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宫还有多久出现?不用怀孕也能生孩子,事实真是如此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6 11:06 2

摘要:人造子宫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极具争议的研究方向,由于不同人对人造子宫的认知多受科幻作品影响,概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明确其定义与现状是探讨这一话题的基础。

人造子宫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极具争议的研究方向,由于不同人对人造子宫的认知多受科幻作品影响,概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明确其定义与现状是探讨这一话题的基础。

大众想象中的人造子宫,常是从受精卵开始,在类似培养罐的装置中直接培育出婴儿,但这在现实中尚未实现。当前科学研究中的人造子宫,更多聚焦于提升早产儿存活率。

例如郑大一附院开展的相关实验,以及此前以小羊胚胎为对象的研究,均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技术发展路径来看,人造子宫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方向:

一是尝试延长受精卵在母体外的存活时间,但受伦理限制,此前有14天的研究时间限制(虽已取消,但审批严格);

二是致力于将早产儿的存活时间提前,目前早产儿在23周左右已有存活案例,但继续往前推进面临困难,主要是胎儿脏器成熟度低,对培养环境要求极高。若这两条技术路线能够交汇,或许真正意义上的人造子宫才能实现,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一天还十分遥远。

在技术探索方面,人造子宫面临着挑战。以郑州的研究为例,其开创性地未采用传统的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俗称人工肺),而是将小羊与母体建立病体循环,利用母体循环维持小羊存活,虽小羊仅存活1.5小时,但证明了该思路在短期内的可行性。

然而,人造子宫的关键难点并非子宫本身,而是胎盘。胎盘承担着为胎儿供氧、提供营养物质以及排出代谢废物的重要功能,其模拟难度极大。在供氧设计上,看似简单的给脐带血管接管子供氧,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早期使用普通泵进行体外循环,会对胎儿脆弱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阻碍人造子宫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2017年的研究采用无泵设计,利用羊自身心脏提供动力,使小羊最长存活四周,2024年的后续研究又进一步缩短了实验对象的孕期,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澳大利亚和日本团队合作的Eve平台研究,以及以色列关于小鼠胚胎的实验等,都在不断探索人造子宫技术,但均面临着各种技术瓶颈。

EXTEDN实验生育袋中的小羊

人造子宫的发展不仅受技术限制,还面临着伦理和法律困境。

在伦理层面,是实验对象的选择与知情同意问题。对于存活几率较大的早产儿,父母通常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治疗方案;而对于存活几率小的早产儿,父母会在尝试治疗与让孩子平静离世之间艰难抉择,同时,向处于精神压力下的父母解释清楚人造子宫实验的复杂性,实现完全知情同意几乎不可能。

动物实验难以观察到大脑与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对人体进行长期随访,但目前缺乏相关长期数据,这使得判断人造子宫对人类发育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

人造子宫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剥削、对生殖自由的干预、技术掌握在谁手中以及公平性等问题。有人担忧男性会利用该技术胁迫女性生育,不想生育的女性可能因技术存在而使流产变得“不正当”,而且若技术昂贵,如何保证公平使用也是一大难题。

在法律层面,目前没有适用于人造子宫的成熟审批标准,从实验对象的选择、动物实验的程度到临床实验的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头开始探讨和规范。

回顾人造子宫的概念起源,1924年英国科学家J.B.S.霍尔丹在论文中提出胚胎在外部发育的概念,并预言150年后该技术将成熟,这一设想对后来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优生学与体外子宫关系的思考,而这种关联也正是伦理担忧的来源之一。

如今,尽管技术发展缓慢,但90年代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原因是现有早产儿抢救方法存在局限性,促使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人造子宫。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造子宫若能实现,对女性而言可能具有重大意义。生育过程给女性带来的身体和社会经济负担巨大,包括孕期的不适、分娩的痛苦、产后康复的艰难,以及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等。如果有人造子宫技术可供选择,许多女性可能会倾向于使用,以摆脱这些负担。然而,也有女性对新技术持谨慎态度,担心技术的安全性和不确定性。

在科幻作品中,人造子宫常被作为设定,如《美丽新世界》。

也门科学传播工作者、电影制作人Hashem Al-Ghaili 2022年发布的概念短片EctoLife截图:

在小说《生长季节》中,作者构建了人造子宫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应用的世界,通过不同角色的观点和经历,全面呈现了人造子宫带来的各种问题和争议,包括技术风险、性别平等、伦理困境等,反映出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支持早产儿存活的人造子宫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团队投入,未来一二十年有望取得突破,或许五年内就能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但大规模推广仍需漫长时间。

而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人造子宫技术,由于面临技术和伦理难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内难以实现。在探索人造子宫技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伦理和法律问题,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文本内容源自@果壳时间的音频内容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