疑成为这轮博弈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节点。
波音遭遇困局并非空穴来风,在如今全球制造业重组和贸易格局变化的背景下,美国出口型企业普遍承受着中美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波音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美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结构性隐忧。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波音在全球航空市场格局中的位置正悄然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波音与欧洲空客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双寡头竞争格局。但随着中国逐步推进国产大飞机C919和宽体机项目C929的商用进程,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与自主能力同步提升。
今年年初,中国商飞已公开宣布,C919订单总量突破1,400架,第二条生产线也于上海投入筹备。这一进展无疑为中方替代进口飞机、降低对波音依赖提供了更大信心。与此同时,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航空公司也在积极考察中国产飞机的性能与成本优势。
波音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保卫战”中也面临更激烈的挑战。而这场由两架“退货”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只是开始。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
自特朗普重新就任总统以来,再度祭出“对等关税”政策,试图以施压手段迫使中方作出让步。然而,从目前中方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来看,这一策略收效甚微,甚至激化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据《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多家媒体4月21日报道,特朗普在最近的一次闭门会议中明确表态: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与中国展开建设性对话”,并授权白宫经济顾问团队拟定谈判预案。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美中有望重回正轨”,语言较此前数月明显缓和。
不过,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依然清晰。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4月20日回应表示,中方始终坚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立场。关键在于谈判的前提:美方必须展现出真正的诚意,尤其是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推动对话进程。
这一立场并非首次提出,但中方近年来在对外交往中的用词越来越精细和明确。
“敞开大门”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接受,而是在表达愿意对话的基础上,强调对话应建立在对等基础之上。这与部分国家“一边加压一边谈判”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经贸争端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全球秩序、治理理念和相互认知的差异上。在这一背景下,每一次谈判的形式与内容都变得更加敏感,任何“语言的轻忽”都可能导致误解和局势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退还两架波音飞机的决定,也有助于打破外界关于中国“依赖美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从国际传播视角来看,这一事件被包括路透社、CNN、《日经亚洲》等多家外媒作为中美博弈的重要节点报道,内容普遍强调中国“用实际行动表明立场”,也进一步说明,中方越来越善于通过具体行为而非空泛言辞,来表达政策意图。
当前这场围绕波音的风波尚未平息。
美国内部的经济困境、全球制造业的再平衡,以及中国国产替代政策的持续推进,注定将为波音带来更大的战略压力。能否在这一轮调整中稳住核心市场,决定着波音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如何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调整政策方向,也是其第二任期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