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家五口接连急性感染,祸首是一盘家常菜?警惕无症状感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9:5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别以为家里的饭菜就绝对安全,健康隐患有时候就藏在最寻常的一顿饭里。

最近,广州一家五口因为一盘看似普通的家常菜,接连出现急性感染,病情来势汹汹,让人防不胜防。到底是啥在作祟?无症状感染又是怎么悄无声息地钻了空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事情是这样的——广州某小区一户人家,爷爷奶奶、爸妈加上一个8岁的小孙子,五个人在一次家庭聚餐后,先后出现了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最开始大家以为是普通肠胃炎,谁料病情迅速加重,甚至有两位老人出现了脱水、意识模糊的情况。送到医院一查,竟然是沙门氏菌感染。

一盘炒鸡丁,竟成了病源。医生追问饮食史,发现问题出在那盘鸡肉——肉类未彻底加热,且处理生熟食交叉污染,导致了细菌滋生。

更棘手的是,其中两位家人一开始竟然没有明显症状,还正常上班出门,成了“移动传染源”,这就是典型的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沙门氏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占比高达38.7%。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尤其是春夏季节,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快得惊人,稍有疏忽,就可能“祸从口入”。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自己门诊遇到过的一个类似的病例。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三岁女儿来看急诊,孩子高烧不退、呕吐腹泻,妈妈焦急不已。

仔细一问,原来是前一天在家吃了自己腌制的凉拌鸡爪,因天气闷热保存不当,引发了严重的细菌性感染。孩子住院一周才慢慢恢复。

很多人以为,自己做的饭肯定比外卖干净,其实未必。食品安全的隐患,往往藏在你以为最安全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无症状感染到底有多可怕?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无症状感染,顾名思义,就是感染了病原体但自己没有明显的症状。你以为自己啥事没有,实际上细菌、病毒已经在体内暗搓搓地繁殖了。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发表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无症状沙门氏菌感染者在传播链条中占到了17.3%。

换句话说,差不多每五个感染者里,就有一个是“隐形炸弹”,而且自己可能全然不知,还在到处串门、上班、逛街。这就大大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更糟糕的是,无症状感染者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免疫力下降、劳累、感冒时,可能突然爆发出重症,措手不及。

我有个朋友阿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平时身体倍儿棒,运动达人,某次吃了家里冻了几天的剩菜,没啥不适,还笑嘻嘻地约人打篮球。结果三天后突然高烧、腹痛如绞,送医确诊为沙门氏菌败血症,住了整整两周院。

所以,别拿无症状感染不当回事,它就像是黑夜里的狼,悄悄地盯上了你。

说到这里,咱得好好扒一扒,家常菜里到底暗藏了哪些危险。

首先就是生肉、海鲜。这些食材如果处理不当,是细菌的天堂。尤其是鸡肉,沙门氏菌污染率在我国某些地区高达43.5%(数据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3年报告)。

其次是剩菜剩饭。很多人图省事,把头天的菜简单热一热就吃。但如果保存不当,尤其是炎热天气下,细菌繁殖速度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翻倍。

还有就是自制凉拌菜。不少人喜欢自己腌制凉拌鸡爪、凉拌黄瓜,这种低温、湿润的环境,简直是细菌的温床。

当然,水果、蔬菜如果清洗不彻底,也可能藏着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

一句话,凡是入口的东西,前期处理、储存、再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作为一个每天坐诊、看急诊的老医生,我得掏心窝子给你几个关键建议:

第一,生熟分开,永远记得。切肉的刀、案板、碗筷一定和熟食分开,别图省事。

第二,食材要彻底煮熟。特别是禽肉、海鲜,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5℃以上,保持3分钟以上。

第三,剩菜慎吃。如果一定要吃,冷藏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吃前务必彻底加热。

第四,注意个人卫生。做饭前、饭后、如厕后一定要洗手,流水冲洗,不是随便搓一搓就行。

第五,警惕无症状感染。如果家里有人轻微不适,最好减少外出,必要时就医检测,别硬扛。

很多人问我:“医生,怎么判断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老实说,普通人很难凭感觉分辨。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血液、便液或相关病原学检测,尤其是聚集性发病时,早查早防,刻不容缓。

这里还得泼一盆冷水,坊间流传的一些“防病妙招”,真得悠着点。

比如,有人说吃蒜能杀菌。大蒜确实有一定抗菌作用,但不能指望吃几瓣蒜就能对抗强大的细菌感染。真正有效的是科学处理食材和规范烹饪。

还有人以为放点醋、撒点盐就能杀菌。醋和盐对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但远远达不到彻底杀灭的标准。

防病,靠的不是“偏方”,而是实打实的科学。

这场广州五口之家的急性感染,就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日常饮食安全的麻痹大意。无症状感染,就像深水里的暗流,平静中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作为医生,看到太多因为小小疏忽导致的悲剧,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咱们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可食之安,不止关乎美味,更关乎生命。

所以,记住了:一顿饭,吃得安心,比吃得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 2023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12): 1630-1635.

[2]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2023年我国禽类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3, 35(6): 600-605.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 45(3): 310-31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