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久旱逢霖的广西:既要解渴更要防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4:28 3

摘要: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久旱之后迎来甘霖,本是喜事儿,可这其中也藏着诸多挑战,既要让大地解渴,又得全力防灾,在旱涝的变幻中努力探寻平衡之道。

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久旱之后迎来甘霖,本是喜事儿,可这其中也藏着诸多挑战,既要让大地解渴,又得全力防灾,在旱涝的变幻中努力探寻平衡之道。

广西喀斯特地貌-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镜鉴:旱涝急转的沉重过往

1998年,广西历经百年大旱后突遭暴雨袭击,桂林漓江水位短短24小时就暴涨4.2米,阳朔县兴坪镇瞬间被淹成一片汪洋。那次灾害凸显出旱涝急转的可怕威胁。

地质方面,百色市田东县因前期干旱致山体松散,暴雨引发43处滑坡,两个村庄被掩埋,村民们的家园毁于一旦,着实令人痛心。农业上,南宁郊区甘蔗林遭重创,根系脱水后,暴雨一来倒伏率达67%,糖分也大量流失,农民的辛苦劳作差点白费。还有水质问题,柳江流域干旱期污水沉积,雨后爆发甲肝疫情,波及3万人,大家的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干旱的湖泊-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警报:旱后暴雨的风险隐现

近期,桂北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从15%骤增到85%,“旱能量”在悄悄蓄积。

农作物也面临新的困境,武鸣区甘蔗研究中心发现,持续干旱使根系木质化程度提高42%,暴雨后吸水功能仅恢复60%,易出现“旱涝交替萎蔫症”。而南宁青秀区部分区域因长期干旱,排水管网虫鼠滋生,极易发生排水管堵塞,200毫米降雨就可能重现2010年的内涝景象。

历史教训:灾害背后的警示

回顾过往,1998年“旱涝循环”时,旱期水库蓄水量不足常年30%,强降雨后西津水库水位暴涨4.2米,冲毁堤防3.2公里,造成18亿元经济损失,暴露出水利设施没考虑旱涝转换的问题。2010年“石漠化反击”,旱后暴雨让石漠化区水土流失量增5倍,都安瑶族自治县500亩玉米地消失,可见生态脆弱区抗灾能力长期被透支。2020年“病毒暗涌”,河池市旱涝交替后登革热病例激增300%,因蚊虫孳生水体大增,凸显公共卫生防控存在“旱涝盲区”。

科学应对:构建“旱涝韧性”体系

好在广西积极行动,构建“旱涝韧性”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升级,在桂林-河池喀斯特带布设1200个InSAR监测点,能精准感知山体形变。2023年龙胜县就靠此成功预警3起滑坡,转移217人。农业上推广“旱地龙”保水剂,每亩用5公斤,能让甘蔗根系24小时吸收30毫米降雨,柳南区用后倒伏率大降。城市里南宁试点“海绵型”排水管网,民族大道等主干道埋蓄水模块2.6万立方米,提升暴雨排放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明反思:突破困局的思考

同时,广西也在反思突破“旱涝轮回”困局。重构水利伦理,像百色起义纪念园旁水库调度有不合理处,需建立跨季节水资源配置机制。偿还生态债,石漠化区正实施500万亩混交林改造工程。推广气候智慧农业,崇左市“旱直播”技术让甘蔗在低含水量土壤也能发芽,缩短种植风险期。

广西正经历的气候剧变是大自然的考验,壮族先民早有与水共生智慧,如今我们要用现代科技续写这智慧,敬畏、适应自然,在旱涝中奏响生命旋律。大家觉得我们还能怎么做更好呢?欢迎一起讨论呀!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