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升级:从“禹会诸侯”到“城市联盟”大禹在蚌埠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近年来,蚌埠深挖大禹文化内涵,连续举办多届文化旅游美食季,推动大禹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IP。禹迹无疆,文明不息。此次大禹文化节,蚌埠首次联合绍兴、绵阳、德
4月25日,蚌埠市首届大禹文化节在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盛大开幕。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蚌埠以“大禹文化”为纽带,通过文化赋能、科技加持、产业联动,打造了一场跨越四千年的盛会,向世人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活力。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溯源,更是蚌埠从“文旅融合”到“文旅兴城”的升级实践。
文化升级:从“禹会诸侯”到“城市联盟”大禹在蚌埠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近年来,蚌埠深挖大禹文化内涵,连续举办多届文化旅游美食季,推动大禹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IP。禹迹无疆,文明不息。此次大禹文化节,蚌埠首次联合绍兴、绵阳、德州等“大禹联盟城市”签订文化传承倡议书,并发布《探寻禹迹》宣传片,以跨区域联动彰显文化凝聚力。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被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当天上午,在禹文化的发源地涂山,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大禹典礼同步举行。百余名身着古装的祭祀人员依循传统礼仪,以乐舞告祭、敬献五谷等方式,向这位治水先贤表达崇高敬意。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在紧锣密鼓地推出……在怀远县,热闹非凡的第三十四届花鼓灯艺术节同期开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欢快的节奏、绚丽的服饰,展现了大禹精神在民间艺术中的生动传承。当晚,2025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精品文艺演出举行......这种“动静结合”的文化表达,完美诠释了大禹文化在蚌埠的深厚根基。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从涂山的祭祀典礼到花鼓灯艺术展演,我们看到大禹文化在蚌埠既有庄重的仪式传承,又有鲜活的民间演绎。大禹精神在不断激励后世。”产业升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动能开幕式上,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与宁波民和文化产业基地签约合作,同时一批数字文创招商项目落地,标志着蚌埠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迈进。近年来,蚌埠依托“禹会村遗址”等历史遗存,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创意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制造”的新业态集群。数字经济浪潮下,文化创意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坚持“项目为王”,强化招商引资。蚌埠市把项目招商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促进文化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2023至2024年,仅市委宣传部就招引项目32个,签约投资金额54.01亿元。在项目建设上,2023至2024年,蚌埠市纳入省发改委文化产业项目库存的项目共85个,总投资额543.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额97.7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额106.38亿元,完成率108.84%。科技升级:古今辉映的智慧表达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钢铁伙伴”,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现实生活。开幕式上,蚌埠广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杰带着两名机器伙伴走上了舞台。两名人形机器人步伐铿锵,边登台边与现场观众挥手互动。“......江河为证颂不朽!”两名机器人以激昂饱满的情绪完成朗诵《大禹颂》。“这是我们基于大数据模型,自己训练出的带有情感声音的机器人。”李杰介绍,企业自研的数字人已经流畅完成了产品解说和情感反馈,展现出类人化交互水平。这场用科技对话历史的表演博得了现场的阵阵惊叹和掌声。此次文化节打破传统节庆模式,通过宣传片《探寻禹迹》《在南北看西东——蚌埠住了》等新媒体传播,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大禹治水场景,让历史“可视化”。种种巧思和创意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为安徽省科技资源大市,蚌埠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电科40/41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是蚌埠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当前,蚌埠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蚌埠将智能传感器产业纳入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依托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推动要素集聚,加快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在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蚌埠的文化升级之路正是中部城市以文化塑魂、以产业兴城的缩影。正如市委书记黄晓武所言:“蚌埠首届大禹文化节一定会成为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文化传播的盛宴、产业共赢的盛典。”这场跨越四千年的文化盛宴,不仅致敬历史,更指向未来。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瑶来源:蚌埠市委宣传部原标题《“蚌”发活力 “禹”你有约蚌埠市首届大禹文化节开幕》 来源:慕容音柳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