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亿年薪背后的掠夺逻辑:贝壳高管的暴利游戏与社会的集体拷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00:02 2

摘要:2024年贝壳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30.9%至40.78亿元,但董事长彭永东与联合创始人单一刚2023年合计薪酬却高达12.42亿元,占净利润的30.5%。更讽刺的是,两人薪酬在2021-2023年间分别暴涨84倍和77倍,而同期房企如万科、龙湖高管却

一、天价薪酬与业绩倒挂:一场赤裸裸的利益收割

2024年贝壳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30.9%至40.78亿元,但董事长彭永东与联合创始人单一刚2023年合计薪酬却高达12.42亿元,占净利润的30.5%。更讽刺的是,两人薪酬在2021-2023年间分别暴涨84倍和77倍,而同期房企如万科、龙湖高管却主动降薪至月薪1万元或年薪不足5000万元。这种“公司利润越薄,高管越肥”的荒诞逻辑,本质是职业经理人利用权力对股东利益与员工劳动的掠夺。

核心矛盾点:

1. 业绩与薪酬的割裂:2022年贝壳亏损13.97亿元,彭永东却领薪4.75亿元;2023年盈利58.9亿元时,两人薪酬占净利润22.8%。而国际同行RE/MAX高管薪酬仅占净利润3%-5%。

2. 股权激励的合法外衣:2022年港股上市前,两人获授1.26亿股限制性股票,行权价较市价低62%,且无业绩对赌条款。会计规则下,这些未变现的“纸面财富”被按年分摊计入薪酬,形成“账面天价”,实则绑定股价波动风险,却成为公众眼中“实打实的暴利”。

---

二、权力垄断下的治理失序:同股不同权的制度漏洞

贝壳的AB股架构成为高管“自肥”的温床。彭永东与单一刚仅持股7.6%,却通过B类股(每股10票)掌握50.3%的投票权,形成“控制权与经济利益分离”的畸形结构。这一设计虽为港股上市合规所需,却衍生两大恶果:

1. 薪酬自定闭环:管理层通过控制董事会,将薪酬方案与股权激励绑定,中小股东无力制衡。2023年两人薪酬占高管总额的90%以上,其他董事年薪不足百万元。

2. 利益输送合法化:2022年授予的股票激励总额达37.75亿港元,解禁期长达5年,相当于“旱涝保收”的长期提款机,即便业绩下滑仍可套现。

三、基层与消费者的双重牺牲:暴利之下的血汗账本

高管的天价年薪,建立在对基层员工与消费者的系统性剥夺之上:

1. 经纪人沦为“数字奴隶”:2024年贝壳经纪人年均收入仅6.8万元,与彭永东薪酬差距超8000倍。新经纪人需签“借薪合同”,未开单则倒欠公司钱,社保公积金不足额缴纳现象普遍。

底层中介人

2. 消费者遭“三吃”套路:黑猫平台累计2830条投诉,揭露贝壳强制收取1%贷款服务费、捆绑圣都家装(硬装强制搭售软装)、泄露个人信息用于装修推销。一套500万房产,中介费高达15万,远超税费。

案例直击:

- 广州南沙区新房佣金抽成从18%升至23%,加盟商利润锐减30%;

- 消费者购房后被强制收取贷款服务费,中介未提供任何服务却理直气壮收费。

---

四、社会不公的放大镜:为何贝壳刺痛公众神经?

贝壳事件绝非孤例,而是平台经济“掠夺性分配”的缩影:

1. 行业对比悬殊:房地产中介本属低频高佣行业,贝壳抽佣率高达12%-18%,远高于国际水平(美国仅3%-5%),却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与开发商。

2. 社会情绪引爆点:在裁员降薪成常态的“黑铁时代”,高管薪酬的逆势暴涨,赤裸裸地践踏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正义,激化阶层对立。

五、整治之道:制度补缺与全民监督的双重觉醒

遏制此类“合法掠夺”,需多方合力:

1. 监管重拳:

- 税收调节:对股权激励等非工资性收入强化累进税率,年收入超12万元者严格稽查,遏制避税;

- 治理改革:强制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薪酬委员会,限制AB股架构下管理层对薪酬决策的控制权。

2. 公众觉醒:

- 用脚投票:投资者需穿透财报,关注薪酬的“现金含量”与解锁条件,拒绝为畸形分配买单;

舆论施压:曝光企业剥削案例,推动行业协会制定佣金上限,倒逼平台让利。

结语:贪婪无度必遭反噬,公平正义不容践踏

贝壳高管的“天价年薪”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资本与权力合谋下的分配失衡。当职业经理人将公司视为提款机,当劳动者的血汗成为高管暴利的垫脚石,这种“合法却不合情理”的掠夺,终将侵蚀社会信任与经济根基。唯有制度补漏、监管亮剑、公众觉醒,方能终结这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微言共论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