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停播三个月,放弃百万收入,600万粉丝网红考上复旦MBA!"当这则新闻冲上热搜时,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有人赞叹"学霸网红"的励志,更多人却在质疑:"网红凭什么和寒窗苦读的普通考生同台竞争?"
"停播三个月,放弃百万收入,600万粉丝网红考上复旦MBA!"当这则新闻冲上热搜时,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有人赞叹"学霸网红"的励志,更多人却在质疑:"网红凭什么和寒窗苦读的普通考生同台竞争?"
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命题:在标签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用纯粹的标准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回应斩钉截铁:"所有考生都是同一个标准。"但大众的疑虑并未因此消散。在某知识平台发起的投票中,42%的参与者认为"网红身份可能带来隐性优势"。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偏见,恰如去年某985高校教授在微博直言:"直播间扭扭腰就能年入百万的人,真的需要学位镀金吗?"
标签化认知正在制造双重标准。普通考生223分的笔试成绩会被视为"刻苦的证明",而同样分数放在网红身上就变成"有水分嫌疑"。
某考研机构负责人透露:"去年我们有位学员是电竞主播,面试时考官特意多问了半小时专业问题。"这种"警惕性审查"背后,是对网红群体"轻浮""走捷径"的刻板印象。
但数据往往比偏见更有说服力。翻看复旦MBA近年录取名单,文体领域名人的占比稳定在3%-5%,与普通考生通过率基本持平。更值得玩味的是,名校对网红考生的考察往往更为严苛。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某教授所说:"我们不会因为标签降低标准,但会因为标签提高审视。"
穿透舆论迷雾,复旦大学MBA的录取机制值得细读。其总成绩构成中,背景评估(含工作经历、职业成就等)占35%,笔试占25%,面试占40%。这意味着,即使"迅猛龙"的600万粉丝为其背景评估加分,决定性因素仍是占总分65%的笔试与面试表现。
对比普通考生的奋斗轨迹,网红备考的艰辛常被忽视。"迅猛龙"停播三个月损失的商业合作预估超200万元,这种机会成本远超多数全职备考者。某教育博主算过一笔账:"网红每小时直播变现约5000元,三个月备考相当于普通考生放弃30万年薪。"当我们在比较不同赛道的付出时,或许该建立更立体的评价维度。
录取流程的机械公平性也有实证支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采用"双盲面试"制度,考官仅掌握考生编号与基本资料。去年被录取的某脱口秀演员透露:"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考官都不知道我的职业。"这种程序设计,本质上是在对抗标签化带来的认知偏差。
网红考名校引发的焦虑,本质上是阶层流动通道的信任危机。当某考研名师在直播间质问"以后是不是要和小网红当同学",折射的是对教育公平的深层不安。
但吊诡的是,去年某央企招聘公示显示,管理层子女入职比例是网红考生的十倍——后者引发的讨论热度却不足前者的百分之一。
标签化评判正在制造新的不公。某二本逆袭复旦的考生坦言:"我的'逆袭'标签让我面试时获得更多宽容,但这对其他考生公平吗?"当我们在讨论网红是否配得上名校时,或许更该警惕的是:任何群体都不该被先验地定义价值。
教育的终极公平,在于给每个奋斗者应得的回报。正如清华经管学院某教授所言:"大学不该是身份的裁判所,而应是能力的检验场。无论是网红还是矿工子弟,试卷上的分数不会说谎。"在这个意义上,"迅猛龙"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标签化社会的一次温和反击。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划分阶层,而是突破界限。当"厦门林志玲"与"小镇做题家"在同一个课堂相遇,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毕竟,那些敢于撕掉标签、用实力说话的人,终将在人生的长跑中证明:
公平从不会辜负真正的努力,偏见也终将败给时间的检验。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