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召开,我院赵沛义研究员荣获“2025年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表彰。这一殊荣不仅是赵沛义研究员在旱作农业领域三十余年深耕不辍的结果,也是他在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重
4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召开,我院赵沛义研究员荣获“2025年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表彰。这一殊荣不仅是赵沛义研究员在旱作农业领域三十余年深耕不辍的结果,也是他在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彰显。
赵沛义研究员,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武川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实验站站长、内蒙古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系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至十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绿肥专委会委员,内蒙古土壤肥料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届监事会监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草原英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专家人选,担任内蒙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并兼任《北方农业学报》和《寒旱农业科学》编委。
多年来,赵沛义研究员团队针对北方旱作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研究了侵蚀耕地退化的过程和规律,总结提出集雨耕作制,2004年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严重的风蚀沙化,总结提出防沙型带状留茬间作轮作耕作技术,形成北方防蚀保墒耕作制,分别获2009年内蒙古丰收计划二等奖、2013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内蒙古自然科学三等奖。针对旱作区降水稀缺、土壤退化和作物低产不稳等问题,带领团队揭示了垄沟微地形耕作集雨的特征及水分运移规律,明确了旱地主要作物水肥需求规律,创新“4R”推荐施肥集成技术,研发配套了开沟起垄覆膜播种等农机具,获2016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内蒙古丰收计划一等奖。
“十三五”以来,赵沛义被遴选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武川综合试验站站长,努力为国家绿肥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黄土高原农田面源污染生态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示范”针对黄土高原区水土侵蚀、氮磷流失、白色污染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等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为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依托主持的内蒙古重大专项“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褐土农田土壤退化阻控与培肥关键技术研究”为旱作区土壤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板与技术支撑。2024年,带领团队完成的重大成果“北方农牧交错区旱作农田蓄水调肥与抗旱丰产增效技术及应用”,以微地形集雨保墒、调亏精准补灌、促控减损施肥与有机增碳沃土等关键技术为核心,创建旱作农田蓄水调肥与抗旱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在微地形集雨保墒、促控减损施肥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赵沛义研究员主持(参加)各级各类项目5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0余项,发表论文140多篇,主参编专著10余部,研制地方标准20余项,发明国家专利40多件,在自治区旱作农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沛义研究员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践行者,此项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在他的带领下,内蒙古的旱作农业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为自治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培养指导的10余名硕士研究生也遍布全国开展相关研究,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团队和弟子们会继续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院工会 高宇供稿/赵沛义供图 (一审:庞杰 二审:李军燕 终审:郭天龙)审核
来源:荣荣农村事